《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辽宁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省0~14岁人口473。8万人,占10。8%,60岁及以上人口760。4万人,占17。3%。”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全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5%,而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3%。可见,辽宁省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都比全国更严重。

    由于辽宁省老龄化率较高,所以养老金也出现巨大缺口。下面引用两篇报道:

    其一,2012年7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一篇题为《辽宁养老金面临重压:14市都有养老金缺口》的报道说:“在辽宁省,下辖14市都有养老金缺口。《大连市201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显示,若剔除当期财政补助32。8亿元,统筹基金实际赤字33。28亿元。记者查阅沈阳、鞍山等14市的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数据,各地均存在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其中沈阳市缺口最大,2009年财政补助养老基金46。5亿元,2010年补助45。6亿元。”

    其二,2012年10月24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辽宁养老保险三年入不敷出,财政面临崩溃危机》的报道说:“2011年,辽宁当年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征缴收入472。5亿元,支出782。7亿元,缺口310。2亿元。这一数字在2010年是297。6亿元,缺口逐年增大的趋势愈加明显。”可以预测,随着50后职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辽宁省的养老金缺口将急剧增加。

    那么,辽宁省超低生育率的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职工人数占人口比例较大,城镇化率较高。根据2011年的数据,辽宁省城镇化率为62。1%,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二位。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存在一种普遍情况:城镇化率越高,生育率越低。

    虽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育率比辽宁省更低,但北京、上海对外来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些大城市可以通过引进大量外来年轻劳动力来缓解老龄化问题。例如,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2069万人,外来人口占774万人;上海常住人口2380万,外来人口占960万。辽宁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却远不及北京、上海,这就注定了辽宁省要想有效地解决老龄化问题,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目前过低的生育率,首要措施是彻底取消生育限制。

    想当年,辽宁省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曾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领域产生无数个全国第一。然而,如果将来辽宁省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随着老龄化率不断升高,辽宁省将不可避免进入衰落期。

    据中新社2010年7月28日报道:“中国科学院7月28日发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该报告是国内第一部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特征,探讨科学发展理论、总结科学发展实践、评估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研究报告。”该报告预测了中国各省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其中预测辽宁省人口零增长的时间是2021年。但事实上,辽宁省在2011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专家在人口预测方面是什么水平。
民工荒的背后原因
    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多次出现“民工荒”。那么,民工荒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因为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不如留在家乡种田;有人认为是因为工作环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没有尊严和归宿感;还有人认为民工荒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等等。

    我认为,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总量供应速度的下降,特别是20岁~40岁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中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到现在将近40年时间。而现在中国外出打工的民工,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这个年龄段。

    建国后一直到1970年,除了1959…1961年的非正常时期以外,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所生孩子数)均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6。0,加上建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净增人口数量大大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正是这一时期出生的大量人口,给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带来了“人口红利”,创造了中国近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

    然而,中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生育水平开始快速下降。197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高达5。8,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人口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仅仅是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还可以说是由于沿海地区的民工待遇不高,导致民工“用脚投票”。但近两年的民工荒不但发生在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这就不能不考虑民工荒的人口学因素了。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92%,2012年突破5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意味着农民工的源泉规模不断萎缩,导致农民工的供给能力随之下降。

    与民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现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实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降低了进大学的门槛,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读大学,而不是早早的进入工厂,从而减少了大量的年轻民工。而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去当蓝领工人,现在中国又尚未完成产业升级,这样就导致中国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潜在的中国人口雪崩
    谈到中国人口,一些人往往被“13亿人口”这个巨大的数字蒙蔽了双眼。事实上,不要说13亿,即使一个国家有130亿人口,如果大家都选择当“丁克”,那么100年之后,这个国家已经注定了亡国灭种的命运。

    通过降低生育率来减少人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假设现在中国突然遭到某种致命瘟疫的袭击,夺去几百万人的生命,那么我相信整个中国都会感到极为震惊,全国人民都会紧急动员起来投入抗病救灾工作。相比之下,现在一般人都不了解将来中国人口会减少到何种程度,因为在人口大量减少之前,会出现老龄人口的堆积,给人造成一种“人口基数仍然很大”的假象。计划生育长期的片面宣传,使人们只知人口数量而不知人口结构。。tenluo

    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生育率这么低,人口仍在增长?这是因为几十年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仍在世,通俗地说,就是现在婴儿出生时,婴儿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去世,所以显得人口数量有增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村庄的初始人口是800人,男女各为400人,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在25岁结婚生孩子,寿命都为75岁,那么即使连续几代只生一个孩子,在达到人口峰值以前,人口也仍然会增加的,人口峰值是800+400+200+100=1500人。其中,800个75岁的老人,400个50岁的中年人,200个25岁的年轻人,100个刚出生的婴儿。过了人口峰值之后,这800个老人去世了,这个村庄只剩下700人。也就是说,人口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可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很年轻,那么即使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要继续增长的;但过了人口峰值之后,人口数量将急剧减少。

    一个国家的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以后,即使人口仍在增长,也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这个国家的人口迟早要进入负增长的,根本不应该再担心人口过多;相反,更应该担心的是生育率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虽然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但从人口学上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已经进入潜在的负增长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生育率就一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去世,中国人口将难逃雪崩之结局。那时即使全国每对夫妇都生三个孩子,人口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要惯性减少的,何况那时即使鼓励生育,也没有多少夫妇愿意生三个孩子。
人口负增长是国家衰落的开始
    中国人口学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很多人口学家都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他们都主张大量减少中国人口。至于把中国人口减少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达到所谓的“适度人口”),不同的人口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宋健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6。5亿~7亿,程恩富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5亿,李小平(网名“半个诗人”)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3亿……现在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4左右,我们知道,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既然1。4的政策生育率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政策的一个目标是要大量减少现有的人口数量。

    然而,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包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的国家)是把大量减少本国人口作为人口政策的目标。只要回顾一下人类历史就会发现,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人类数量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说明了人口增长并不妨碍经济发展。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经济上可信的理由证明这个趋势会停止。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往往是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而衰落和战乱时期,往往是人口急剧减少的时期。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由于人口太多,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所以才发生农民起义。”然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暴政引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