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便饭。睡梦中恐怕也很难消停,曾经有人对我说,他刚兴奋地做完了一笔交易,正当他信心十足,觉得这次自己站在了市场的前头时,闹钟响了。我的很多基金经理朋友,论年纪也就30出头或30中,可眼角的血丝、满脸的沧桑和隐约可见的白发就是他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难怪不少与他们接触过的人说道,他们很难被伺候,业绩好时,他们眼高于顶;业绩不好时,他们肝火旺盛。
与世界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士比起来,基金经理得到的收入是相当丰厚的。基金经理凭什么拿这么高的工资?这既是个经济命题,也是个职业伦理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求关系决定了基金经理的价值。现在基金业发展状态如此蓬勃,公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对基金经理的需求非常旺盛。但供给却是有限的,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国内典型的基金经理培养路径大致如下:先在卖方机构做2~3年研究,然后被买方研究机构看中,再做2~3年的买方研究,然后再做1~2年的基金经理助理,然后才得以有机会做上基金经理。一般而言,7~10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个基金经理。在国外,基金经理培养周期更长,常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基金经理,因为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至少要经历一轮牛市和熊市的完整洗礼。因此,证券市场红红火火,各路机构(券商、保险、私募)纷纷招兵买马,基金经理的身价自然扶摇直上了。
撇开供求关系,基金经理的高收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和其他职业不一样的是,基金经理承担了巨大的“信托”责任,而且这种信托责任的标的规模如此之大,动辄数十亿元、几百亿元,基金经理任何的疏忽和懈怠,都将为基金持有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要以高薪来激励基金经理尽心尽责为“信托人”服务,以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职业目标。如果抱怨基金经理的收入太高了,请想想他们的压力和责任。
成为一名基金经理,替别人掌管金钱,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很有诱惑力。优秀的基金经理典型的素质包括:求知欲,好胜的天性,以及凭借不完整的事实做出决策的能力。“优秀”是不以任何人性化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完全用数字说话,成王败寇。他们身上具有一般人很难具备的潜质,“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一般的基金经理”接受过同样良好的教育,同样专注认真,阅读同样的研究报告,接受同样的券商服务,是什么使他们的业绩拉开了差距?是天赋?是奇迹?还是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我的感觉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们具有那种最深入、最本质的灵感,可以刺穿话语和事物的表面——就像可以隐约但有把握地看到砖墙的另一面,或是能够提前嗅出猎物,而这些“直觉”,是长时间的投资生涯历练出来的。与这种素质相比,财富、学历、职位等都显得轻如鸿毛了。希望未来成为基金经理的读者,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不妨从本书这些成功者身上学习基本的投资理念,当然还要看看自己是否具备某些特殊的潜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梁宇峰:一个“卖方”对“买方”的眺望与漫想(2)
在中国做基金经理是不容易的,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基金短期排名的考验。中国市场不成熟,什么东西都追求短期回报,不光买股票如此,连买基金也一样,投资者恨不得今天买,明天涨了就抛。而媒体在这一过程中推波助澜,推出各种各样的排名,不但每年排,每季排,甚至每月、每周也要排。基金公司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排名的压力,因为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申购,树立更好的品牌,甚至在发行新产品的时间上占据优势。要是某某基金经理半年排名靠后了,对不起,立马下岗。短期排名的压力给基金经理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在不同的市场阶段,不同理念、不同策略,表现迥异。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追逐短期的排名游戏与坚守自己的投资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把握其中的平衡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幸好我们的市场在不断地成熟,这有赖于一批能够坚持自己投资理念、摆脱市场短期诱惑和压力的基金经理的不断涌现。书中的这些基金经理,由于工作关系,有些比较熟悉,有些素未谋面,但他们对于投资的理解都有其独特之处,并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大师注定是孤独的,因为追随大流永远成不了大师。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正朝这个方向前进。
当然,基金投资是一场长跑,一时的成功不能代表永远的成功。在美国,很多基金经理们声称患有“伊卡洛斯综合症”(Icarus Syndrome)。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发明家代达罗斯之子,为逃出迈诺斯迷宫,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装上翅膀。而在飞行中,伊卡洛斯因飞得离太阳太近,结果翅膀融化,堕海而死。基金经理的位置就是如此,高而危险,如钢丝上的美丽舞蹈,如激浪里的冒险冲刺。国内的基金经理们面临着一个更繁荣、却更艰难的环境。然而我们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投资环境最终会因为这些天之骄子们的集体努力而变得更好,基金经理们的生存空间会变得更自由,各种正确的投资理念都会找到得以印证的一片天空。我想,这也是所有投资人、分析师和资产管理人的共同梦想。
(编者注:梁宇峰,CFA,博士,东方证券研究所所长。)
。。
与中国基金业一起成长
1998~2007年,中国基金业从初生到发展壮大的10年。
十年一瞬。就在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张榜寻找持有期最长的铁杆〃基民〃的时候,如果我们要为这10年找一个行业内的最适合的见证者,他(她)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与中国基金业一起成长;
第二,一直奋战在投研第一线;
第三,业绩突出。
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基金行业中最具价值的,经历风雨也见过彩虹的〃老投研〃们。惊喜地发现,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张晖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
1996年进入申银万国研究所,历任行业研究员、高级分析师;
1999年进入富国基金,先后任职高级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行业研究主管和基金经理;
2003年管理的汉盛基金年收益率达到238%,居同规模基金第3名;
2004年管理的天益价值基金,从基金成立的2004年6月15日到其离任的2005年4月8日,10个月内,收益率达到231%,居同期所有开放式基金第1名。
2005年,加盟汇添富基金,组建投资团队,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投资决策委员会副主席。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2006年度股票投资能力评比中,汇添富在58家基金公司中位居前列。
10年行业深潜。10年行不止步。10年形成并坚守价值投资原则,为基民持续创造价值。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长之路
我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农民家庭。就像大多数农家一样,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跳出〃农门〃,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1990年,我考上了湖北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我的数学学得不错,按常理应该选择去考数学系的研究生。但在读大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很苦恼,众所周知,从数学系毕业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在大学图书馆,我偶然读到了一批海外留学生撰写的关于经济和金融方面的系列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现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的文章。他当时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也是学数学出身。我当时对这些书爱不释手,有些重复看了好几遍。虽然这类书都是一些经济学的启蒙读物,但却深深吸引了我。基于此,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报考经济学的研究生。数学系的学生考经济学的研究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我当时报考了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的研究生,而且被顺利地录取了。
那时,我觉得自己本科是学数学的,对经济学不懂,索性选择了各种经济学相关课程。两年半的在校时间,我不仅钻研了数量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还选修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证券投资、货币银行学等。其他的时间就统统泡图书馆了,就是为了把一些基本的知识给补回来。
财大住宿也别具特色,不同科系的学生住在一起,总能跟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话题,一方面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更激起了自己学习的兴趣。财大的课程设置应该说实用性非常强,像西方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要求也非常严,在日后做公司行业研究的时候,这些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1996年年底找工作的时候,我拿着两篇关于数量经济和统计学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的文章做敲门砖,进入当时证券研究界的翘楚……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开始我被分配在信息部做数据统计工作,毕竟专业比较对口,但我发现证券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基本面研究。我找到当时的领导,列举众多理由欲调转部门,机缘巧合,因为当时的确比较缺人,我顺利转入了当时的基础研究部,做公司和行业的研究。这一步非常关键,我有很多师弟,进申万以后,一直在做数据统计,写数量分析报告,到现在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做投资。
在我看来,很多你想争取的东西,一是要做好准备,二是必要的努力是不能缺少的。当然,还要有机会,它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到来了。
1998年年底,富国基金公开招聘,人数比较少,条件也很苛刻。我对自己在行业研究方面的积累很有信心,同时我判断基金业的壮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跃跃欲试。尽管到富国意味着要调到北京工作,我没有犹豫。1999年3月,我拖着简单的行李北上,成为国内新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