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飞扬:中国领先基金经理访谈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牛市飞扬:中国领先基金经理访谈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常见的;每周五下午开始的投资研究会议,结束的时间也常常因为团队成员间的热烈讨论而一拖再拖,直至深夜。 
  我想这些都应该归功于公司文化的凝聚力。
  简乐: 做了三年投资总监,您一定感触颇深? 
  张晖: 汇添富发行第一只基金是在2005年8月,当时处境非常艰难。大盘跌到1000点,很多股民觉得看不到希望,是基金最难发的时候。我们总共募集了10亿元资金,那时这还算是同期募集业绩最好的。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而我们则把公司注册资本金的一半拿来买自己的基金。我们不但有信心,而且有很强的执行力。
  2006年的证券市场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盘一路上扬的过程中,单纯追热点反而难以取得持续稳定的回报,而按照我们制定的〃坚持持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优质股票〃的战略反而可以跑赢大市。这一年我们的基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上扬与调整并存是2007年市场的主基调,在调整市场中,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深刻理解市场,把握投资主题;二是前瞻性地挖掘个股投资机会。理解市场、把握投资主题需要对宏观经济有深度的理解,而前瞻性地挖掘个股投资机会更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两者均需要扎实过硬的内功研究来保障。而这一点正好是汇添富投资的基石。 
  三年并不算长,投资是场拉力赛,看谁能笑到最后,笑得最久。我们仍需努力。  
  简乐: 您对后市看法如何?市场上普遍认为中国的牛市会持续到奥运会或者世博会,投资股票或者基金也要以此作为阶段性终点,有道理吗? 
  张晖: 以事件性的东西作为投资的节点,持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我们对后市始终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升值,均给予股市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上述过程应该是较为长期的,有深刻的内在逻辑,绝对不是一两件兴奋性事件带来的短暂刺激。
   。 想看书来

采访后记
记者一行两人如约在下午三点后来到汇添富采访张晖,当时他尚在主持面试。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他方从办公室出来,一边把应聘者送到门口,一边脱下眼镜揉着眼睛跟我们道歉,说发现了一位合意的人才,所以多谈了一些时间。 
  张晖的风格是严肃、严谨,甚至有一点点严格,即便是对一次采访。 
  但他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定义的自己目前最大的成功是:〃身边的人都很支持。自己脾气躁,着急、生气了就会对他们开骂,但没有一个会红脸记仇,这就够了。〃  
  研究总监韩贤旺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汇添富这个平台,主要就是看中了整体的研究氛围……很纯。 
  对于张晖在研究流程、研究质量上要求的苛刻,韩贤旺毫不讳言:〃但张总作风民主。他只是树立求真务实的研究理念,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焦点公司……对研究员不做任何限制,大家可以自由发挥,有自己的观点。〃  
  张晖的爱将庞飒也向我们贡献了有关张晖的几个故事: 
  公司刚搬家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欢庆乔迁,只有张晖表现异常:咳嗽、流眼泪……原来他已经在甲醛还没有挥发完毕的办公室里蹲点工作了,幸好时间不长。 
  张晖研究公司,头发丝一样的细节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他很怕热,经常抱怨自己的办公室太热,于是大家跑过去查原因,原来,位置显眼的空调开关压根没被打开。 
  公司的同事最怕坐张晖的车……开得太慢,像蜗牛在爬。为什么开那么慢呢?不是车技不好,而是张晖习惯性地开车也思考问题,开着开着,像睡着了一样。  
  张晖很专注,这应该跟他的专业是最讲逻辑的数学、数量经济有关,也跟他多年的研究员出身有关。但在记者看来,更重要的是和他的责任心有关。 
  组建团队、建立流程、灌注文化,管理细致到每一个细节。还要把控风云变幻的市场之中的投资业务,把一个品牌做强做大。做一个负责任的投资总监,会很累。 
  他经常被妻子抱怨:你的工作好像没有结束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上班,什么时候是下班,没有界限。因为在家里,他也总是有一大堆的报告、资料要看。  
  不过给记者印象更深刻的是,他的大气,他的志存高远,他的理念先行。 
  没有家学滋养,没有师承提携,但是他就是觉得自己应该上更有冲击力的大学;他就是敢借钱读研究生,来到千里之外的上海财大,追求当时尚不明确的梦想;入行之路,他每一次都在追求往前一步。在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都有机会找到能够获得更多财富的职位,但是他更关注未来,更关注是否对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就在这一组基金经理的采访过程中,一位相当优秀的同行毫不吝啬地表达了他对张晖的褒奖:〃张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持达到了一种信仰的程度。我应该向他学习。〃 
  就在不久前,汇添富QDII境外投资顾问尘埃落定,资金集团这家对国际合作颇为矜持的世界一流资产管理公司缘何牵手汇添富成为萦绕业界的一个疑问,但深入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中的核心理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牵手是源于天然的共识:严格基于基本面的长期的价值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晖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招商优质成长
  招商优质成长——投资优质企业 创造良好收益
  张冰先生管理这只基金的时候,时刻注意按照基金契约的规定进行操作,这就奠定了这只基金的业绩能够具有一定程度〃优质成长〃表现的基础。 
  从大类资产配置情况来看,这只基金设计规定的股票投资比例为75%~95%,债券及现金投资比例为5%~25%(其中,现金或者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政府债券不低于5%)。在一般情况下,设计要求这只基金不进行过多的大类资产配置变动的操作。在实际投资运作过程中,由于牛市行情已经启动,张冰先生在2006年以来一直严格执行了这个规定,并且没有进行债券投资,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投资到可产生高收益的股票方面,股票投资比例长时间维持在80%以上,仅在2007年第一季度有短暂的低于契约规定的意外情况出现,因为在2007年3月底这只基金进行了拆分和限量销售,规模增长太快。 
  另外,设计要求这只以〃优质成长〃命名的基金的投资对象为,受益于中国经济成长、具有优质成长特性和较高相对投资价值的股票,通过进行积极主动的投资管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谋求长期、稳定的资本增值。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张冰先生的投资运作显现出了以下特点:(1)重仓股集中度不高,并且有逐渐下降的表现。(2)无论基金自身规模的小与大,张冰先生对于最看好的重仓股票也只是配置小比例的资金,这显示出他的投资风格一直较为谨慎。(3)重仓股的变动频度不高,这说明了张冰先生选择的重仓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从具体的投资对象来看,张冰先生既较为长期地投资了贵州茅台、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天音控股、大商股份、恒瑞医药、泸州老窖、长江电力、盐湖钾肥等优质上市公司股票,也适时灵活重点地投资过苏宁电器、歌华有线、广州友谊、山西汾酒、中国石化、中兴通讯、宝钢股份、金融街、中国远洋等优质上市股票,均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王群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业之路
我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的是工商管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西子湖畔度过了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时代。  
  现在想一想,是什么吸引我走进证券业大门呢? 
  应该是隐隐的然后又迅疾的时代风潮。记得那时候,有人到学校借我们的身份证到股市开户;占据资讯最前沿的同学都在谈论股票,社会生活中的活力之波传导给接受新生事物最快捷的校园,这就是一股潮流。
  1993年毕业,火热的深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才。我也投身〃孔雀东南飞〃的行列中,先在珠海一家公司的证券投资处热身。正式入行,是在1994年,加入招商证券。 
  先是在招商证券发展研究中心做研究。研究的行业涉及交通运输、家电、IT。中国早期的证券研究从无到有,没有任何理论与方法的师承,都是靠自己摸索,与同行切磋,逐渐成熟。1998年、1999年基金产生之后,券商的研究服务对象开始由卖方到买方,研究质量开始出现质的飞跃,专业化的程度大为提高。做券商研究员阶段,很〖JP2〗难忘的一件事情是,2000年夏,我带领IT研究小组赴京,到博时、长盛、华夏、富国四大基金公司推销我们的研究报告,开卖方研究员赴基金公司路演之先河,反馈热烈,也为当时招商证券IT行业的研究积累了声誉。
  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亲历了科技网络股从疯狂到泡沫破灭的全过程,至今仍然感悟颇多。但是这场灾难整体上对网络革命的大趋势判断是正确的,只是投资过程中的预期太高,把这个行业发展的时间看得太快,理性推动了情绪,情绪反过来隔离了理性,而且全球蔓延,群体性癫狂是灾难最大的表征。
  2001年任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初步完成了从研究岗位到投资岗位的角色转变。 
  2002年参与筹建招商基金,经历了招商基金的合资谈判和投资体系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机会转做管理,但我最终选择了投资岗位。这应该是很多研究员的想法,把研究成果拿到投资一线去验证,研究的价值得到最终完成。其后历任招商基金投资副总监、招商先锋基金经理、招商优质成长基金经理。 
  作为招商基金初创时期的投研人员,最早是负责交通运输行业、消费品行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