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生活中朋友们常常问这样的问题:“同一类农作物或蔬菜也有颜色的不同,比如萝卜分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不知道这种颜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呢?”
  我给大家举个具体例子:青萝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萝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气、利大便作用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红萝卜色红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疮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较好;胡萝卜是黄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补益脾胃的功能最强,在萝卜之中最有营养。同样如米类,我们常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肾,小米色黄就偏入脾胃。米类中又以小米营养价值最高,所以,女性在分娩之后,一般习惯性地用加红糖的小米粥补身体。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银耳,可以润肺,银耳莲子汤是中国古代富人的常用饮品;黑木耳就偏于养肾。还有豆类,有绿豆、黄豆、黑豆、红豆等,绿豆偏清肝,黑豆补肾,黄豆补脾胃,红豆补心血。
  * 与众不同的“黄”
  食物中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是最高的,以黄为贵,我们可以多食用。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你发现了吗?不同的颜色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要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说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逐渐被抽象为哲学的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五行来分类和认识。颜色也是如此,首先颜色被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继而五色被五行规范分类,就是青色与树木的颜色接近,所以属木;红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属火;黄色与土地的颜色接近,所以属土;白色为部分金属的色彩,所以属金;最后将黑色与水对应,所以属水。五行之间依靠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彼此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种联系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五行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钱,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据着主导之位。中国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论中都反映着这种思想。所以,在五行规范自然万物之后,但凡与土结合,或属于土的事物,就高于其他事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五色中就以黄为贵,数字中就以5为贵,脏腑中就以脾胃为贵。所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上疏给汉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议“色尚黄,用五数”。而中医理论中,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延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学会吃肉
肉向来是中国人饭桌上备受宠爱的食物,中国人素有“无肉不成席”之说,很多人对肉食的偏爱远远超出蔬菜、五谷。肉食同时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食品。中国人的肉食来源很多,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中的海生物,无不作为肉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人对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烹制方法,牛肉常与番茄、萝卜同炖,炖猪肉要加茴香、花椒等大料,鸭子常烤食,鸡肉常熬汤,海鲜要蘸姜汁食用。这些不同的烹制、食用习惯后面隐含的道理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肉类确实同植物类食品以及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性味。《内经》对肉类食物进行了五行归类,认为牛肉为甘、犬肉为酸、豕肉为咸、羊肉为苦、鸡肉为辛。牛肉甘味故入养脾,狗肉酸味故入养肝,猪肉咸味故入养肾,羊肉苦味故入养心,鸡肉辛味故入养肺。当然,这种性味并不一定是用口舌可以直接分辨出的味道,更多的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性情特征,以及在对疾病的不同作用,不断地体会、总结出来的。
  中国人经常食用的肉类食物,包括飞禽类、牲畜类和海鲜类等。虽然动物类肉食多属于温热之性,然亦有部分为寒凉之品。在食用时,有的吃了大补气血,如母鸡等;但有的则易于伤人,如螃蟹;有的阴虚体质适于食用,有的则阳虚体质适于食用。因此,在食用之前,最好能辨别清楚其寒热之性。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可以让我们对肉类食物的寒热有一个轻松鉴别,这句经文是“阴静阳躁”,即安静少动的,多属于阴性、寒性、凉性,躁动多动的,多属于热性、温性。我们细究一下,其实多数肉类均符合这一规律。
  禽类
  凡山珍、飞禽,多是热性、温性的,因其善飞善动的特性,造就了其属阳的特征。根据古代本草记载,禽类中只有鸭肉与鹅肉质偏凉,这可能与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有关。
  据史书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徐达,就是死于发疮之后吃鹅肉。徐达从二十来岁就追随朱元璋,在很多重要战役中都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为人光明磊落,行事小心谨慎,深受朱元璋赏识。然而,自古伴君如伴虎,在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朱元璋面前,为人低调、委曲求全的徐达并没有逃脱厄运。史书上虽然都说徐达是病死的,但野史上说徐达晚年背上长了一个疮,最忌发物,但偏偏朱元璋听说后赏了一只蒸鹅给他。徐达听到皇帝的赏赐后泪流满面,当着传旨的人一口一口吃掉蒸鹅,几天后就背疮大作而死。
  畜类
  牲畜类的肉食也多是热性、温性,按照“阴静阳躁”的理论,越善于活动的,阳热之性越强,温性越大。所以就我们经常食用的牲畜肉类进行温热之性排序,则依次为狗肉、羊肉、牛肉,因为狗最善于奔跑,速度最快,当热性最强,羊肉其次,牛性最静。猪肉是牲畜类肉食中不多见的凉性之品,因为猪最懒动,且生存环境多潮湿,所以其肉质为阴凉之性,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这个肉显然是指猪肉,因为只有猪肉是凉性,容易伤脾胃阳气,滋生痰饮。
  海鲜类
  海鲜类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海水中,环境寒冷,所以海生物多数为咸寒之品,但根据其存在状态的动静不同,海鲜的寒热也有差异。凡善游动的海鲜,多数属于温热的,如所有的鱼类、虾类;而那些静止不动的,或少动的,则多为寒性或凉性,如蛤蜊、海螺、生蚝、螃蟹、鳖、龟、海参等。我们平时食用蛤蜊、海螺、生蚝、螃蟹需蘸生姜汁才行,否则容易食后胃脘不适,但食用过度也会出现胃部不适,就是由于这些食物多为寒凉的缘故;而鳖、龟在炖服时亦需要加入适量的姜、葱等,来制约其寒凉之性,达到补阴血之用,龟板、鳖甲就是常用的滋补肾阴之品。
  

春季的饮食之道
* 春季是阳气主“生”的季节
  到了春季,随着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短,白天开始延长,日照时间开始增长,气温逐步升高,并且随着这种气温和日照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开始活跃起来,不仅植物开始发芽吐绿,动物也蠢蠢欲动,昆虫、青蛙、刺猬等从冬眠中慢慢苏醒。因此,《说文解字》有“春,蠢也,动也”之说,似乎春之本意就是虫类生物的萌动。在自然万象出现以上活跃的征象的同时,人类的生命也伴随自然界阳气的上升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处于生长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长速度加快;人体的气血开始向头面部、四肢等聚集,人的面色开始红润;女性在冬季变重的痛经此时有所缓解,等等。我们说四季万物的生化特性是生、长、收、藏,实际这也是对阳气不同状态的一种描述。春天气温上升、日照增加,就是阳气的“生”,有了春季的阳气之“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长、收、藏的变化,也就有了生命活动的生长、发育、成熟与结果,因此,春季阳生顺利,是一年自然界中生命活动健康的保证。我们人体也是如此,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要保证人体生命在四季的健康,就要顺应春季阳气这种“生”的特性,养生就要围绕促进人体阳气的“生”来进行。
  * 春季是肝气主令的时段
  《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五脏与四季存在着一种通应关系,即五脏分别有各自所主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五脏在其各自主令的季节,会表现出其功能属性最强,并最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伤害的特点。这就像是学校安排值日生,某生在其值日时,不但会把个人的性格、能力非常充分地呈现出来,而且,因其负担整体的工作较多,气血耗损最大,因而也最易患病。春季在人体是肝气主令的季节,因此,春季最易影响的是肝的功能。肝在人体之中,通过主持气机的疏泄而影响情绪,调节血液,开窍于目。相应的,肝在色、味对应上是:色主青,味为酸。
  * 春季饮食,养阳为上、宜性温热
  《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语,说的就是春天要把人体的阳气养好。实际上,对我们人体来说,十之七八的疾病都与我们人体的阳气不足、寒邪内盛有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常,我们就会得病甚至死亡,因此,养护好我们人体的阳气,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而《内经》又告诉我们,养阳气的最佳时令在春季,春天把阳气养足了,才能保证这一年阳气均不虚衰,保证身体在四季中的健康。
  养阳气的方法,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葱、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锅并非冬季的专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对那些有明显阳虚阴寒体质的人来说,可以服用小剂的四逆汤、桃花酒等,这样等到了秋冬季节,身体会感到很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