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
而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就是大量运用了这两种手法。
所以,当你每看到一段文字的时候,一定要在大脑中想象出你自己的画面,你自己的镜头,你自己的曾经往事,这样,一本书读下来,你也产生了自己的电影。
而很多看似东一笔西一笔毫无瓜葛的文字,其实就是这种并置镜头的运用。
虽然每个人单单只看到一个画面或者几个画面时产生的感觉是不同的,但当很多联系起来后,便差不多相通了。注意哦,是相通。不是相同。
毕竟我们都有着似曾相似的时光。
第二:
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文字的没落,在文字控制上再也不会出现唐诗宋词元曲的盛世年华,也没有了古文的看似晦涩,实则韵味悠远。白话文固然通俗,却失去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丽。
电脑则带来了文学的泛滥,动辄几百万字的小说随处可见。
书法上有个故事:写一个“一”,你能确定这最终是个什么字吗?
不能,因为留下的空白太多。
但当一笔一笔添上去,这个字可供猜测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少。
我们也就越来越不用动脑子去猜测,不去展开无尽的联想。
这就是白话文和古文的差别。
所以老子可以用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说尽天下宇宙真理,西方即便把英美法各国的图书馆藏书加起来,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足胜有余。
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坚持一点,我不喜欢说废话,写废字,如果一个意义能让大家用一个词就明白,我不会用十个百个词堆砌。
第三:
这句话据说是郭德纲说的,原文摘录:
自从用手机能发送这七十个汉字儿以后;好像人们;最起码是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或是改变了一部分。
有电话不打;宁可发短信;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为了省钱。
无论怎样;汉语的表现力还是够强的;哪怕声光电多媒体有线无线通讯可视不可视交流 再发达;对于群众来说;文字还是有他存在的价值。他们还是愿意用文字表达一些用声音或形象也能表达的东西。
说实话;这让我们这些自命为知识分子的人很庆幸;从而可以忽略这些文字的品味和格调。
古龙说";武侠电影可能式微;而武侠小说是不会式微的";;说这句话时;可能也是这种感觉。
想想过去中国人对文字有多么大的兴趣!诗词有各种格式;对联有各种规定;回文诗可以达到织锦回文的地步;写几个奇怪的字可以念出";长亭短景无人画";;四书五经的语句可以放到酒筹上行酒令;俗曲";有赞某不露某";的故例;就连谜语都有白头格、粉底格、玉带格、遥对格、卷帘格……
";左";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被批判的———无聊文人的文字游戏。
可是由文字而至游戏;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字的曼妙;以及这些玩游戏人对文字的驾驭。
连文字游戏都做不好的人;对语言还有什么掌握能力?对本民族的文化还有什么创造性?
第四:
既然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已经接受了第一点。
电影不能没有配乐,文字也是一样,我在写每一章的时候,都在听着不同的音乐,所以,在情绪上,是相通的,而且,有助于情绪的积累,所以我也列出这些音乐,让大家共同享受文字和音乐融合的双重气魄。
第五:
音乐是一种波,而波,就是一种能量,所以好的音乐能让你浑身上下感受到震动,而不会震耳欲聋。
第六,最重要的一点:
天地万物都是有节奏的,你的呼吸,血脉运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树木花鸟的呼吸鸣啼,宇宙沧海的盛衰运停,都有其自身的节奏,。
比如神奇的共振现象等等。
节奏舒服了,大家都会感应到舒服。
音乐有强弱长短等等节奏,文字的组合同样也有。
当抒情的时候,文字可以缓缓的流淌,优美的哀伤的词汇慢慢的积累铺陈,就好像你平静温柔的心娓娓道来。不会厌其长度,哪怕淌完华厦千倾。
而当武林高手大战,那种生死决于一瞬,杀气纵横凌厉,文字自然也要配合起来,这才叫做“形神合一。”形在外,无它无以表现内在。神在内,无它则是行尸走肉。
我们大家都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看到的动作片,比如成龙的,李连杰的,甄子丹的,很多动作镜头都是一个长镜头下来,很少切换,这固然是他们的功夫好,所以不用切换镜头好换个替身上去,只给我们露个背影,让你分不出这人是谁,所以,要拍功夫片,动作片,本人必须是高手,不然,就穿帮。
同时,这也是电影手法的落后。
后来到了徐克等人,开始大量运用剪辑,这时候,不管会不会武功的都一拥而上拍动作,因为镜头越来越快,有时候快到只有三分之一秒,所以,大家只能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在细节上就很难兼顾,同时,由于这种快速剪辑,反而在形式上助长了一股凌厉的气氛,所以,动作片越来越好看。比如徐克的《新龙门客栈》。
而到了这几年,就拿最近甄子丹的《杀破狼》《龙虎门》做比较吧。
《杀破狼》中,甄子丹,吴京,洪金宝都是高手,所以大家注意一下,他们的对战基本上每个镜头都很长,简单理解就是:每一次都是打很长时间很多动作后才换另一个角度去拍。
而在《龙虎门》中,快速剪辑便再次运用了,毕竟,里面甄子丹,谢霆锋,余文乐的功夫相差很多。
所以,我们看到《英雄》中,甄子丹和李连杰那场枪剑对战,便很过瘾,因为一气呵成的感觉强烈。
大家发现了吧:对于观众而言,一个演员苦练十几年武功,用长镜头拍成电影后美感说不定还比不上几个不懂武功的演员在那里用快速剪辑拍的动作戏,这种电影就很多了,大家都知道,毕竟,世界上能打得演员就那么几个。
虽然在武术内行人看来,长镜头更可以看出演员的功夫底子,但是毕竟大众不能。
电影首先要美,文字也是。
说了这么多,也是在打比方,比方到文字上。
如果,你在描述一场高手对决的时候。还要像传统的动作片那样,大堆文字长篇大论下来,对方一招攻来,这一招怎么攻,怎么出招,怎么转换,我怎么防守,怎么抵挡,手该怎么摆,腿该怎么踢,真气该怎么用,一招一式说的清楚明白,比如前期武侠大家白羽,王度庐等人的手法,长长一大堆,那种凌厉肃杀之气肯定没有,就好像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
不要忘记了,现代的观众大多是不懂武功的,但是他们看过很多动作片,对于招式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所以,就好像刚才说的写字一般,写个“一”字,留给观众的想象更多更丰富。
文字跟电影不同,电影有画面,有声音,这种表现形式更直观,冲击力更强,而文字只靠读者的想象来体味作者的用意和意境。
这种手法是金庸,梁羽生,白羽,朱贞木那个时代的做法。
后来的古龙,温瑞安,开始做出改革,向着“形神合一”发展,即文字本身的排列组合如何更好的发挥出自己要表达的情绪。
到了黄鹰的《大侠沈胜衣》系列,文字组合在描写战斗的时候,便已杀气纵横,文字都很短,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字,两个字,然后分段,再一两个字…………
这就好像高手之间的搏斗,一招一式,干脆利落,速度力量兼具,丝毫不拖泥带水。
古龙曾经创造了“长短句”结合的文体,长句如同长江大河,奔涌而下,气势雄浑,但短句突来,便如一把快刀横空断水,更显霸道利落。
可笑的是,很多人却认为这是散文。
文字散就是散文吗?
这就是那些无聊无知迂腐文人的误解,强自考据。
所谓的“形神合一”,在文字上的解释就是:文字的选择,排列,组合,怎么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气氛,气势,情绪等等。
为什么八十年代的动作电影和现在完全不同?
因为观众看得电影越来越多,所以,视觉感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快,以前,我们拍一个雄迈辽阔的大风光,比如大草原,或者大雪山,至少要停留在荧幕上十秒钟,才可以让观众看清楚,现在,这个时间就缩短到五秒,甚至更短。
观众的眼睛越来越快,经验越来越多。
文字组合也是如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