馑寄兀縂DP增长就是说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上涨所增加的对货币供应的需求,货币供应量超出了这两个东西,你还能说是很紧缩的货币政策吗?是很宽松的。既没有影响经济运行的货币供应量,也支持了通货膨胀所增加的货币需求。中国的货币政策,到2006年也增加了很多,比如说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的提取,实际上都没有影响我们正常的货币运行,所以说从来没有从紧过。2007年GDP增长119,加上48的通货膨胀,等于167,那一年的货币增长也是167,所以这两项刚好相等,也不能说从紧,也满足了你所有的需求。2008年起,经济增长因为通货膨胀涨得很快,GDP增长加上通货膨胀率,比货币增长大一个百分点,也就是2008年的货币政策才真正开始对通货膨胀有一些遏制作用。我们之前那么多的紧缩政策,为什么我们的货币还没有紧缩呢?因为我们的外汇积累很高,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都是在对冲外汇积累、结汇造成的外汇发行,而且我计算的结果,提存款准备金收回去的货币供应量,加上它的净票据发行,2004年到2007年都没有完全对冲那些外汇,发出的结汇供应量,2007年因为发了15万亿的特别国债,所以才对冲完了这个结汇,才导致货币供应总量和经济增长加上通货膨胀增长是一致的,所以说货币从紧这是政策看似从紧,实际上没有从紧。
2008年大家都说紧了,要宽松一些。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中小企业愿意用20%甚至更高的利率贷款,说明什么?说明它有投资需求啊,为什么有投资需求呢,因为还有利润。如果没有利润、没有投资需求,怎么会去用那么高的利率贷款呢?所以换句话说投资需求旺盛,这不是经济下滑的表现。为什么会贷款难?本来中小企业贷款从来都是一个国际难题,也不是中国的问题,在中国货币从紧的过程中,它可能就更难了,银行体系从来都是嫌贫爱富的,因为给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今年相对来说货币不是在从紧了,今年从紧最重要的原因是信贷额度控制的从紧,以前都是年度额度控制,所以去年前年,我们都可以看到银行盈利靠利差,一月份最好把全年的贷款都贷出去,这样就可以拿到全年的利差了。去年前年我们都可以在上半年就把百分之*十的贷款贷出去了,像去年新增贷款是负增长,没有额度了,也不用跟政策博弈了,所以不管政策怎么说紧,提存款准备金,前几年就是百分之*十的新增贷款就出去了,而今年进行信贷额度的季度管理,银行上半年就把贷款放出去,银行货币周转速度加快,那么银行就创造了货币,导致了我们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压力,也导致了通货膨胀进一步的压力,所以今年开始进行信贷额度的季度管理,因为季度管理所以我们发现银行是这样在贷款的。第一个月、第二个月都很高,第三个月又没有什么,到第四个月又开始很高,到第六个月又没有什么了。今年前半年贷出去69%的新增贷款,69%的新增贷款比去年、前年少了百分之十几,就紧了,这紧肯定就是紧中小企业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次贷危机与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形势(5)
但是从全年的角度来说,全年没有紧啊,而且新增贷款的增长情况来看,比去年、前年的同期一定是宽松的,去年前年同期不到20%,今年同期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是这个原因造成了现在这个局面。大家说要有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宽松了,大银行增加5%的贷款额度,股份银行增加10%,这样一增长,36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帮助银行分散风险等相应的措施,宽松了额度也未必能到中小企业去,所以最近可以看到中央银行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还有银监会也出台了各样的措施,就是想把5%、10%的新增贷款额度向中小企业倾斜,我们要看政策这个能不能落实了,但是这也只是一个临时的政策,从长期来说你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应该还有更多制度性的进步,有更多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业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民营资本进入,包括其他的融资模式,包括债券融资,垃圾债券就是给中小企业发债券的,不是说这个公司是垃圾,而是因为高收益高风险,所以评级很低,叫做垃圾债券,当然这需要很好的市场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但是从长远来说这可能是一些思路,从短期来说就是货币政策,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
从财政政策来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增值税转移的问题,生产性增值税到消费性增值税,如果增值税这个政策马上实行,对企业应该说是减轻了成本,抵消了一些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到,对于企业利润下滑问题的看法,我这里也想说一说我的观点。利润大幅度下滑是针对去年的,去年40%、今年20%,去年的利润增长是合理的吗?如果去年的利润增长不合理,里面很多非经常性的收益,那就不是经常性的,不是经常性那今年就不发生了,所以它的利润可能是跟去年相比较是向更合理的方向回归,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断。
再一个,成本的增加导致利润的缩减,如果我们认可一些资源成本价格的调整是合理的,因为我们一直在说很多资源的成本,电、油等等,价格是扭曲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市场化的、是不合理的,我们的企业利润如果长期在这样不合理的刻意压低的价格水平基础上,导致了低成本的利润,那是不是这也是不合理的?从长远来说,当所有的价值体制都理顺了之后,都市场化了之后,不合理的利润当然就会下来。现在还在逐渐地改革,如果将来完全市场化,这个利润空间可能缩到更低。这个时候从企业的角度,不能说这个价值机制的调整不合理,要说过去的利润可能在成本的保护下,本身就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大家都承认价格机制的调整是合理的,过去是扭曲的话,所以今年的利润增长,当然叠加的因素太多的话,给它冲击性的影响太大,突然一下适应不了,可能还没有调整过来,所以这样对企业的影响很大,把握调整的节奏很重要,所以大家讨论增值税也很久了,实际上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减税了,对企业的成本是一个下降。
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到,每一个人可能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当生产性的增值税转移到消费性的增值税,大家要注意,将来你的消费可能是要付税的,你要准备接受这个东西,这就是一个变化了,当然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们都不知道,可是这是一个转移,从这里转移到那里去了,从消费者的角度可能就要付税了。我认为从制度改革的角度会做这样的一些事。
从“艳照门”看公众人物的定义与责任(1)
主讲:梁文道
时间:2008年3月22日
人物简介:专栏作家,凤凰卫视评论员,《开卷8分钟》节目主持人,《锵锵三人行》主要嘉宾。亦曾是商业一台总监、牛棚书院院长、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参加各类文化学术活动,在报章撰写大量文化、政治、艺术评论。
事件还原:对拍摄“*”的道德追问
很感谢大家来到这里。希望我们可以在这个“*门”事件结束那么久的今天,比较冷静地看一看这到底是件怎么样的事,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从中知道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我们先做一个基本的功夫,先把事件中所有的人物名字去掉,把它尽量还原为简单的组合,再把这些组合重新拼装起来:
一个未婚男子和一个未婚女子,如果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性行为,在今天的中国,我感觉大家不觉得算是一个问题。
把情况再构想得复杂一些。假设这位未婚男子,不止跟多名女子上床,而且他是喜欢拍照的,是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错误呢?这要看我们怎么考虑拍照在性行为中的作用和角色了。拍摄性行为其实很可能就是性行为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必须说哪一种性行为是道德的,哪一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我反而觉得举证的责任在于提出它是不道德的人身上。
假如这些男女是很有名的公众认识的人物,怎么办?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是一组人,在他们自愿的情况下做我们刚刚描述的这些事,而他们没有打算公开让人参观,也没有打算要去宣扬他们做过的事,那么这样有没有问题呢?没有问题。但需要排除一些身份问题:比如说这个男性和那些女性都不是出家人,不是一些在社会上受到跟性有关系的道德约束的那些人,还有就是可能没有很明显的权利分配的关系,特别是公众职务,假设这些人不是我们刚才描述的这些关系。这时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现在有人首先窃取了这些照片的档案,然后把这些照片传到了网络上。这两件事跟我刚才所说的这对男女的意愿相反,他们其实是不希望这些事发生的。那么我们再问一个问题,这些男女对照片被窃取或者被传有没有责任?我的看法是没有的。
我们现在就把名字加上去,那个男的其实就是陈冠希,女的就是阿娇、张柏芝等人,我们把这个事件一层一层剥到最基本的状态,然后一一还原,从刚才的推理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人会提出一些反驳,觉得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于是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是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一个被公众滥用的概念
“公众人物”,甚至在整个中国境内,包括香港、台湾、澳门,是使用得有一点泛滥的概念。公众人物指的是谁呢?一般我们指的似乎是公众熟知的,或者公众认知的人物,这就是公众人物。但是事实上,这只是公众人物的一个最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