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雁无声--"好汉一个半"探案系列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落雁无声--"好汉一个半"探案系列1-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别急,让我看看,要不,去太行山怎么样,支援太行老区的名额还有几个。”李主任不断翻动着名册。

  李征南一直没说话,他从来都这样,少言寡语,随和内向。

  “太行山离这儿也就几百里,离家太近了,再说那儿艰苦吗?”梁厚冬和另外三个年轻人就像所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一样,似初次离巢的鸟儿,总希望飞的越远越好。

  “太行老区为我们革命是做了大贡献的,那里现在还是很艰苦,怎么样,你们有没有胆量去啊?”李主任用着他小小的激将法。

  “艰苦就行啊,我去了!”梁厚冬满口答应,又回头询问另外三个兄弟,“怎么样,你们?”

  三个人也都纷纷同意。

  就这样,没有太多离家的不舍,和对故土的牵挂,十天之后,他们便踏上了去往太行的火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八章 投宿三家,种地享田园
火车颠簸而行一天,终到了蔚县。他们忽然发现,在这里等待分配的全国各地的知青还真多。知青办门口的广场上,熙熙攘攘,南腔北调,好不热闹。由于他们四个年龄较大,又是北京的高三生,于是被分配到了蔚县最偏远落后的落雁村。与他们同去的,还有两个从天津来的初三男生。

  六个人转了两趟车,又做了仨小时马车,才到了落雁山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子。为了留个纪念,送他们来的县里的干部,特地为他们六个在落雁村的西城门外合了张影。

  老王支书把他们安排住在祠堂的后殿里,闷热,潮湿,第一个夏夜里他们都因着环境的不适和初到的兴奋,辗转反侧无法安睡。魏光明大呼上当,说不该来这鬼地方,闹腾着要换地儿;而马致远却说这也是一种革命锻炼;李征南在角落里没说话,暗地里盘算着这次下乡的不易。第二天,梁厚冬就代表他们找到了村上的王德友书记,说明了他们的住宿条件实在是太艰苦。王书记也怕慢待了这些首都来的娃娃,掂量了一夜,找了村上另外条件相对好些的农户一商量,准备把他们六人分别安排住到了老乡家上。经过几天的努力,两个最小的天津学生被安排住在王书记自己家里;马致远和魏光明被分到了村南头的赵安顺家里,赵家原来是赶大车的,有些家底;而梁厚冬和李征南则被安排住在了王书记家隔壁的柳石方家。柳石方是村小学的校长,兼着村上的会计,村里少有的肚里有墨水的人,也是吃公家饭的。

  第二年,村里给六个人在缓坡上又开了几亩知青田,以供给他们的口粮。平时除了种地,他们就到村上小学代课,要么就去修水渠,支援水利建设,赚些公分儿。

  坡田收成本来就不如河川地好,又赶上伏旱,田里的秧苗总是瘦小稀疏,让人看着心急。可心急的只有梁厚冬和马致远,李征南和魏光明则不怎么在田里。李征南整天在村小学上和孩子们混在一起,俨然成了村里的孩子王,兼着给学生们代几节课;魏光明则忙于往返在飞狐镇和落雁村之间,倒腾点物资和山货赚点小钱。

第二十九章 古城上,一周年总结会
时光飞逝,在田野里挥洒起汗水来,日子比在课堂上读书似乎快得多,转眼间,他们已经来到落雁村一年了。又是一年仲夏,夏至的天下午,大雨倾盆,四个人闲来无事,便到西城门上的碉楼里打扑克,聊天。

  梁厚冬望着脚下的城门,感慨到:“日子过的真快,转眼都一年了,我们几个除了都黑壮点,好像什么都没变。记得去年我们刚到这的时候,还在这城门口还照了张相呢。”

  “怎么不记得,那可是我这几年照的唯一一张相。县里刚给寄来,我就镶到镜框里了。”马致远接着说道。

  “我们是都又黑又壮了,可没见李征南有啥变化呢?哈哈,说,是不是平时偷懒偷多了?”魏光明不怀好意的用脚踢踢李征南。

  “谁……谁偷懒了,我只是更爱去小学代课。”李征南紧张的急着辩解,“干农活我不行,教书我可挺在行,再说不也攒公分儿嘛。”

  “征南,别理他。光明你这小子就是憋着坏,别欺负老实人呐。”梁厚冬笑着给李征南解围。

  “我坏,我再坏和坏不过你去,招,你把人家柳家大姑娘怎么了,看她一天和你亲的。”魏光明又把矛头转向了梁厚冬。他们说的柳姑娘是柳石方的独生女柳红英,今年正是十*岁的好年华,是村里数一数二的美人胚子,村花。

  “能怎么,和贫下中农相结合嘛,我平时就是多和她交流交流,教她学学文化。”梁厚冬不以为然。

  “毛主席老人家号召你相结合,也没让你往那方面结合不是?哈哈”魏光明有点得寸进尺的意思。

  “我看你魏光明就是嫉妒,嫉妒人家如花似玉的柳家大姑娘没看上你。”马致远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我是嫉妒,可惜我也没他梁厚冬那得天独厚的条件呐,他天天住那,守着大美人,近水楼台啊。”魏光明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心里的醋意。“你也别说我,你不也是嫉妒那个姓赵的老头子。”

  “别胡说!”马致远适时的制止了大嘴魏光明。

  原来,马致远和魏光明住的赵家,就两口人,赵安顺和他媳妇顾佩珍。赵安顺今年四十八了,早年间赶大车跑口外,赚了些家底,可一直是个老光棍。前几年经人介绍,娶了个外乡的年轻姑娘顾佩珍,两人相差二十岁。顾佩珍也是生得好模样,为人又和气,对住在她家的两个北京知青都很照顾。马致远正在青春萌动的年龄,渐渐的,对顾佩珍就产生了些许好感。这么一被魏光明戳破,马致远自然是极力否认,终止了话题。

  魏光明使了个鬼脸,叨咕了一句:“还不好意思了!”

  他们又嘻嘻哈哈的闲聊了好一阵,聊到了北京,聊到了毛主席,聊到了飞狐镇上的女知青,聊到了清水河里的肥美的泥鳅和小龙虾。

  临近结束的时候,梁厚冬提议:“你们说咱们北京的知青都来这一年了,就每天种地,不和他们农民没啥两样了吗。咱们得琢磨件大事做做,来体现我们首都革命小将们的价值。”

  “对!”马致远附和道,“但咱们做什么呢?”

  李征南终于开口了:“要不咱们想办法修路吧!落雁村通往镇里的路实在是差,在山里得转腾三四个小时,一到阴天下雨就几乎没法走了。就前几天,村东王富贵的儿子小宝儿,和他妈去镇上走亲戚,就因为路滑,失足落山,两条腿都摔断了。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咱们也得想办法把这路修好。”

  “这个建议好!”“对,修路!”梁厚冬和马致远一直赞同。

  可魏光明却有点不以为然:“要修你们去修啊,我们这一年活干的还少啊,还给自己找事,有时间,我还想做点自己的事情呢。”说完,他就要起身溜走。

  “那不行,咱们四个要干就得一起干!”梁厚冬搂着魏光明的肩膀把他按了下来。

  魏光明一看拗不过兄弟几个,也就没再说什么。

第三十章 为修路,扮乞丐唱起讨饭歌
梁厚冬他们说干就干,晚上就去找了村支书王德友商量修路的事。王德友抱怨说这路他们早就想修,可又没技术又没钱,始终无法动工。他们听后,连夜就写了请愿书,声明向上级要钱要技术。第二天梁厚冬和马致远几个就赶到了县里,找知青办和革委会想办法。并嘱咐魏光明和李征南在村里发动群众筹工筹款。可惜那个时节,正处动荡,县里根本没人搭理他们两个毛头小伙子的请愿。在县里坚守了几天后,梁厚冬和马致远有点灰头土脸的回到了落雁村。魏光明玩笑他俩请愿没请动,还不如请菩萨保佑。

  梁厚冬却不服气,心里憋着股劲儿,非得把这事弄成不可。想了几天,梁厚冬终于有了主意。他找村民借了一件油亮油亮、补丁套补丁的黑棉袄,右手拿了根讨饭棍儿,左手敲着块羊骨头,也给马致远找了身同样的行头,配个破铁盆。

  第二天,他们俩就又去了张家口地委。到了地委门口,他们唱起了编好的唱词:“落雁村,日子苦,为啥呢,没有路。孩子上学摔断腿,光棍儿小伙没媳妇。穷啊穷,苦啊苦,穷苦百姓找政府;要资金,要技术,要把大山变通途。领导啊,抬眼看,你可得给我们来做主,来做主。”梁厚冬敲着羊骨头,马致远打着破饭盆,两人在地委门口整整唱了两天。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有人甚至给当戏听的直鼓掌。

  他俩的执着终于惊动也感动了地委领导,听了他俩的汇报后,地委领导决定马上着手解决路的问题。又过了一个月,落雁村修路的事终于有了着落。张家口地委决定由市里、县里共同出资,村民出工,又指派了设计院的专家参与规划。等到了1971年的春天,资金就已经到位了。经过一个春天的勘测和规划,到了初夏,落雁村的路终于要开工了。

  算来又是一个年头,这一年里,他们四个人除了帮村里跑来了修路经费和专家,各自的生活也都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梁厚冬因为争取修路表现出的能力,已经被破格提升为村里的副书记,他和柳红英的爱情之花也悄然开放;李征南则正式做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在讲台上找到了他的一方舞台;马致远在业余搞创作,把在落雁村的青春年华记录下来,他和那位房东少妇顾佩珍,也有了私情之实;而魏光明在嫉妒梁厚冬和柳红英之余,自己也和镇上的女知青联系得火热,还偶尔抓住机会在村与村之间贩售些东西赚点小钱。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一章 黄牛背,一失足千古恨
等村上秋收过后,所有的男劳力们,便聚集在一起,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修路工程。梁厚冬和马致远拉上魏光明做了先锋队,他们年轻力壮,又看得懂规划图;李征南和另外两个天津知青,则因为身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