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月虽然很想去看看那个所谓的圆滚滚又可爱非常的小礼物,但是无奈李毅中途被押运官请走,说要商议急事,军营也到了操练的时间,到处都军容整肃,饶是李清月这个两辈子为人的老脸也不够厚脸皮,只得遗憾地骑着小马出营了。
第二天李毅接受押运官的工作,带着弓箭、火器等兵器、粮草出发前往潼关,临走前,托一个小兵送来一只李清月万分熟悉的有着黑眼圈的小东西地球人都知道,黑白萌物,中华国宝啊
李清月差点没兴奋地晕过去。
补充完物资后,李彦仙在半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偷袭,潼关城外驻守的金兵被手雷震得从睡梦中惊醒,金营一片鬼哭狼嚎,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彦仙还是保守地采用了火攻,没能全歼金军,大约有一半金兵溃逃,但是前锋邵隆斩杀了两名金将,吕恪跟邵云则各活捉三名名。
潼关大捷使得陕州之围终于得解,潼关的百姓们终于在春耕之前盼来了胜利
 ;。。。 ; ;
第三十六章 张浚的崛起
更新时间:20121210
三月初一,太阳中惊现黑子。
幸运的是广大民众不会没事就盯着个太阳看,除了司天监负责观察天象星辰的人外这个天文异象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给赵构无形中免去了一些麻烦要知道谣言什么的自古就是一个很厉害的武器。
在这场动荡之中,朱胜非在一群官员中脱颖而出,升官也是“嗖嗖嗖”的,很快被拔擢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取代了吕颐浩在赵构心中的地位;而吕颐浩仍然被留在江南东路,兼任安抚制置使、江宁府知府。御营都统制王渊因为救驾有功同签书枢密院事。
王渊升官以后,御营统制官苗傅不爽了,他认为自己家族功劳比王渊大多了,凭什么王渊能扶摇直上,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这件事使得苗傅在心底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而御营右军副都统制、威州刺史刘正彦虽然是由王渊一手提拔上来的,却也非常恼恨王渊一来到这里便征召他的士兵,分薄自己的兵权。所幸赵构在扬州的时候,因为潘贵妃和赵旉“被害事件”曾经发作了自己身边最亲近信任的老人蓝珪,一干以康履为首的老资格宦官便收敛了许多,再加上潘贵妃掌管后宫事宜,行事更为谨慎,没有机会去武官面前显摆,平白给赵构添加仇恨值。再加上宗泽未死,杜充没有到开封上任,丁进已经被收编进入皇家军,并未流窜到江南一带据山为盗,刘正彦也没机会出兵平叛,更别提跟上司抢功劳了。也就是说,兵变的条件没有完全满足,但是苗刘跟王渊的结下梁子,这个炸弹最终会不会爆炸,就看有没有引火索了。
总之,杭州暂时的小朝廷里,除了几个身处高位的武官火气甚大,频频一言不合便差点大打出手,其余文臣都夹、紧了尾巴做人,使劲地想法子跟金国和谈。
三月初十,中条山之战和潼关之战的捷报一起送到了赵构案前,被金兵追到蔫啦吧唧的朝廷终于迎来一个好消息,上下一片欢喜鼓舞,差点没有下跪叩头感谢上天菩萨道君的怜悯了。赵构也觉得一扫之前的郁闷,心里挺骄傲的,咱宋人还是很厉害的嘛,这十几万的金军,李彦仙看不都看一下,一口就吞了唉,你不知道人家的为难之处啊。
屯驻在吴门的张浚也接到了这个好消息,心里激动非常当时跟朱胜非一起被留在吴门捍御,朱胜非被赵构召到杭州后,张浚被单独留下,接连几个晚上挑灯夜战,在书房里埋头不知道在写些什么。
历史的重担就要落在张浚的肩上了。
谁也不能否认,张浚是个爱国名臣,虽然有人指责他因为错误地发动富平大战导致陕西守军溃败,使得南宋朝廷的处境雪上加霜,但是,毫无疑问,张浚对这个国家怀着满腔热血,对赵构的统治也是绝对拥护的。张浚在李纲下台之后,无疑成为了主战派的中坚力量,而这个张浚的履历,跟大多数历史名人一样辉煌。
张浚的出身书香门第,汉州绵竹人是滴,就是四川那个绵竹;其先祖乃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什么,不认识谁是张九龄鉴于本书是在写宋史,就不普及唐史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百度一下的弟弟张九皋,父亲张咸也是进士出身。
不过跟很多年少便经历许多磨难的名人一样,张浚在四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可能是父亲的早逝促使张浚的迅速成长,张浚此后的表现一点都不像四岁的孩子,据史书记载:“张浚行直视端,无诳言。”,认识这个孩子的人都深深地觉得此子必将一飞冲天,成就一番事业。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张浚也不例外。他的父亲过世后,生活从此变得没有着落,但是他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就放弃对张浚的教导,早熟的张浚也非常爱学习,他坚信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终有一天会高中进士改变自己的命运,报答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母亲。
张浚终于在徽宗政和八年考中了进士,成为帝国的官员。他是一个很有良知的士子,因多年来受儒家传统思想道德的熏陶,张浚在踏入仕途的时候就立下宏愿:我若为官,当扫清天下,使四海清一,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国人,我们都知道帝国官场的黑暗,一个没有背景,死了老爹的愣小子,只能从基层干起。张浚最初当山南府士曹参军,后来转到熙河路当幕官。在熙河路做幕官这段经历,对张浚一生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太祖赵匡胤有意识地崇文抑武,所以虽然在民间尚武的氛围一直浓厚,但在朝廷,文官跟武官的地位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宋代文武界限十分明显,有些武人总是想交好文人,但是文人总是看不起武人,对武人的刻意结交不屑一顾,还经常骂他们是“粗人”。
熙河路幕官虽然职位不高,但张浚是文人出身,因此在熙河路仍然很受人尊敬。
熙河路在哪里熙河路在宋夏交界的陕西,是宋代的边境重路,这里驻扎着宋朝最精锐的部队南宋初年几乎所有大将名将皆出自陕西,比如韩世忠、张俊、李彦仙、曲端、刘光世、吴玠等等。
张浚在这里任职时经常一个人骑着马,在边境观察山川形势,不时找戍边将领们喝酒聊天,向他们请教大宋立朝以来的守边旧法,以及排兵布阵的方略。
张俊在这里学到了一些兵法的皮毛所以他没能打赢富平大战,最重要的是,他了解了武将,认识了怎样的武将才是能够领兵打仗的优秀武将。
不过,这也许影响了张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他从此错误地以为,自己是个能够在马上打仗,匡扶赵氏江山的文武之才。要知道,“文武全才”这个称赞不是谁都能衬得上的。最起码,历史上就没出现过几个,咱太祖不是还有诗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吗
张浚其实挺有能力的,起码在识人方面真的很不错,他在陕西期间,吴玠、刘子羽等人在他手下都得到了重用。但不幸的是,张浚非得上趟子赶着往他不擅长的领域去靠,非得上战场指挥作战这算是自作孽不可活吗
咳咳,这话扯远了。回到建炎年间,赵构重组南宋小朝廷时,张浚是第一批投奔赵构的官员之一,赵构先是任命张浚为枢密院编修官,而后又升为虞部郎,接着又擢其为殿中侍御史。
此时的张浚还是默默无闻的,赵构对张浚的印象也很一般。直到一件事情发生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因为害怕不安全,便想跑到到扬州。在路上,行经宝应县的时候,韩世忠的手下孙琦突然叛乱,右正言卢臣中被逼投水而死恶意的猜想,难不成这个大臣偷了孙琦的小老婆,当时兵荒马乱,朝廷初建,后有追兵,最有说话权的就是手握兵权的武官哪个文臣也不敢出面,害怕一不小心得罪了韩世忠这个粗人,项上这颗人头会在不一个不经意间就落地了。
但是,张浚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毅然表现出了他正直浩然的一面,他不顾同僚和好友的规劝,上书弹劾了韩世忠。
赵构其实是个很能忍耐的人,他本想着以大局为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么过去了。但当他看到张浚的奏章的时候,立即改变了他原有的想法。不错,越是兵荒马乱,越要维护天子和百官的权威。
张浚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逐渐在南宋初年的舞台上亮相。如今没有苗刘兵变做契机,张浚少了一个表现自己能力与忠心的机会,但是陕西两个战果硕硕的大捷,促使他更早地向赵构递上了自请书,提出了自己思谋已久的建议。
张浚一直都认为中兴应当自关陕开始,这其实也是帝国主战派大臣们的一贯共识。当时就有一位叫做汪若海的大臣这样比喻: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赵构又不是文盲,自然也是读过史书的,当然熟知陕西和四川的历史,秦国就是在那里立国,从而一统天下的;还有三国时诸葛孔明定计入蜀,高祖得以建国,从而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再有一点,陕西屯驻着大宋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金人从河北到河南、江南一带就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狂卷而过,烧杀掳掠,杀人如切瓜般唯独到了陕西却是时常寸步难行,李彦仙、曲端、吴玠接连让金兵吃了大亏;而四川更是号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话说当初赵构刚即位,国库空虚,各地上交的银钱不是被贪官私吞了,就是被金军劫了道,他只好派尚书祠部员外郎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