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医都市传奇:洞察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理游医都市传奇:洞察者-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时间,媒体报刊,都用大量笔墨渲染此事。提倡公众安全保护者,有之;挖掘凶手心理动机者,也有之。对于此事的相关内容,一时不绝于耳。这一次,艾西,将从心理危机角度予以阐述。

  首先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距离的遥远,或心理上的距离,虽然媒体热衷于报告此类危机事件,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从未想过绑架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好象我们既不会成为绑架者,也不会成为受害者那样,事情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然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这一次的绑匪,并未确定有什么前科,更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在心理健康的背景下,绑架更像是一种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情感行为,由于太软弱而无法改变那些对他们来说的不公正行为,往往是促使绑架的成因。

  为了更好的了解绑架行为与人们的关系,需要先了解绑架者的心理动力。首先,绑架者应该被看成是已达到很高挫折水平的个体;第二,绑架人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非常极端;第三,大部分时间中的绑架者仅仅将人质看成游戏中的兵卒或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们真正的杀戮水平并不高;最后,绑架人质本身也是一种吸引观众、寻求注意的行为,如果没有观众,绑架人质就失去了意义。

  找寻绑架者的心理动因,并非是为他们的罪行进行开脱,而是有三重目的。第一,在绑架危机当时,确立与绑架者的谈判方式,争取积极的解决问题;第二,协调绑架后,对于被绑者的心理援助的方法;第三,提请公众注意,如何预防绑架行为,甚至可以说,如何让民众不再成为新的绑架者。

  最后一条看起来很奇怪,很严重,但是,您没有看错,艾西的观点是:预防绑架案的唯一途径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发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并找到解决之路,这才是心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或许您对这样的言论感到危言耸听,不过请您细细回忆一下,不难发现。之前国内的4起小学恶性事件,已经北京绑架儿童案,其中的凶手,可有一人曾经犯下前科,或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吗?据艾西了解,是没有的。一个曾经看起来和我们没有区别的正常人,又为什么要犯下伤害儿童这样的重罪?有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以北京绑架案为例。既然是绑架,那么根据犯罪心理学中关于“人质危机”的研究,我们可以将绑匪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精神障碍者、偏执人格问题、抑郁人格、缺陷人格、反社会人格、与外界社会隔绝的人、狂热宗教分子、蒙受冤屈者。

  艾西认为,这次的北京绑架儿童者,应属于偏执人格。他们与现实脱节,从他们错误的观点,不难看出来,他们劫持人质的目的,常常是实施某个特定的计划,他们感受到很强烈的挫折,内心充满了冲突。他们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却得不到——比如这次的凶手,希望警方代为联系自己网上的女友——他无法认识到绑架和是否见到自己的女友不存在任何联系。他们就是想达到这种目的!并且,当这种目的无法满足的时候,过分的焦虑导致他们过度敏感而且易变,因此,他在极端焦虑和因此产生的妄想中,对被绑儿童造成伤害。同时,这一次的凶手,也应是与外界社会隔绝的人。别误会,他也许有朋友,也许有工作和生活,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并未轻易的对外界开启。这一方面造成了他对“网上女友”的依赖(事实上,艾西都怀疑这个女友是否存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缺乏应对心理困境的办法。

  别误会,艾西并不认为凶手是有情可原的;也不认为警方击毙凶手的决策值得质疑!因为与偏执人格的绑架者谈判本身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艾西以此事为例,旨在说明,在我国两个月之内连续发生多起恶性事件的大背景之下,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远离心理危机,应该提到相当的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他的《人生》一书中,曾经写道:“许多人不懂得生活的艺术,但他们并非先天就是个坏胚子,或者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他们站在人生交叉路口犹豫徘徊,前途并不明确,可自己又必须作出选择。他们没注意到自己有机会作出其他的选择,于是,每在歧途上迈出一步,碰了壁,还必须再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并且还要承认自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样,也就更难承认自己走错了路。”

  诚然,弗洛姆的这一观点,几乎解释了全部心理危机的诞生。我们都曾经是正常人,我们从上班到上学,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从原生家庭(父母的家)到独立生活再到组建新家庭。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很类似,可我们每个人又都要面对不同的十字路口,一次错,再次错,就可能形成危机人格。

  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抑郁、焦虑、恐惧、沮丧,这些负面的情绪可能贯穿始终。无论是上学、上班还是生老病死,我们都从未逃离它们的掌控。所谓正常人和成功者,只不过是有更好的面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而已。

  危机是否出现,并不随着我们的意志转移。艾西创作了《洞察者》系列小说,其中第一部作品《螳螂》曾经描述了一对离婚的男女。前夫事业有成,彬彬有礼,责任心很强。前妻缺乏生活技能,失去了对女儿的监护权。在任何人看来,前夫的状况远远好于前妻,这从前妻两次自杀未遂的危机事件中,也不难得到确认。前夫找到艾西做心理救助,并主动承担了前妻的治疗费用,这让他的形象看起来更坚强更伟大。然而在故事的结尾,事情的发展,却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前妻得到救助,而前夫却酿成了悲剧。

  这是什么原因?艾西觉得,悲剧的诱因,往往并不是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我们不去找。这位前夫正是如此,如果意识到了自身也可能存在问题,接受调解和治疗,也许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求助并不可耻,问题是,如何知道我们自己是需要帮助的?回顾我们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应该说比国际上还是落后了许多的。很多专家学者在电视里做节目,却很难让人认为那是真正的心理节目——反倒更像是满足人们偷窥欲的隐私曝光;也有些专家学者坚持走学术路线,其结果是他们所说的大众听不懂——大众想听的他们很少说,结果“抑郁症”这个词汇充斥媒体和荧幕,好像抑郁症=心理问题似的……

  艾西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注意: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找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路。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己,远离危机。

  目前,艾西在自己的网站,开办连续的“远离危机”讲座,并继续创作满足大众需要的深入浅出的心理学小说,正是为了这一宗旨。并且,艾西也在开创自己的治疗理论,被称之为“滑膛线理论”或“双螺旋模式”,以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心理健康事业。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艾西相对大家说一句:“作为一位心理社会工作者,抑或作为一位作家,艾西真的不希望将自己在犯罪心理学上的知识,应用在别人身上。”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危机,远离危机,从自己做起。

  艾西《洞察者》系列心理小说预告:

  《螳螂》——婚姻关系与家庭危机

  《黄蜂》——创伤后事件处理

  《蝴蝶》——校园生活与压力

  《蜘蛛》——适得其反的父母之爱。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富士康十连跳背后
富士康公司出现了十连跳,每一跳都会使得上面那些跳的影响力增加。最终,达到了“10”这样的一个数据!问题不好再遮遮掩掩的了,于是,社会上舆论一片哗然,富士康公司高层也极度重视,近日放出话来,年薪几十万聘请心理评估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来公司保证员工的心理健康。

  艾西个人认为,这个举措倒是不必操之过急。为什么呢?想要有效地预防自杀行为的出现,首先必须明白自杀的原理。对于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来说,即便聘请到了真正的大师,而大师也兢兢业业的工作,提交出来一份报告——然而,这份报告的绝大多数内容,恐怕也并非富士康公司可以轻易接受的。因此,聘请心理工作者,充其量也就算是亡羊补牢,还治标不治本!

  说到这里,艾西不得不澄清一下,富士康和艾西之间并无过节,艾西也早就过了愤青阶段,因为只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话又说回来,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大陆某公司频繁出现过劳死员工的现象,其实和富士康的情况,并无太大差别。又及,今天看到一份报告称,富士康公司在华雇工,多达80万人,10个跳楼人员,在80万员工这样巨大的基数下,不难得出8万分之一的比例。客观的说,这个比例也未见得就很高!

  中国的专家们,对于自杀,是很少做出统计的,这让艾西感到为难。不得已,找一找美国的数据吧。美国人很关注自杀问题,有研究表明,美国在1969…1991年间,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加了300%。300%是多少呢?就是说,在1991年的所有青少年中,有10%…15%的青少年有自杀未遂的历史。应用自评问卷发现,另有9%…10%的青少年,存在尚未实施的自杀倾向。

  为什么会说到美国的青少年自杀比例呢?我们不是正在说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吗?富士康的员工,可没有青少年啊!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没有人敢堂而皇之地去雇佣大量童工呀!

  说到这里,我们便不得不去关注一下青少年的定义:青少年——毫无疑问的,指的就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个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接下来,我们再去关注一下自杀者年纪,下面是富士康自杀案10位自杀者的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