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演义`4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个女人演义`49-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吴枣秀三下两下*衣服,滑进被子里去了。黄大香吹灭灯,摸索了好一阵,上床时说:“枣秀,明天你去给我买半斤肉,一斤酒,另外,还得买些香、纸、蜡烛来,仁茂伯已经请动青石庵的尼姑,她明天要上我家来给孩子寄名,你能帮这忙么?”

  “这有什么能不能?”吴枣秀奇怪地问,“可钱呢?没钱不过是空口说白话。”

  “这你别担这心,我还留着一块银圆,明天给你,别说给我买就是了──欠债的人,难得与人说明白这许多的情由!”黄大香睡下去,搂紧了孩子。

  吴枣秀十分纳闷,“嗯”了一声,答应下来。

  [心语]吴枣秀:可你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稍停,吴枣秀猛地翻过身来:“你那件紧身绣花夹袄呢,把它卖掉了么?”

  黄大香只深深地抽了口气,没有答话。

  [等候]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张仁茂便替黄大香上青石庵请尼姑去了。

  黄大香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着绣花篮,从后门口步下两级台阶,来到那片经她清扫整理过的空坪穴地。

  这里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干净而又敞亮。在断墙边搁置了两方青石板,正好摆放绣花篮,孩子还可以席地而坐。

  当初,黄大香向邻居提出想暂时借用一下这地方时,主人满口答应,并建议她搭个避雨的棚架,但黄大香更喜欢眼前这种露天的场景。

  “尼姑来了吗?”吴枣秀买来了酒和肉,一进门就大呼大叫,“人呢,你们都哪去了!”

  吴枣秀拉开后门,见黄大香正抱着儿子在瓜架前逗玩,说:“你们倒好,好自在的——我是说,这里让你弄成了个好舒坦的地方了!”

  阳光下,瓜藤枝青叶绿,果壮花红,还称得上朝气蓬勃。

  母亲在告诉儿子:那排着长长的队伍,沿着南瓜的茎杆,向高高耸立,喇叭似的南瓜花前进的队伍叫蚂蚁大军,它们的先锋部队已经从花蕊间攫取到金黄的花粉凯旋而归了;而那穿着彩色衣裳,展动翅膀,忽东忽西,忽远忽近起舞的叫蝴蝶姑娘,它们停落在花朵上,那是想要歇息一会呢。

  吴枣秀特意赶过来帮忙的。这时,她却没有打扰这母子俩,而是赶急赶忙去给孩子去做了点肉汤,并端来这空坪穴地,才叫过母子俩,帮着喂了石贤一小碗米饭。黄大香则只能啃烧红薯,连红薯蒂蒂也舍不得丢弃。

  [主事]这时,张仁茂领着青石庵的小尼姑来到了门口。

  黄大香马上起身回屋,见老尼姑没有来,不免有些失望,但她知道这是勉强不了的,不是大的法事,老尼姑难得亲自出马。

  黄大香赶忙洗了手,上前恭迎接待:“烦劳女菩萨多多费心了。”

  小尼姑浅浅一笑,提步进门,在靠墙一旁的高凳上端坐下来,便双目微合。

  看那小尼姑的样子,只不过十七八岁,她那眉线修长,脸面白净,真让人怀疑是观音佛母的替身。

  [解说]小尼姑出身名门,还上过新学校,听说是她自己执意要削发为尼的,关于她,有着种种的猜测传言,但究竟为什么来青石庵至今让人费解。

  “女菩萨的道行也很高超,办过不少的*事,”张仁茂解释说,“佛祖在胸,心诚则灵。”

  小尼姑沉着稳重,只说了一声:“请施主准备香案。”

  “我这就去借。”张仁茂觉得这房子太狭小,有案桌也无法摆,“香案是不是摆到过道上去?”

  “那就不用去借了,”小尼姑是个自有主张的人,“在小方桌上铺张洁净的纸就行。”

  “好的,”张仁茂连忙收拾好床头边的一张小方桌,把它移到窗前,又用砖头将断了的一条凳脚塞置停当,叫吴枣秀,“把牲、酒、香、烛、纸钱摆上来吧!”

  “你急什么,早准备好了,不见女菩萨正在用茶?”吴枣秀打量小尼姑,觉得她长得好生标致,不觉脱口发问,“女菩萨贵姓?还不到二十岁吧!”

  “出家人,信佛,”小尼姑淡然地应答,“尘寰俗事,勿劳施主相问。”

  “姓付。。。。啊,是信佛。”吴枣秀领会了小尼姑的意思。她一边去取供品,一边自语,“倒也能寻自在,还真知道享福。”

  很快,几个来帮忙的人把案桌,供品安排妥了。

  [红绸]小尼姑看了看,又说:“要寄名,可少不得要一张黄纸,还得有一方红绸。”

  这种寄名仪典人们并不常见,张仁茂生出这主意时,也只是听说过有这种事。

  现在要黄纸还好办,红绸却没处找,大家愣住了,有人问小尼姑:“用红纸能替代吗?”

  小尼姑摇了摇头:“至少也得用块红布。”

  于是,人们便寻思着谁家的衣里布是红色的,要不然,还得大家凑钱替香主去买。

  因为孩子哭闹,黄大香正哄着他在屋外的空地里转悠。当有人告诉她这情况时,她马上抱起孩子进屋,只见她从枕头下的包裹里取出来一块方方正正的、崭新的红绫:“请女菩萨看看,这好么?”

  人们见着都有几分惊奇,小尼姑接过去看了看,认得是上等的料子,似乎可惜:“也不必用这么好的料子,另换一块吧!”

  “好便用它,不必换了,我也只有这一块。”黄大香说。

  黄大香的包裹里确实没有第二块了。不过,她并不可惜,能用上这方红绫倒是感到了一种格外的满足。

  吴枣秀也说:“换什么,这是人家绣帐帘多下来的,派不上用场,值不了几个钱,用在这里正好呢!” 

  [插叙]黄大香是个有心人,自从与张仁茂说起给孩子寄名的事,她便向人打听到了,这仪典还少不得要用一块红绸或红布披挂在神位上,恰巧,保长家的女人请她绣幅帐帘,拿来一段红绫,还说是洋货。黄大香接过来看了看,觉得很是不错。她量了量,算定用完后会剩下些来。

  于是,当说到工价时,黄大香只求把余下的红绫给她便够了。实际上,那两尺不到的一方红绫根本抵不上她十个通宵的工值。但她乐意,并且精心地、及时地绣好了那幅帐帘。

  吴枣秀知道绣帐帘的事,却不知这多余的布料抵了工钱,要不然,她绝对不会答应。

  [返回]这时,姜圣初也过来瞧热闹了。

  [神龛]姜圣初一进门,便问:“怎么不去莲花庵请个大和尚来?便是请尼姑也该请个老道些的呀!”

  “一样,一样,都一样。”黄大香深恐姜圣初这话冲撞了小尼姑,“圣初大伯,你坐吧。”

  “没有个神龛,菩萨往哪里搁?我给钉一个吧!”姜圣初既热心又在行,很快找来了一块木板,几口钉,三锤两斧便在案桌的上方钉了个小木架。摇一摇,倒还挺牢实的,只是震落的尘土把案桌弄得一塌糊涂,大家又忙着抹洗。

  这小木架也真需要。小尼姑用红绫包裹好一块青色石头——它拦腰系上五彩绳带后,倒也有些像尊神像。

  [闪现]这石头是张仁茂前天去青石庵时,老尼姑特意叫他上左青石采选来备用的。

  [返回]小尼姑把青石神像安放在那个小木架上。

  [序幕]小尼姑要了一盆水,不慌不忙地洗了脸,擦了手,大家便屏声敛气,连孩子也感到了这气氛的肃穆,怯怯地依偎在母亲身边。

  尼姑展开笑容招呼孩子过去,孩子不肯,母亲便抱起孩子走向尼姑,抚慰他说:“别怕,别怕,女菩萨大慈大悲,给你看一看,摸一摸,就永远不会招灾惹祸了。”

  孩子睁着一双溜圆的大眼睛望着尼姑,小尼姑微努了一下缨桃般的嘴唇,示意孩子过去,孩子仍不肯,尼姑便把手巾递给母亲,母亲代女菩萨给孩子洗了手,抹了脸。

  于是,小尼姑便闭目请神,口中喃喃有词。

  片刻,她缓缓启开双眼,把手伸向孩子,孩子也居然把小手递了过去。

  [行礼]随后,仪典正式开始。

  小尼姑叫人点上细香,红烛。她引导黄大香母子俩跪伏案前,正式的寄名仪式便开始了。

  小尼姑燃起纸钱。在小木架上的红绫青石神位面前往返画了三个圆圈,接下来,这几个人都跪在蒲团上,小尼姑为香主祈祷问卦──可这卦总是不能如愿,使得满屋子的人都忐忑不安。

  黄大香更是诚惶诚恐,在心里紧张地忏悔祷告。幸而,第三轮卦终于成了。

  小尼姑站起身来,取下一支燃着的细香,在孩子的眼前、手掌上书空了几道神符,接着,她便点上一滴茶水抹在孩子的额上,加重音量连说了两声:“树大根深,易长成人!”

  小尼姑要过笔墨来,用黄纸写下寄名签,粘贴在那简陋的神龛下面。

  最后,小尼姑才扶起黄大香母子,张仁茂赶忙点燃几响鞭炮,小尼姑捧起那红绫青石,引导母子俩在纸钱燃烧的闪闪亮光与缭绕的香烟中绕房转了两圈,仍又把青石神灵送回原处安放稳妥。

  黄大香母子再三磕拜后,仪礼便告达成。

  人们马上聚近来向黄大香母子恭贺,争着拣些吉祥如意的好话来说,这时,黄大香久悬着的心才放落下来,脸上阴云散尽,显出满怀的喜悦。

  一场虽然不算荒诞却实在是浅陋的寄名仪式使黄大香获得了心理上一时的平衡。

  [解说]茫茫宇宙,渺渺时空,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许多事情的前因后果谁也算计不定,人们的前途命运谁也把握不住,是历史与现实环境的多重因素限定了人生运行的轨迹。当人们艰难而执着地寻找生活去路时,宗教正好给了这些怅惘的心灵以慰藉,以向往。

  
  3

  [场景1]闲话宗教

  小尼姑走了,黄大香抱着孩子,凝神注目着那张全然不识的黄色寄名签,只觉得它格外地神圣。其他的人也以好奇地看着。

  [解说]人生百态,人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