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蒂萨首相也表示愿意给予遇难者的家属一定的赔偿,并妥善的医治受伤的罗马尼亚人。不过,他反对就此事向罗马尼亚政府作出任何说明或者答复,“这是匈牙利王国的内政,和罗马尼亚政府无关。”蒂萨口气坚决的说道。
罗马尼亚外交部在给柏林的照会中表示,为了两国长久的友谊,希望德方出面压制匈牙利民族主义势力,使生活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得到公正的待遇。
普鲁士外交部收到照会后,十分重视,毕竟罗马尼亚也在数年前加入了“三国同盟”,是德国正经八本的盟友,而且卡罗尔国王还和威廉皇帝同属一个家族。即便为了卡罗尔在罗马尼亚的稳定统治,此事也是要管一管的。
在外交部长枢密顾问荷尔斯泰因看来,保持和罗马尼亚的友谊,压制匈牙利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符合德国的利益。
不过此时威廉和赫伯特都不在国内,他也不愿自作主张,所以便派人把照会送到克拉科夫,请威廉定夺。因为按计划,威廉这次出访要持续四天时间,如果等回国后再解决就有点来不及了。
第二天一早,威廉就拿到照会,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大概情况,随意看了看后,便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特兰西瓦尼亚位于匈牙利平原的东部,喀尔巴阡山以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和少量塞尔维亚人、犹太人等等。
按照人口的比例,罗马尼亚人占50%,匈牙利人占33%,德意志人占10%。
中世纪时特兰西瓦尼亚曾是一个公国。十一世纪末开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在土耳其人进犯巴尔干后,这里成为天主教徒抗击土耳其人的前哨。也就是在这期间,萨克森等西欧的德意志诸侯在匈牙利国王的邀请下派遣了一批德意志人移民到那里帮助对抗穆斯林异教徒的攻击。
那些德意志移民被安排驻守在七个险要的位置,并从此建立村落,安定的生活下来。特兰西瓦尼亚的名字就来自德语,意思是“七座村庄”的意思。至于匈牙利人则把该地区叫做艾迪勒。
19世纪以来,随着土耳其人对巴尔干威胁的解除,尤其是罗马尼亚王国的建立,特兰西瓦尼地区的罗马尼亚居民中开始出现了民族主义思潮。他们希望和喀尔巴阡山以东的罗马尼亚王国合并,以摆脱匈牙利地主贵族的盘剥。
不过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因为特兰西瓦尼地区的罗马尼亚人几个世纪以来都信奉天主教,而山外罗马尼亚人则信奉希腊正教。
蒂萨出身匈牙利政治世家,他本人德才兼备、极有见识,在匈牙利贵族中的人望很高。历史上,在世纪之交前后20多年里,他实际上就是匈牙利的独裁者。
蒂萨认识到民族主义的危害,所以他希望尽早采取加速同化的办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但是民族同化哪里是那么好搞的,土耳其人同化巴尔干了几百年才取得多少成果?所以便酿成了眼下的严重外交纠纷。
如何解决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争端是对德国外交的重大考验,好在威廉有后见之明,因此自然就不会凡糊涂做那两边不讨好的蠢事。
……………………………………………………
历史上,由于一战德奥集团战败,罗马尼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终于在战后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接着便是抢大户、斗地主、抓恶霸的古老套路,除此之外,他们还多了一项内容:集体改宗,以和原来的匈牙利主子划清界限。
匈牙利人的悲剧一直持续到现在,罗马尼亚获得特兰西瓦尼亚后,面积和人口都增加了接近一倍,国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黑海沿岸的地区性大国。
本书是德国统一欧洲对全世界宣战的路数,所以重点在于战争和外交的描写,力求客观和真实。在人物和环境方面的欠缺请理解,比如王室成员之间的称呼和对话包括礼节,都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作者缺乏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而又不想写的不伦不类所以有意识的回避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巴尔干政策(二)
“咚……咚……”
清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钟声响起来,这是弥撒之前的敲钟声。钟声没有任何旋律,只有一下又一下的敲击,一声未歇,一声又起,在空中震荡、回旋。
置身波兰,威廉仿佛有一种回到中世纪的感觉。
这个国家的人们对宗教是如此的虔诚,而俄国人的统治,又进一步增进了波兰人对宗教的感情。在历次反抗沙皇压迫的大革命年代,教堂成为是他们凝聚民族信心的源泉。
“威廉,你看广场上的波兰人是多么安详啊,宛如这座城市,一千年前的克拉科夫可能就是这般模样。”皇后奥古斯特依偎在威廉的身旁,小鸟依人的说道。
望着克拉科夫广场上高耸的圣玛利亚大教堂的方尖顶,听着幽远清扬的合唱,威廉的心境仿佛一下空灵了起来,这大概就是教堂最为接近天堂的原因了。
“刹那便是永恒。”威廉轻声说道:“世界本就未变,因为人性未变。”
几分钟后,远处四面八方的教堂钟声也纷纷传来,此处方罢,彼处又起,远远近近,重重轻轻,四面八方,相互交织,笼罩着乡村、弥漫着城市,像是不停地召唤。
普鲁士是新教国家,而弥撒是天主教的仪式,因此和威廉毫无关系。
吃完早饭,威廉在赫伯特的陪同下离开德国大使馆,前往费恩采宫。
马车行走在中世纪就已存在的石板路上发出“咔哒咔嗒”的声音,听起来异常的清楚悦耳。街道上早已没有平日的繁华,偶尔冒出一个行人也是急匆匆赶往教堂的市民。
“波兰人可真是虔诚的民族,如果柏林的工人们有一半他们的虔诚我们的国内政策就好办多了。”威廉微笑着,略有抱怨的说道。
“全是俄国人逼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沙皇在会议波兰推行系统的俄罗斯化政策。人们也不至于一天到晚往教堂跑。”
看着赫伯特把他的“格言”放在嘴上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表情,威廉甚是无语。
“好吧,沙皇是怎么推行俄罗斯化政策的。”威廉问道,这个似乎对于德国在殖民地的统治具有借鉴作用的,他觉得。
“大概就是1860年代的波兰革命后,沙皇废除了原有的波兰王国行政机构,以一系列新的直接统治的行政机构取而代之,任命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为官员。波兰的农奴制改革也贯彻了沙皇的政治意图:将被解放的农奴俄罗斯化,以抵消波兰贵族影响。波兰天主教活动遭到压制,沙皇政府禁止天主教合并派用波兰语祷告、唱颂歌和传教布道,甚至迫使他们改信东正教。东正教的传教活动则得到沙皇政府的大力鼓励。沙皇政府还在波兰的教育系统中推行俄语,及至五年前,俄语成为所有初等学校的授课语言,而早在1869年华沙大学就已经是纯粹的俄语大学了。”
赫伯特继续侃侃而谈的说道:“类似政策延伸到受到波兰文化影响较大的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沙皇政府推广俄罗斯土地所有制,俄罗斯人被给予购买土地的特权,而受波兰文化影响的民族以及犹太人则受到严格限制。除了禁止在管理机关、公文处理及学校教育中使用波兰语之外,沙皇政府还严格限制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语三种语言的实用,以防止这三个在历史上受过波兰很深影响的民族波兰化。”
赫伯特一口气说出很多,威廉听后直翻白眼,问道:“这些措施效果好吗?”
“当然不好了,除了激起波兰人更为强烈的反抗,几乎没有太大作用。波兰人几乎就没有改宗东正教的,反而更加热衷于他们的宗教活动。”赫伯特耸耸肩说道。
“如此说来,匈牙利人在特兰西瓦尼亚所推行的那一套也很难成功了?”
“是的,陛下。我看过了荷尔斯泰因男爵写给您的条陈,深以为然。”
“庸人之见而已。”威廉却毫不在意的说道:“罗马尼亚固然对我国在经济上和军事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如何能和匈牙利相比呢?匈牙利人是哈布斯堡帝国的支柱,没有匈牙利人的支持中欧帝国将难以独存,而没有了中欧帝国,我们又该怎么办?至于男爵说的适当压制匈牙利的办法从逻辑上根本行不通,何谓适当?民族问题根本就是无对错,无是非,谁有实力谁就是真理的生存竞争问题。我们适当压制匈牙利必然会使其感到不满,至于由此换来罗马尼亚的忠诚,短期看没问题,可是长期看呢?他们的根本愿望我们无法满足,所以这种忠诚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特兰西瓦尼亚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如果关键时刻引爆比现在引爆危害更大。说到底,我认为,既然我们无法使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满足他们的终极愿望,那么干脆就不要去管。如果罗马尼亚人由此对我们怨恨,并投靠俄国,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将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去。”说到这里,威廉冷峻的脸庞闪出一抹决然的厉色。
赫伯特听后半天没有吱声,他不知道皇帝为何对罗马尼亚人有这般深仇大恨。
良久,赫伯特才冒出一句话:“可是卡罗尔国王呢?”
“如果他能在罗马尼亚能混得下去,就继续混,混不下去就回来好了,难道罗马尼亚议会会和墨西哥暴民一样,要他的命不成?”威廉想都不想随口说道。
赫伯特听后,又是一阵无语。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