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小报载,先生因为自己缺少学位而辞去了文学院长的职务,八十高龄去苦读学位。
学位固然是一种证明,这种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却为什么非要追求这种证明呢?难道现有的成就便不足以证明吗?
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必要的背景这个客观现实,追赶时髦去拼搏固然是一种追求的勇气,但现代毕竟已是一个行动大于猜测的时代,过多的猜测实际是对生命的浪费。
当然,猜测与探究是不同的。探究到什么时候都是必需的,探究能够让人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时髦的或许是受欢迎的,但时髦的却不一定是主流的或者必定如此要流行的。
政治家说话总是慷慨激昂充满了激情,总会让人感受到号召力,他用这样一句在他看来或许带有哲理的话结束了自己的讲述。
(六)
更新时间2010615 6:24:52 字数:8291
1
农村小老头说,提及读书,我要给兄弟们讲的是一种或许未必是真的感觉——人骨子里都有好斗与血腥,即使木讷本分者,而且尤以木讷本分者为最。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或者尚没有意识到,不妨认真地且毫不讳言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喜好,相信必定会从这些或许经常会被自己疏忽的喜好中找到一点儿或许仍甚为模糊的影子。
我的任务,便是与大家一起去寻找并判别这种感觉的真伪。
关于这种感觉的寻找,不妨从童年开始,因为人一生不少习惯都与这个年龄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且不必啰嗦太多,单说阅读。完全可以说,童年的我阅读量是极其有限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村除了为数不多的小人书之外别无他书可读,即使小人书,对我来说,也是难得的奢侈品,我的父母根本不舍得用耗掉十几个工分的钱给我去买,十几个工分可是一个正劳力一天或者一个妇女老人之类的副劳力两天才能挣来的。
所以,偶尔才能借来一度的小人书,也多是那些极其重视教育的家长思量再三宁肯少吃一点儿肉才下定决心买来的,别人也极其珍爱,央求再三而且必须舍弃自己的某一极为珍视的为数不多的玩具或者难得一见的食物诸如一块糖一块四分之一大小的月饼或者一块白面馒头并答应人家绝不弄脏人家才终于肯借。
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做太多的要求,如此费尽了心思才借来的东西,必要珍爱异常:常常是先用衣袖抹去沾染到用来代替书桌的水泥板上的灰尘,这已经成为一个习惯动作,即使没有灰尘,必也要先去抹的。
这种水泥板夏天还可以,一到了冬天,便会刺骨地冻手,必须要用人的体温首先将其捂热,后来大人们才发现,越粗糙,冻手的感觉越轻,便把其做得甚为粗糙,这样冻手的感觉倒是轻了,却总象沾染了灰尘似的,唯恐弄脏了书,便常用衣袖去抹。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孩子的无知,尚不知用纸或者抹布去擦;一是那时候的纸和抹布甚为金贵根本不舍得用。
纸的种类远不如现在这样丰富,而且多是那种黑纸,用这样的纸订一个本子,必也要炫耀三两天,自然反正面都要用,尽管字写下去通常是模糊的,却没人舍得用来抹桌。
布则更不用提了,凭布票才能买来,仅缝补衣物尚且难找,而且越这样,衣裳越容易碎,尤其小孩子,大概因了这个原因,最先碎的总是衣袖,也大概还是这个原因,那个时候逢到冬天小孩子必要冻手,村里人称之为冻疮,麻痒地疼。
这种冻病,现在的孩子已不多见了,真的比起来,那时候的孩子比现在的孩子更顽强,因为这种病通常不需要医治,只要过了冬天,自可不治而愈,又有哪个家长肯去花这样的钱呢?至多就是做一只对孩子来说因为嫌影响手的灵活性而经常弃之不用而无多大实际效果的棉手套防冻,哪里象现在的孩子这样怕热怕冻?
现在只说无论是否有灰尘,只有用衣袖抹过之后,才肯把书小心翼翼地放到桌上,费好长的时间去端量书的封面,而后才会小心翼翼地翻开来一遍一遍地读,一般不会少于十遍,通常书里的图画和说明已能够倒背如流。
对于书的占有,哪怕只有一天,也绝对是自豪的。倘若有了在孩子看来已算得上高昂的付出,即使能够倒背如流,必也要尽可能多时间地占有。
问题却又随之而来,对于孩子来说,即使再仔细,也有而且总有不注意的时候,便常常会弄脏了书,惹得书主哭闹不已非要给赔新的不可。
逢此时,必要挨父母一顿揍,因为父母当然舍不得给人家赔新的,便会低三下四地去给人家的大人赔不是,终能不了了之。
然而,我却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赔给人家新的就是了,何苦要这样低三下四?在我的眼里,父母实在太小气了。父母的小气难免要伤及我的自尊,我必要去赚回来。
于是,某一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诸如他走路踩了我的脚或者手靠了我的胳膊之类的自觉名正言顺的理由与之大干一仗。
我原是要教训他的,可是由于自己体魄的原因,经常两败俱伤,而且多以弄破了鼻子见了血而告终。即使这样的结局,也必要遭我父亲一顿暴打,至少也是一通训斥。
我父亲打人有一套,最害人的是麻绳沾了水。对于父亲的“暴行”,我那时是瞧之不起的:只会冲向自家弟兄,有本事朝敌人开火。
我愤愤地想着,自觉有上千个理由不能屈服,所以从不告饶,直至父亲打累了自动罢手,而且每当此时竟然有一股凛然正气在涌动,仿佛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员是打不垮杀不尽的,胜利永远属于人民。心里这样想着,最不该的却是不该这样想着随口就说了出来。
我父亲怒极反笑,显然我惹恼了他又让他无可奈何,但他还是严令我不得再借别人的书。
孩子永远是没有记性的,于是便常有类似的“斗争”发生。
孩子是天才的模仿者,这样的话当然都来自于小人书,不仅如此,就连平日里的游戏也都是小人书的模仿——自然而然地要分成共军和国军两方,但共军都是英勇无畏的,必要先争论扮演权,争执不下,只能靠剪子包袱锤来决定。
而一旦演了共军,即使被飞来的通常用土块来代替的“炮弹”打破了鼻子、头,也是不肯哭的甚至边包扎着仍在喊着“**员跟我来”。
这几乎已是所有小人书的全部情节和内容,当然还有电影。但电影象美梦成真一样少见,一年当中有那么三五次就算得上少见的奢侈了,而且常要跑片。
所谓的“跑片”,即是一部影片要在一个晚上到两三个村放映,或者先到我们村之后再到别的村,或者便是我们村在等待其他村放映结束。
这丝毫影响不到我的痴迷,我就象村里人常讨厌的馋丫头一样馋电影。不要说观看,单是早早地到放映场地去占据有利的放映场地又叫做“占场”就足以让我幸福不已。
若是遇到跑片,通常要分成两拨,一拨在“占场”叫做坚守阵地,而另一拨则必要不远夜路跟去观看叫做“跟踪追击”。
其实,以当时的年龄,“看”的成分肯定多不过贪图热闹,因为常有禁不住睏而睡过去的现象。
其时,父母因为习惯了我的痴迷已从总不停地呼喊着找孩子转为置之不理,少了这种令人生厌的寻找,我有好几次睁开眼都发现,电影早已散场,天已蒙蒙亮,无疑地成为我赖以吹嘘并令所有玩伴垂涎三尺的事情,因为我竟能拥有如此在孩子们中间并不多见的自由和因此能够熟练地复述电影的情节:伟大领袖教导我们……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敌人。
这几乎是当时所有电影的过程与结果,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反不如那些程式化的语言更有诱惑力,譬如共军一般是“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啊”,而国军则经常是“弟兄们,冲啊,冲上去,三个小娘们儿,四两大烟土”。
这些语言很快就成了孩子们中间的流行,自是要被拿到游戏中模仿。
除了模仿,便是讲,这是我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只要有人问及,虽然大人们出于逗孩子的心理必会有人问及,但即使无人问及,我也必会找理由讲说一番,否则就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与冲动。
其实,以我的表达能力,自是含混不清的,但绝对能够让人听清共军打败国军的结果,说着总还要模仿其中的某些大人物的语言与动作,令大人们引以为奇,便常要逗我,问:到底谁胜了?
答:共军又胜了。
通常的便是一阵捧腹大笑,而我则甚为自得。
或许出于对家长的恭维,人们便会故意啧啧感叹:这孩子与众不同,日后必有大处。
尽管这只是一些劳作之余的玩笑话,刚教训过我的父亲脸上居然也会因此泛起一丝幸福的笑,我便以为自己为父亲挣得了荣誉而更加得意妄形。
玩笑话对于不知天高地厚自尊心必极强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因为象我这种只顾贪玩且痴迷于大人和老师都不屑的小人书和电影的孩子,很难找到鼓励,即使这样的鼓励,也是从自我感觉中找到的,倘不这样,必会有更多的不快乐。
——善于从自我感觉中找到鼓励,也算是我的一点与众不同的长处吧,正是这点儿长处让我快乐地度过了童年,也正是因为这种自我感觉的鼓励让我更加痴迷小人书和电影。
且不说这段痴迷对我的后来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只说这段痴迷无疑是短暂和值得留恋的,因为它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被为学业而拼搏所取代:
起先不可避免地要靠师长的重压和荣誉的引诱,后来才渐渐地明白了“有所得必有所失”的道理,大概直到高中的时候才突然有了责任意识,尽管这个所谓的责任不过是要改变由我父母创造的明显落后于其他人家的家庭现状,却成了我用功的唯一理由和动力。
在我看来,始终保持着优异成绩直至考取大学是我对这个家庭的最大的责任。
因此,我强迫自己几乎摒弃了所有的欲望而把精力全部用到了学业上,却总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