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别人非议吗?
周玉看来还是心结过重,想得太严重了。小桥看着眼睛发亮的女儿,越发的心酸,也不反驳周玉,吹灭了灯,搂着周玉躺下。
黑暗中,周玉的眼睛依然明亮,过了好一会,她才苦恼的说道:“我就是想不出来,至尊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大兄,连给大兄提个醒都做不到。我真是没用。”
小桥鼻子一酸,将周玉搂得更紧。
“你这次出使益州,做得很好。”孙权脸上一点酒气也没有,整个人神采奕奕,显得十分精神。他看着张承,伸手示意吕壹拿过来一封书札,推到张承面前。
“鲁子敬要你去陆口。”孙权的嘴角颤了一下,很快又平静下来,解释道:“奉先和关凤成亲,西线已经没有大事。子敬身体不好,想要回来养病,推荐你继任陆口督。可是我想你虽然有才干,可是毕竟没有经过战阵,骤经重任,对你有害无益,所以希望子敬就在陆口养病,你去做长史,大事由他处理,细务由你担任,这样他也能休息,你也能得到历练,以备将来大用。”
张承无话可说,他能说的,孙权都说完了,再推辞就不象话了。虽然说在路上的时候孙绍就建议他去陆口,现在这个结果正是他想要的,可是他却有些怀疑孙权的用心,他觉得孙权这么急着把他送到陆口去,是不想让他和孙绍再有任何接触。但是这些他不好问,这不是他能问的。他只能拜谢:“臣谢至尊信任,臣一定用心辅助鲁将军,确保西线无虞。”
“呵呵呵……”孙权笑了两声,又道:“鲁子敬治兵颇有章法,难得许人,这次却如此高看你,实在难得。你们好好合作,不要让我担心西线的战事,也好全力对付曹操。”他犹豫了一下,又问道:“仲嗣,巴郡的战事如何?刘备能应付得了吗?”
张承心知肚明,孙权可不是怕刘备应付不了夏侯渊,他是想知道刘备现在有没有可能出兵荆州。他连忙摇头:“至尊,张飞刚刚在宕渠大破张郃,曹军已经退出巴郡,成都暂时是稳定了。现在左将军正在筹备粮草,看样子要攻击汉中,以我们在成都看到的情况来看,这一仗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胜算,如果不出意料的话,他们要和夏侯渊僵持一阵子。最后的胜负,可能还要看天意。”
“天意?”孙权松了一口气,仰起头想了想,又问道:“你对这次的战事可有什么看法?”
张承笑道:“我觉得曹操这次出兵,大违兵家常法,必败无疑。”
“哦,这话怎么说?”孙权来了兴趣,向前挪了挪身子,目光炯炯的看着张承。
“兵法云,以快击慢,以强击弱,以高击下。曹操虽然有武骑千群,可是江东利水而不利骑,他纵有号称天下名骑的骑兵也无用武之地。相反,他的水师和我江东水师相比,相去何吝千里?以弱击强,焉有致胜之理?再者,以用兵论,当分敌之兵,而聚我之力以击之。当今之时,他应该全力攻取益州,而不是两线作战。只要攻取了益州,然后顺江而下,我江东必然吃紧。此乃万全之策也,而他却由夏侯渊攻汉中,自率精锐取江东,如何能胜?”
孙权连连点头:“仲嗣,你这话说得有理,我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他们都被曹军吓怕了,一听曹操亲来,便生怯战之心,实在让我失望啊。”
“臣以为,自从乌林之战后,曹操多次攻击江东,没有一次不是无功而返,我军有舟师之利,足以守住大江,又何惧之有?眼下的情况是,陆战,曹军略占上风,并无必胜的实力,水战,却是我军占绝对优势,胜负分明,无须担忧。以至尊之明,对昏愦之曹贼,江东必然无忧。”
孙权笑了,他轻轻的拍着案上的书简,瞟了一眼张承,忽然说道:“你是第二个对我有信心的人。”张承一愣。孙权又说,“第一个对我有信心的人,便是奉先。仲嗣,这次奉先在成都,真是做得很过份吗?”
张承心神一凛,略作思索,立刻面露不悦之色,应声答道:“臣以为,孙绍身为公族,不思上进,唯以经商谋利为务,确实不妥。臣位卑言轻,忠言逆耳,还请至尊多加教诲才是。”
“你说说看,奉先在成都究竟做了哪些不上进的事情,以至于你这么生气。”
第一百零二章 走光
张承早有准备,说得十分流畅,好象在路上已经憋了很久似的,孙权只是听着,不作任何评价,但是张承却分明感到了孙权不自觉的松了一口气。他觉得十分亏心,虽然孙绍对他说过,为了大家好,你要说我的不是,可是张承还是觉得这样做对孙绍太不公平了。
更让他觉得有些失望的是,孙权的表现好象全被孙绍说中了。张承以前对孙权的印象不错,虽然因为父亲张昭的原因,他一直没有能出仕,可是他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认为是张昭太刚正了,不知道有所变通,还把自己当作仲父,责任不在孙权。对孙权他当然有怨言,但是那种怨言只是对自己不得用的不满,并不因此认为孙权不是一个明主。可是现在他却发现,如果仅论权谋和大局观,孙权比起孙绍来,不是差一点两点。能认识到大局不容易,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够顾全大局,并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的人却不多见,利字当头,有几个还能冷静的?
“仲嗣?”孙权见张承脸色不快,以为他还在为孙绍的所作所为生气,便安慰道:“这些事我都知道了。奉先原本就性子野,这次去成都,举止有所不当也在所难免,好在事情办得还顺利,没有惹出祸事来。你放心,我会好好教训他的。仲嗣啊,你到了陆口,可要与鲁子敬好好合作,我可把西线交给你们二人了。努力!”
张承连忙再次拜谢:“请至尊放心,臣一定向横江将军多多请益,确保西线无忧。”
“如此甚好。”孙权点点头,又有些动情的说道:“当年你父亲辅佐我兄长开江东基业,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你又成了我江东的栋梁,仲嗣,不要让我失望,不要让你父亲失望。”
张承也十分激动:“张承敢不效力,以报至尊赏识。”
君臣相对唏嘘,一时不能自已。
拜别了孙权,张承回到家中,却发现父亲张昭还没有休息,正端坐在堂上,弟弟张休也在。他连忙上前拜见,张昭难得温和的将他扶了起来,双手按在他的肩膀上,凝视他的眼睛,半天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嗯,瘦了些,精神却还好。”
张承心中一暖,鼻子有些酸,父亲老了,鬓边已经有了不少白头发。自己出仕,父亲身边就只剩下弟弟张休了。
“父亲,儿此去陆口,以后不能常在父亲膝前侍候,还请父亲多多保重,努力加餐。”
“啰嗦!”张昭瞪了张承一眼,又恢复了平时的严厉,指着旁边的席子让张承坐下,“乃公虽然已过花甲,可是还没到老迈得要人扶持的地步。你正当壮年,理当为国家效力。”说到这里,他有些失落的叹了口气,如今的国家,还是当年的国家吗,大汉的火德,难道真的无可挽回了?
张承见张昭说着说着,忽然停住了出神,知道他又想心思了,连忙说道:“父亲老当益壮,正是儿子的福气。只是……儿子有一言,还请父亲权衡。”
“说。”张昭瞥了张承一眼,点了点头。
“父亲,至尊年过而立,掌事已经十二年,再非当年那个讨逆将军灵前唯知哭泣的少年。至尊与讨逆将军虽然一母同胞,可是人有禀性不同,这君臣之礼,还是要着意一些的。”
张昭花白的眉毛一皱,刚准备发怒,可是一看张承诚恳的表情,又忍住了,他生了一会儿闷气,这才嗡声嗡气的说道:“好了,我知道了,大不了少说两句便是了。”
张承本来做好了被他训斥一顿的心理,现在看他这个样子,反而倒有些不安了。张昭性子刚直,看到什么不顺眼的就要说,让他憋在心里比杀他还难受。现在他是这么答应自己了,可是到时候能不能忍住,还真是两说。他本想把孙绍一路上的事情告诉张昭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张昭要是一时火大,把这些对孙权讲了,那孙绍可就危险了。
“仲嗣啊,你的话我听了,可是我也有句话,你也要听才好。”张昭摆摆手,不容分说的对张承说道:“你只有一个阿震一个儿子,这可不行。诸葛子瑜的女儿不错,我已经应了他,找个时间把聘礼下了吧。”
张承苦笑了一声,想了想,只好无可奈何的应了。他的夫人已经死了三年,张昭看中了诸葛瑾的女儿,可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和诸葛瑾年龄相近,一直又平辈论交,现在突然要做诸葛瑾的女婿,实在有些抹不下面子。张昭和他说过几次,都被他推辞了,今天再这么郑重的提出来,又已经定了,那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如此了。
张昭见张承没有反对,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桥月轻快的走到窗前,支起了花棱窗,清晨的阳光照了进来,昏暗的房中顿时亮了许多。桥月却又走到床头的青铜灯旁,踮起脚尖,用手护住灯,撅起嘴,吹灭了灯火。床上两个人睡得正香,横过来的锦被显得有些零落,从形状隐约可以看到孙绍将关凤搂在怀里,睡得正香。她看了一眼随后跟进来的关小青,掩着嘴笑了笑,关小青也笑了,顺手捡起床边的一块帛,却发现正是昨天那两个老婆子给她们看的**,不禁大羞,连忙塞回枕下,然后哈着腰,轻声唤道:
“小姐,姑爷,不早了,该起来给夫人行礼去了。”
关凤睁开了朦胧的双眼,看了关小青一眼,想翻身起来,却发现孙绍的两条手臂正搂在她的胸前,想起昨夜的事,她有些脸红,又看到关小青和桥月红着脸站在一旁,连忙说道:“你们先出去,我来侍候夫君起床吧。”
“夫人,这可如何使得。”桥月摇了摇头,“要是被我阿母知道,我们会受责罚的。”
关凤见桥月如此说,倒也不好多说什么,她是新媳妇,还没有和孙府的内院管家叫阵的实力。她连忙推了推孙绍,孙绍迷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