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说无间道。刘邦一直是个偏重于心机的人。早在刘邦决定与项羽正面对抗之前,他便已埋下了一个很好伏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演了一出无间道的好戏。这个戏的主角就是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在身份上有着旁人不能比的优势,是无间道的最佳人选。直到楚汉战争结束,项羽乌江自刎,项伯都一直跟随项羽。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项羽这,却一直在替刘邦做事。这个源头起于鸿门宴前后。
前面介绍过,项羽入关后,对刘邦产生了意见,想发兵灭掉刘邦,项伯怕伤及曾经对他有恩的张良,于是连夜给张良报信,张良又赶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刘邦。刘邦本来对项羽的行动还蒙在鼓里,在那该吃吃该喝喝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项伯的消息可谓及时雨,一下点醒了梦中人,让刘邦躲过一劫。刘邦赶忙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让张良把项伯叫来,说“吾得兄事之”,我得像待亲哥哥一样待他。项伯进来,刘邦果真像见了亲人一般,拉着手哥长哥短地寒暄一番,然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口头承诺和项伯做了儿女亲家,彻底将项伯策反。此举对刘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此后项伯起到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项伯让刘邦躲过了两次危机。一是阻止了鸿门宴前的兵戈。项伯本是去找张良的,却没想到会有此意外收获,居然和名噪一时的一路诸侯刘邦攀上了亲戚,自是美得不亦乐乎的,于是心甘情愿做起了刘邦的说客,回去之后便劝阻项羽,还说了刘邦一大通好话,从而免除了一场生死火并,让刘邦躲过一劫。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在项羽面前不过就是小菜一碟。二是项伯在鸿门宴中身护刘邦。刘邦到项羽大营中去谢罪,席间,范增安排了一出“项庄舞剑”的表演秀,想借机除掉刘邦,结果被项伯看出了门道,于是不顾身份、不顾岁数、不管场合,毅然起身陪舞,拿剑挡着侄子项庄而护着亲家刘邦,让范增的计划泡了汤。
其次,项伯为刘邦谋得了一个福利。这个福利就是汉中之地。项羽不想让刘邦在关中当王,将其封在了巴蜀,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地。四川现在是繁华了,但在那时就是个不毛之地,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刘邦对此当然心有不甘,于是让张良“厚遗项伯”,给亲家送去不少礼物。张良这人办事也牢靠,不但没有从中截留,还把刘邦赏给自己的“金百溢,珠二斗”也一并送给了项伯。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张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请汉中地”。让项伯帮着要汉中这块地皮。项伯享受着收礼和被重视的双重快感,又是给老朋友和亲家办事,自然尽心尽力。
关于项伯如何替刘邦要地,自有他的一套说辞,史书对此无详细记载,在此也没必要过多纠结,反正最后项羽是答应了。此事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有了汉中这块地,刘邦的势力范围才得以和关中接壤,为他以后还定三秦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三,项伯救了刘邦父亲一命。项伯后来有没有偷着向刘邦透露过项羽的军事行动或军事机密,这个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有没有都不重要,真正的无间道高手,不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赶紧通风报信的细作,那就太低级了,他需要在最关键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救刘邦父亲就是个例子。
荥阳拉锯战后期,楚汉双方在广武(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对峙数月,刘邦派彭越抄项羽的后路,截断其粮草供应,项羽首尾兼顾,应接不暇,一时处于下风。于是气愤之极的项羽便把在彭城俘获的刘邦父亲推了出来,五花大绑,油锅准备,然后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你小子识相点赶紧投降,否则我就煮了你爹。见项羽急眼,耍开了流氓,刘邦反而一下兴奋了。心想:打仗我不行,比这个你哪是我对手啊。于是,刘邦流氓嘴脸表露无遗,对着项羽喊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说我俩都是楚怀王熊心的手下,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同事兼兄弟,既是兄弟,那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真想煮了我爹,那就让我这做哥哥的也跟着沾点光,分我点肉吃。你瞧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俩人有多要好呢。也不知这么要好的一对生死弟兄,咋就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当时刘邦除了说这些狠话,也没别的什么办法。他说好话,替父亲求饶,那正遂了项羽的心意,所以他不可能说软话。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兵法上也是一个谋略,走的也是一步以退为进的活棋。不过双方都不让步,事情便僵在那里了。项羽的本意也不一定就是真想杀刘邦的父亲,要杀他早就杀了,根本不用等不到现在。此举也是冗长疲沓的战争把项羽给拖烦了,于是拿刘邦父亲出来解解闷,顺便吓唬一下刘邦。而且他要真想杀也不至于搞得这么隆重,“为高俎,置太公其上”,煞有介事,跟公审公判大会似的。这就像俩人打架,一人很夸张地找菜刀,对另一人说,你等着,别跑,我非宰了你。其实他是盼着对方快点跑了就完了。真想杀人的不会说出来,也不会把找凶器的行为做得那么明显夸张。项羽其实也就是想逼着刘邦就犯,乖乖投降了事。
项羽想得不错,结果刘邦没吃这一套。项羽骑虎难下,就真想送刘邦父亲去见阎王了。正准备动手时,项伯出现了,劝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想得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你这样没用,杀了他反而多生祸端,还是算了吧。和鸿门宴前夕说的话如出一辙。项羽有台阶就下,于是罢手,倒也识趣。
这次如果没有项伯,刘邦父亲必死无疑。为何这么说呢?作为项羽,号令诸侯的西楚霸王,那是骄横惯了的,如此下不来台,自是不能善罢甘休。在那种情况下,即便不想杀也得杀了,否则面子没法搁。咱们还举上面俩人打架的例子,那找菜刀的找着了,结果另一人还在那傻等着,你说是砍还是不砍?砍了犯罪,不砍没面子。怎么也得象征性地捡不是要害的地方招呼几下,哪怕蹭破点皮呢,要不没法收场。项羽杀刘邦父亲不用考虑这么多,肯定直接要了小命。项伯是实实在在地救了刘邦父亲一命。
项伯两次让刘邦躲过生死劫,还救了他父亲一命,还为他谋取了汉中之地,可谓数次立功,刘邦对此是心存感激的。更为关键的一点,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能看出,项伯在项羽那里是能说上话的,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有这样一个人安插在项羽身边,刘邦心里会踏实许多。这儿女亲家没白做。
项伯这人其实并不就是好多史学家说的那样,是个糊涂蛋,那样看就太肤浅了。从项伯言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不但不糊涂,而且还是个深藏不露的政治老手。他总能把话说得很圆滑、很漂亮,明着为项羽着想,暗地替刘邦打算,而且做得不着痕迹、滴水不漏。犹如现在的一些马屁高手,为了掩盖个人目的,会把自己伪装成道义和真理的代言人,既办了自己的事,还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项伯的不简单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项羽是个很自傲、主观性也很强的人,他极少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就是老谋士范增说的话也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然而项伯向项羽建议过两次,两次项羽都听进去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应该说,刘邦一开始就看出项伯是个潜力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伯的特殊身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项氏家族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被拉拢过来,那自然大有好处。因为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没想到项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在熊心彭城分兵时,项羽并不受重视,只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和刘邦都没在一个层次上,刘邦根本没想到有天项羽会成大气候。刘邦在函谷关布兵,一方面是怕诸侯分享他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是没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包括项羽。后来听项伯说,项羽要对他动武,刘邦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意识到自己和项羽的实力还差得很远,所以他会害怕。
由此可见,刘邦当初那样极力讨好项伯,是有着长远考虑的,并不单单为了解决鸿门宴前夕的军事危机。那时的刘邦毕竟翅膀还没全硬,他不能和项羽抗衡,但在心里,他无疑已开始把项羽当作了一个最强的对手。而如果项羽身边有个自己的人,能时刻了解到项羽的动向,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很多。项伯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人选,何况他主动送上门来,刘邦怎能轻易错过这个好机会呢!
那么,刘邦当时有没有把握将项伯拉拢过来呢?有。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和张良关系特殊。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知恩图报,不惜出卖项羽的军事机密,关系可谓不一般。有了这层关系,将项伯拉拢过来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刘邦下了血本。金钱是一方面,“厚遗项伯”和“金百溢,珠二斗”,不能说不起作用,但仅靠金钱是不够的,那样就太肤浅了。要想真正抓住人心,还得靠关系,靠一种亲密无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生生相惜的特殊关系。这点对刘邦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很快便打开了突破口:和这位老哥哥攀亲戚,成为儿女亲家。如此,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加上张良的面子,肯定胜过项羽的亲情。
第三,刘邦让项伯感觉很舒坦。说项伯以后会和刘邦更亲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刘邦是对等的,而和项羽不是。按辈分,项伯是项羽的长辈,项羽应该听他的,就是不完全听他的,最起码也要尊重他。而事实上,他是项羽的手下,要听命于项羽。一家人不一定不闹意见,这样的关系形式无论如何是让人不爽的。而和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不但尊重他,对他以礼相待,哥长哥短的,而且还成了儿女亲家。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