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潘景寅的死却是个难以下结论的问题。潘景寅死后,长时间没有哪一级组织或领导为他做结论,不少人怀疑甚至公开声称他是林彪死党。1980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时谈到了“九一三”事件,他说:“据我个人判断,飞行员是个好人,因为有同样一架飞机带了大量党和国家的机密材料准备飞到苏联去,就是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发现问题后,经过斗争,飞机被迫降,但这个飞行员被打死了。”邓小平的话,只能说是他的一个判断。但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这个话,1981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了潘景寅是“在蒙古温都尔汗飞机坠毁死亡”的结论,民政部门发给了潘景寅的家属应有的抚恤金。(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283页)
6. 可靠的结论是什么
林彪座机究竟是如何坠毁的,这曾引起周恩来的极大关注。当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专程回国向他报告坠机现场情况时,他就指示要切实弄清坠机原因。此后,他亲自到西郊机场,察看另外的三叉戟飞机。他还指示空军司令部组织专家组,给中央写出专题报告。空军专家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搞清了飞机坠毁的真实原因。1972年5月19日,专家组向中央提交了报告。报告中专家组的结论是:
我们根据大量证据认定: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野外降落(也就是迫降)没有成功,造成破碎烧毁的。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有这样几点:其一,失事发生的场地是经过有意选择的。在温都尔汗附近这片戈壁滩上,这块地点地势是比较平坦的,飞机着陆的方向也刻意进行了选择,这些情况不可能完全是偶然的。其二,飞行员实施了野外迫降动作。他在飞机接地前主动打开了前开缝翼,这是着陆前必须进行的动作,前开缝翼只有人工操纵才有可能打开。其三,起落架轮毂完整,没有撞击和磨损的破坏痕迹,主轮胎良好,仍有气压,这说明在迫降时飞行员没有放下起落架。其四,飞机是在有操纵的情况下尾部先接地的。这一切都表明,256号飞机当时是在飞行员有效控制之下,而且是主动作出了使飞机迫降的选择。
根据各种情况判断,256号飞机当时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实施迫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飞行员着陆动作不确切,没有做全,着陆速度过大,而减速板却未打开;其二,三叉戟是下单翼飞机,它的机翼、机腹部有油箱,在高速接地时,极易造成油箱破裂、机翼折断,引起燃烧爆炸;其三,当时飞机仓促起飞,机上没有副驾驶和领航员,飞机迫降时正是夜间,又处在完全陌生的区域,一个飞行员难以应付种种特殊情况。
我们认为,当时256号飞机之所以要在温都尔汗实施野外迫降,主要原因是因为该机油料不够。这架飞机是仓促起飞,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加满油料;在外逃时该机又长期在2500~6500米高度飞行,低中空飞行耗油量大,到失事地点前后油料已感不足,因此被迫进行野外降落。另外,因为机上没有领航员,地面又没有导航,当日恰逢暗夜,飞行员在空中不可能掌握精确位置,飞机是在这种情况下盲目降落。(王海:《我的战斗生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300页)
到坠机现场视察过,并回国当面向周恩来汇报过的驻蒙古使馆工作人员孙一先,对专家组的报告评价甚高。他说:“这个研究报告作出的结论,我在若干年后才知道,感到十分欣慰。许大使和我们视察现场后,向国内报告的看法,以及我回国向周总理当面汇报中的分析,虽然是比较肤浅的,但并没有搞错。”(孙一先:《在大漠那边》,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对于林彪出逃事件的主要评论
林彪出逃事件发生后,从毛泽东、周恩来到中央其他领导人,震惊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的评论,各有角度,但都极为精辟。
毛泽东谈得最多。他多次说:林彪他们搞反革命活动,谁个晓得?我就不知道嘛!“治病救人嘛,有病也不让治。原来准备在三中全会时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准备安排林彪的工作的。”“林彪不跑,我们也不会杀他的头。”(安建设编:《周恩来的最后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1973年5月15日,周恩来在空军党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用了4个半小时的时间,谈了林彪出逃事件的前因后果。他说:“庐山会议后,林彪对主席更加仇恨了,用了很多恶毒的语言攻击毛主席……五一节晚上,林彪上天安门城楼只待了5分钟。过去每次去天安门,他都是紧跟,拿着语录本,紧跟毛主席后面,从东到西,‘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这次他不跟了,对主席恨极了!这天,他本来是不愿意来的,叶群哭着在他面前跪下,苦苦哀求:‘你要是不去,咱们一家人都得死了!’‘没有那么紧张,那么严重嘛。’林彪答应只来5分钟……林彪对毛主席是仇恨的,他是封建资产阶级思想,只要有土壤,他就酝酿一次阴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林彪的叛逃是逐渐演变的,发展的,‘九一三’事件不是偶然的。”(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556页)
周恩来在林彪出逃后接见部分驻外使节时说:林彪事件的发生,既在预料之外,也在预料之中。说“预料之外”,是指他和毛泽东怎么也没有想到林彪会跑。因查问他私调飞机一事,他心惊胆战,逃跑了。说“预料之中”,是指林彪一伙自九届二中全会以来,一直阳奉阴违,抗拒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他们的批评帮助。对林彪,毛主席一直是保他的,事实也证明对他是仁至义尽了。毛主席同斯诺的谈话林彪最反感了,他这个人一辈子不能批评,一批就消极。林彪摔死了是偶然性,但他失败是必然的。
在说明“九一三”事件缘由的同时,周恩来对林彪本人的历史和变化过程作了客观而冷静的分析。他说:不能讲毛主席从“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已看出林彪反党,只是当时为了打倒刘少奇而没有提林的问题,这不是我们党看问题的方法和主席的作风。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发展的,不能说林彪早先的思想和他以后的思想是一样的,会有变化的。同样,我们对林彪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怎么会一下子就识破他呢?九大时还不可能识破他,否则,怎么会让他当副主席?林彪的欺骗性也就在这里。因此,对林彪要作具体分析,他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要以为说他坏,就从头到尾都是坏的。林彪取得接班人的地位是有历史原因的,是当时党内形势发展的结果。总之,对我们党来说,林彪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6~1047页)
朱德评论说:“林彪是自我爆炸的。他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地搞反革命政变,妄图谋害毛泽东主席,另立中央。我们党是有经验、有力量的党,他是绝不会成功的。”
邓小平在江西南昌下放,他听了林彪出逃事件的传达,愤愤地说了句:“林彪不亡,天理不容!”后来,邓小平评论林彪说:“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但是个伪君子。利用毛主席的威望发布一号命令,贬低毛主席,抬高自己。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陈云在工厂下放,他听了林彪出逃事件的传达,沉思良久,感慨地说:“想不到这个人干出这么没良心的事!”(朱佳柱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聂荣臻说:“林彪之坏,过去不曾预料。”“林彪最后变成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和阴谋家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由于他长期坚持剥削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结果。随着地位的提高,他的这种思想不但没有得到克服和改造,反而越来越严重,在‘文化大革命’中终于发展成为野心家,最后成了党和祖国的叛徒,以至自取灭亡。这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864页)
“九一三”事件考证 第三章 迷雾·疑团·争论
前言
“九一三”事件发生至今已经30多年了,尽管事件的性质和主要情节已成定论,但围绕林彪出逃的前因后果仍有某些疑问,在人们心头解之不开,挥之不去。
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疑团和迷雾,当初就客观存在,30多年来从未廓清,也无法廓清,因为主要的当事人都已消失,死无对证;另一方面是由于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恢复,有些过去讲得不妥的地方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有些过去没有披露的材料现在披露了出来。
另外,随着思想的解放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人们可以大胆地探讨问题,自由地发表见解了。随着对党的领袖人物的研究、评价、臧否不再成为禁区和罪过,随着人们对一代名将身败名裂所产生的惋惜、恻隐之情不再刻意掩饰,对林彪事件的关注自然就日见其浓了。至于某些个人受感情左右和自身利益的驱使,随便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甚至故意散布迷雾,就更增添了弄清问题真相的复杂性。但无论如何,这些分歧乃至争论的实质和焦点,它所产生和导致的社会效果和最终结局,则在于重新认识、评价林彪,这显然是个事关重大、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历史课题。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