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因果报应录-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遭此危险,一些也不惊慌,他很镇静的祝祷说:‘我为了父亲害病,急欲回家
侍候,愿老虎怜悯,不要阻挡我的去路。’说也奇怪,那只老虎好像很受感动似
的,竟回头而去。
徐一鹏回到家中,他父亲本已病重得昏迷不醒,看到儿子回家,竟苏醒过来,对
他说:‘我的爱儿,你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虎吗?刚才我被摄至冥府,听
到一个绯衣人的谈话,知道我本来已命该寿终,因为儿子纯孝的感动,使猛虎也
退避,冥司特地延我寿命一纪。’
后来他父亲的病,果即痊愈,过了十二年才去世。(取材自德育古鉴)
 
湘清按: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近今西洋科学家亦极注意研究。一九五四年三
月二十日台北中央日报刊载李元庆译‘神秘的灵感’一文,报导美国杜克大学灵
感心理学专家李恩博士,研究心灵感应,极具成就。我国古代书籍,对于心灵感
应的事实,颇多记载,如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曾参,他的母亲在家中有事咬著手指,
曾参在山中就发生心痛的感应。本文所载孝子徐一鹏,他的父亲在家病重,他在
外就得到奇异的梦,这也是父子间的心灵感应。从孝子曾参及本文徐一鹏的事实
看来,可以证明父慈子孝,最易发生感应。
 
03  潘综以死救父免于匪祸/以死救父 免于匪祸
 
潘综,是晋朝时代浙江吴兴人。当时妖党孙恩作乱,匪兵攻破村邑,潘综有
一个年老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难于行动,他就背负著父亲,逃避匪祸。
因此他不得不走得很慢,有给匪兵追上的危险。他的父亲潘骠对他说:‘我年已
衰老,不能行动,无法逃走,你年纪轻,独自一个人逃,还可来得及避去匪祸,
如果带著我走,走得很慢,势必给匪兵追上,那么我们父子二人都要遇难。希望
你不要管我,自己一个人逃,可以保全你的生命。’潘综听了父亲这一番话,虽
觉很有道理,但还不肯舍弃年老的父亲,结果终于给匪兵追上。潘综向匪兵叩头
说:‘我的父亲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求求你们饶恕他,保全他的老命吧!’他
父亲潘骠也向匪兵请求说:‘我的儿子年龄轻,本来可以走避,为了不肯舍弃我,
所以没有走。但我年已老,死也没有关系,只求求保全我儿子的生命。’有一个
匪兵正要举刀砍杀年老的潘骠,老人家吓得魂不附体,潘综急忙把老父抱在腹
下,匪兵就举刀转砍潘综,一时被砍得皮破血流,顿时昏晕过去。忽然另一匪兵
跑过来,对其余的匪兵说:‘这一青年以死救父,是难能可贵的孝子,怎么可杀
他呢?杀孝子是不祥的事,万万不可杀!’其余匪兵听了,急忙把潘综救活过
来,护送他们父子二人安全回家。(取材自德育古鉴)
 
04  孝媳守护病姑得免火灾
 
清代乾隆庚子年间,北平(即今北京)竹斜街发生大火,焚毁的房屋,达百
余栋之多,死伤的民众,数以千计,一时大哭小喊,情况极为凄惨,至于损失的
财产,更无法估计。可是在这一场大火中,也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就是
在火灾的断壁残垣之中,竟有一间破屋巍然独存,未被火焚。这一间幸运的破屋
中住著什么人呢?为什么能单独避去火灾呢?据人们这样说:破屋中仅住著一位
六十多岁的老婆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她们姑媳二人,相依为命。老婆
婆的儿子,早于几年前去世,邻村的人,很多来向寡妇说媒,劝诱她再嫁,可是
这位年轻的寡妇,因为婆婆久病卧床,需要她日夜看护,侍奉汤药,所以她宁愿
牺牲自己的青春,坚持拒绝人们的说媒,表示决不再嫁。一年复一年,她细心耐
烦的看护著病姑,口无怨言,面无怨色。在这一场大火灾中,当熊熊的火焰燃烧
到她们的邻居时,忽然风势转变了方向,所以火焰没有燃及她们的房屋。当时的
人,都认为是孝媳守护病姑的孝行,感动了菩萨,因而菩萨保佑她们免了火灾。
(取材自滦阳消夏录)
 
05  道丕法师诚感父骨
 
后周道丕法师,是陕西长安贵胄里人,自幼抱著出世的大志,七岁就出家做
和尚。十九岁时,长安发生战事,带著母亲到华山避难,住在山洞中,那时因为
兵灾的影响,米价很贵,没钱买米,只得饿著自己的肚子,乞食供母。母亲问他:
‘儿子吃饱饭了吗?’他虽饥肠辘辘,但为了避免母亲伤心,回答说:‘我已经
吃饱了。’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霍山的战役中阵亡,他母亲对他说:‘你父
亲在霍山战死,尸骨暴露在风霜中,你能把它寻回来安葬吗?’法师奉了母命,
一路赶往霍山,寻取父亲的尸骨。可是他看到战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累累白骨,
无法知道究竟哪一具是父亲的遗骨。他就日夜的诵经,向空中祈祷说:‘古人精
诚的感应,有滴血认骨的事,现在我要寻取父骨,祝愿群骨之中,如果有转动的,
那就是我父亲的遗骨。’他专心一志的注视著一大堆白骨,精诚祈祷,过了几天,
忽然有一具髑髅从骨堆中跳出,摇动了很久,他知道这绝对是父亲的遗骨,不禁
高兴得跳起来,把那具髑髅抱在自己的怀中,带回家中见母亲。就在这天夜间,
他母亲也梦见丈夫归家,第二天早晨,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带著父亲的遗体回来,
随即安葬。当时的人,都认为道丕法师的寻得父骨,是至孝的精诚感应所致。后
来法师在朝中讲道,常居首席的地位,颇获朝野人士敬重。像道丕法师的孝行,
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真是大孝兼乎存殁,至行超乎古今,可说是佛门
中具有孝行的模范人物。(取材自高僧传)
 
湘清按:蕅益大师有言:‘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
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征。’从道丕法师孝行的故事,不仅可以证明至孝的感应,
且足以破除世人‘释氏无父’的误解。
 
06  宗赜禅师念佛度母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湖北襄阳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陈氏,把他带往舅父
家中抚养。少年时代,读诵儒书,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忽然觉悟人生的无常,
立志修学佛法,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深明宗要。想到母亲养育的深恩,
当图报答,就迎接母亲在寺内方丈东室,朝夕侍奉,除了供养丰富的物质外,更
恳切的劝导母亲念佛,修学净土法门,过了七年,他的母亲在念佛声中,安详生
西。禅师曾著劝孝文行世,共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说明物质的奉养,是世间
的孝,后二十篇,说明劝父母修净土,是出世间的孝,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
当以孝养父母为先。(取材自净土圣贤录)
 
湘清按: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
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据此而论,那
么像宗赜禅师的念佛度母,可说是‘大孝之大孝’的典型了。
 
07  徐积侍母寸步不离
 
徐积,是江苏省淮安县人,在三岁时,父亲就已去世,他每天晨晚,跪在地
上哭呼父亲,十分悲哀。少年时,读诵孝经,想到父恩难报,常常流涕不止。二
十岁以后,跟从胡安定先生求学,深得孔门正心诚意的道理,因此事奉母亲,更
加谨严,除非遇有极重要的大事,决不轻易离开母亲的身旁,每天衣冠端正的侍
候,备了丰美的食物孝养。后来他赴京参加考试,因为不忍离别亲爱的妈妈,就
背负著老母徒步进京,真是形影相随,朝夕相伴。他的父亲名石,因此他生平遇
见了路上的石,不忍加以践踏,有人对他说:‘你要避免践踏路上的石,那是不
可能的事。’徐积答道:‘我并不是故意躲避路上的石,实在因为我的父亲名石,
所以我一看到石,就要想到我的父亲,不禁惕然伤心,不忍踏在上面了。’母亲
去世的时候,他痛哭到呕出血来,数天水浆不入口,居丧在坟墓旁的小屋中,每
天在墓前哀呼问视,如同母亲生前一样。徐积去世以后,后人谥为孝节先生,至
今祭祀不绝,人们都很崇敬他,认为徐先生的孝行,可与曾闵相比呢!(取材自
德育古鉴)
 
湘清按:大般涅槃经云:‘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
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
色养侍卫,随顺供养。’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
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
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
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以上经文,
说明慈母健在,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所以徐积先生在他母亲健在时,要寸步不离
的侍养;反之,慈母去世,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故徐先生在母亲去世时,痛哭到
呕出血来。但在佛教的看法,慈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惟在临终时,
万不可在床前哭泣,以免妨碍生西,而应抑制悲伤,以念佛代替哭泣,助慈母往
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
 
08  顾态奉父诚心不欺
 
顾态,是一位天性很孝顺的人。他的父亲娶妾,生了两个儿子,十分钟爱,
顾先生以教书为职业,每年所得薪金,全数奉献给父亲。庚子年的春天,他受聘
为张氏家塾的老师,到任的那日,张氏知道顾先生的孝行,就把全年的薪金,一
次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今天我送给你的银子,你的父亲不知道,这里有人出
售田地,你可把这银子买田,到了秋收以后,可以获得几石的租米,这样才是增
加收入的好办法,何必把薪金都给父亲呢!’顾态回答说:‘父亲是我家庭中的
家长,我的薪金收入,应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