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防护罩的原理可能人类再花几十年也不会知道。
美国科学家把小型启动装置安放在了核避难所中,用来彻底隔断避难所和外面的内外两个世界。
而在黑暗时代的考验下,证明了在这层防护罩外就算放置很强的辐射源,避难所中只要有地下管道让空气进入,里面的人只用带上食物和水,就可以长期安然无恙的生活在里面。
然而,这些电池却让科学家使用的提心吊胆:它们其实都是反物质装置!
小“电池”的能量足够美国全国的人用四十五万年,大块的电池就更不用说了。
通过对装置中那个使用完的“电池”的测定,发现它也才是工作了三万年左右而已,这一点说明了能够毫发无损地撞入大气层到地球的防护罩,所要消耗的能量是多么惊人!
我这天在方舟上一想到要去这么神奇的避难所,就很激动,不停地看着3d影象,生怕偏离了航线。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次的目标不会是营救,而是为了去了解世界的现状,因为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罗马教皇还有美国总统都在那里,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料一定不少。
有了诺亚方舟的帮助,得到这些珍贵的资料和联系再不是一件难事。
“孙,还有船长和教授,你们都过来一下吧!”袁谷老师领着海底避难所的两个小孩,有些惊慌的对我们说。
“唉,袁老师,有什么事吗?”我正想该怎么让美国总统,同意我们参观核避难所的全貌。
“小孙,你就快来看看吧。”
我们都站起身来,跟着她来到水晶房间,走到水晶墙壁前,手肘靠着水晶玻璃看着。
在方舟发亮的生物光下,只见得一团巨大且黑黝黝的东西,一动不动的悬在水中间。我认真仔细地观察它,力求辨认这条巨大生物的性质。但一个念头却突然掠过的脑际。
“这是一艘船!”我高喊着。
“没错,”旁边的依诺也发现了,“一艘触礁沉没的船!”
“我们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我问道。
“在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伏尼契教授看着房间中央的3d地图说。
“百慕大群岛?你确定?”
“对,就是百慕大。”教授平静地说。
这个时候,我觉得教授肯定不大明白“百慕大”这个词,代表着我们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在这诡异的海域之间如同流动着一股腐败的味道,不是臭味,更像是霉味,我感觉就像迈入了久未开启的空荡荡没有尸体的坟墓,这就是我们无意间进入的那片被称作魔鬼三角区海域的第一印象。
“孙,不用太担心,这里离洛杉矶市还有一小半路程,以诺亚方舟的速度很快就能驶出这片海域。”依诺的意思是让我放心。
“希望如此。”我勉强笑了笑。毕竟自己从念小学开始,就对魔鬼三角区这个名称略有耳闻,没想到就在今天我来到了它的海底。还好不是坐船,自从我知道,诺亚方舟其实是艘可以进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后,我呆在它的里面就有一种被保护着的安全感。
可惜这种安全感没持续多久,就被瑞亚的一句话给吹到了九霄云外,她跑进来对我们说:“好奇怪,我没改变速度,方舟诺亚就自动减速了,有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个情况,让我很是郁闷。
“这不是泰坦尼克号吗?”从海底避难所新来的小伙子巴奈特说道。我正想着英国人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有幽默感了,“rmstitanic”这十个硕大的白色英文字母就在我眼前一点点的滑了出来。
“这不是泰坦尼克号吗?!”我不禁惊讶得和巴奈特一样高喊了出来。
船是侧躺着的,里面进满了水。这艘于冰山相撞而遇难沉没的残骸,其景象实在是惨不忍睹。
而越发让我感到恐怖的是,在它的甲板上还能看到几具尸体。
身上穿着贵族的衣服,横陈在那里!
而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天是1912年4月14日,离现在已经有一个世纪多了!
怎么可能还有遇难者的尸体在上面?我一时间毛骨悚然,只想快点离开这里。
幸而诺亚方舟只是在这里减速,不是不能航行。
我们一群人都默不吱声,在这活生生的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海难面前,可以说让我们大家的心都在剧烈般跳动!
其间,诺亚方舟仍继续向前行驶着。上面这诡异的场景,拉开了接下来这样的一种序幕,诺亚方舟在魔鬼三角区海底的航程当中,不断遇到一连串的空难、海洋灾难景况。
我们常常看到遇难的船身、飞机残骸在这片深海中腐烂,那些残骸上居然还有猛犸象和剑齿虎的骨架挂在上面,我现在觉得早一分钟离开这里,都是好的。
漫长的一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离开了魔鬼三角区的范围。
好在没有出现意外,诺亚方舟旁的生物光球似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力,不停以超高速运转着。
五分钟后,我们就穿过了全长81。3千米的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通过运河到达了太平洋。
而以前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
十二分钟后,诺亚方舟到达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罗得核避难所。
这栋占地面积庞大的核避难所周围却都是废墟,这次我们出来的有十二个人,多了坦根老人还有他的两个族人,另外还有袁谷老师和希尔医生。我们站在废墟的正中央,旁边是紧紧跟着我的袁谷老师。
她惶惶不按地看着四周,不停地跺着脚,似乎这样才能让自己减轻不安的情绪。
可我只有兴奋。我抬头看着前面那幢高大的建筑,虽然外表有些残破不堪,但还是保持了整体的完整性。
我使劲地仰头,直到把头几乎向后弯成了九十度,才看到了那个我正在寻找的目标——避难所顶部的那间有尖顶的圆形小屋,这间小屋里面放置的就是防护层启动装置!
多美的样式啊,我瞧见这间小屋的环形墙壁上镶满了磨花彩色玻璃,特殊的夹铅墙壁浮现出强烈的凹凸感。
我想象着当最后一抹阳光撒在它顶部时的样子,或许那个时候它是一半金色一半黑色的吧,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看那里面防护罩的启动装置了,我看准了核避难所中间那条寂静无声的长廊,吸了口气。
“我来了。”我低声说道,然后没管其他人,自己大踏步的向里走去。
“砰!哎哟喂!痛死我了!”十分钟后,我脑袋上肿起一个大包,我居然把核避难所外有防护罩这事给忘了!
“以后别这么冲动,孙。”希尔医生正在给我上消肿的药膏,“你的心情我了解,毕竟能见到美国总统和罗马教皇,平时很少有人能有这个机会的。”
“其实……哎哟!”脑袋痛,我还是先暂时不解释好了。
这时候,一个荷枪实弹的美国军人好像听到了,我脑袋擂防护罩的声音,从那个长廊边的小门房里跑了出来。依诺船长朝他做了个我是美国人的口型,那位军人就转身回到了门房,出来后对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可以进来了。卡卡扶着我,我们一群人慢慢接近了核避难所。这时,防护罩已经关闭了。
“你好,你们是从哪来的?”这位军人打量着我们。
“你好,我是依诺,北极宗德里里克避难点的负责人,凯旋号避难船的船长,后面这些都是避难人员。”
“凯旋号!凯旋号?不就是很早以前就失去联系的那艘破冰船吗?你们请等等。”我见他把门房里的闸刀开关推了上去,“你们跟我来。”
“刚才那就是控制防护罩的开关吗?”
“没错,那就是的。现在辐射能量虽然下降了许多,但这里因为有许多重要人士,所以开启防护罩的规矩一直没改。”
“我明白了,谢谢你。”
“看您的样子,你是中国人吧?先生。”这个看起来有点憨厚的军人问道。
“是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呵呵,我们这的科研分析小组成员也有许多华裔,所以看您的样子,就猜出来了。”
核避难所的地面都是用一块块正方形的大理石砌成的,从第一层旋梯中的镂空往上看,我估计这个避难所最起码有20层。我一边跟着这位美国军人,一边抱着最初的好奇,四下张望每层楼中敞开着门的小房间,却发现除了计算机和堆积如山的各种观测报告外,其他的东西少的可怜。
我突然想到美剧x档案,不知道在这小山似的文件报告中,有没有封沉已久的x档案隐藏其中。
“嗨,小孙,你又在想什么?快跟着他。”袁谷老师推搡了下我,打断了我的思绪。
透过核避难所中满是灰尘的小玻璃窗望去,以罗得避难所为中心的地表上都是城市的废墟,里面看起来黑洞洞、阴森森的。
到了核避难所的七楼,美国军人走到了一扇铁门前,他把手按在上面,使劲推。铁门悄无声息的打开了。哗,我们一群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个大厅就像以前在电视中看到的火箭发射指挥中心,错落有致、造价昂贵的机器,墙壁上凸起的管线,还有那一排排的控制台。
我努力压抑住自己兴奋的心,想让自己稍微平静下来。
如果我猜的没错,这里,说不定有些厉害玩意儿,光看四周那些巨大的服务器就知道了。
果然如我所料,我们看到个大家伙,听这个军人介绍,这就是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lawrence·livermore)国家实验室空运过来的,由iBm设计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
它在测试中以每秒136。8兆的计算速度记录一个高峰值之后恢复了最高点。
美国iBm公司称,在一次完整的过程中,蓝色基因系统应该还有两倍的动力,即峰值表现可以超过360teraflops。
依诺船长敬畏地抚摩着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的外壳。
这里看上去像是罗得核避难所的核心地带,四周还有许多与它相连的房间。
我仔细打量着蓝色基因,这里的所有计算机都没有键盘,我的目光沿着它的数据传输光缆渐渐延伸到了……一个闪着微弱灯光的自供式电源。
有趣,我敢肯定,这个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