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之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京暴雨之恋-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笫链蠛!�
  倒是林默雷给小雨打了个电话。他仔细看了方案,并对今后公益资金的使用、运行、监管提出了很多具体化的建议。
  “你要去广西出差吗?”林默雷在电话里关切地问。
  小雨客套地说:“嗯。下周一就走,大概要去三四天。难得你对我们这个项目这么热心,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跟我们一起去走走,再给我们一点指导。”
  林默雷沉吟一阵,说:“我下周也要去海南出差,怕是赶不上你们的行程。”
  小雨笑说:“不去也没什么。那个地方是个很偏远的小山村,你去了肯定也是受累,不如去海南吹海风、听海浪。”
  林默雷严肃地说:“我是去工作的。”
  小雨嗤笑道:“是是,林总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是太操劳了。”
  周一上午7点半,小雨、李主任和摄影记者李大壮在首都机场集合。李主任上下打量小雨一身户外装备,笑着说:“路小雨,可以啊,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小雨看李主任穿着一双老式的运动鞋,一套很老土的运动服,也打趣他说:“领导,您这走的是今年最流行的怀旧路线啊!”李大壮则基本没带什么行李,只有一个摄影包。
  他们坐早上第一班飞机到桂林,再从桂林坐车到柳州市。到了柳州市,当地政府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和一辆面包车,把他们送到柳江县里雍镇下面的思岩村。一听这个村的名字,就知道是在山沟沟里。
  果不其然。道路颠簸难行,小雨他们好像坐在疯牛上,不断地被从座位上抛离。小雨平时在外面跑惯了,基本还能忍受;李主任年轻时吃过苦,尽管难受,却也没有大碍;倒是那个看似五大三粗的李大壮在车里吐得七荤八素。
  面包车一路爬坡过坎,终于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子。小雨、李主任和李大壮虚弱地从车里出来,抬头看到木头搭的吊脚楼延绵开去,占满了一片山头,袅袅的青烟从山后爬上来,渐渐汇聚成一朵白云。小雨心情不禁为之一震:
  岩上无心云相逐,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个穿着旧T恤衫的男人早早就在路边等着。看见李主任他们下了车,他赶紧小跑过来迎接。
  柳州市的工作人员小韦介绍说:“这是思岩村民族小学的覃老师。”覃老师热情地与李主任、小雨、李大壮握手,用浓重的口音说:“路上不好走吧?你们辛苦了!”
  覃老师的脸黝黑粗糙,年纪不大却爬上了不少皱纹,手上也是厚厚的一层茧,看上去不像老师,倒像个地道的农民。
  覃老师一路走,一路热情地介绍思岩村的情况。思岩村是一个壮族村寨,村里的居民大多姓覃。全村共有300多户人家,是附近较大的一个村子。村里有一所民族小学,目前共有学生300多人,其中一半的孩子是思岩村的,另外一半的孩子来自附近散落着的十几个小村寨。
  小雨他们跟着覃老师的脚步,一脚深一脚浅地爬上了近旁的另外一个平缓地小土岗,思岩村小学就建在岗顶上。远远的就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读的是英语,但听起来却也带着一股壮族乡音。
  覃老师带着李主任和小雨他们走进一间教室参观。正在上课的老师看到客人来了,立即让孩子们起身鼓掌欢迎。孩子们木讷地站起来,一个个憨憨地笑着,报以稀稀拉拉羞涩的掌声。他们的脸都被晒得黑黑的,身上穿的衣服也很破旧。
  李主任微笑着让孩子们坐下继续上课。覃老师把他们领到了旁边的办公室,用豁了口的搪瓷杯子给他们倒上水,然后就坐下来商量建食堂的事情。
  覃老师真诚地说:“李主任,你们都是热心人,为了孩子们的事情跑那么远,我真的很感激你们。我们这个小学确实很需要食堂,本村的孩子还好说,外村的100多个孩子,很多每天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他们早上五点钟就出门,带着午餐来上课,家里条件好点的有米饭有菜,条件不好的就经常只带一个红薯或者一个芋头。等下你可以去看一下我们六年级的孩子,个头还没有城里四年级的孩子大。”
  李主任点点头,说:“我们跟市政府接洽的时候,指明要找一个条件艰苦、需求迫切的小学,先把食堂建起来。我们搞公益项目也没什么经验,希望我们加强合作,遇到问题充分沟通,共同把这件事办好!”
作者有话要说:  

  ☆、不忘初心

  正商量着,外面传来了孩子们的喧闹声。有几个孩子跑到办公室门口,好奇地往里张望,一双双黑眼睛忽闪忽闪的。覃老师说:“上午的课结束了,等一下孩子们就要吃午饭了,我带你们去看看吧。”李主任和小雨便跟着他走了出来。
  他们来到位于一楼的一间教室。几个孩子正围坐在一起,打开饭盒开始吃饭。小雨走过去看,条件好点的孩子有一个煎蛋,简陋一点的就只有炒青菜。她抬头,看到一个小女孩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手里拿着半个红薯,正在好奇地看着她,脸上写满了羡慕。一遇上小雨的目光,她赶紧把手里的红薯收到桌子底下,把头转到另外一边去。
  小雨觉得自己的心被刺了一下,小声问覃老师:“那个孩子叫什么?”
  覃老师说:“她叫覃思柳。是铜鼓屯的,家里离学校有十几公里山路。”
  小雨问:“她中午就吃半个红薯?”
  覃老师叹了口气,说:“他们家条件不好,她妈妈有病,爸爸眼睛也不好。每天就只吃红薯芋头,我有时候带她去我家吃饭,她总是狼吞虎咽的。”
  看着那个女孩瘦小单薄的背影,小雨鼻子一酸。她突然意识到公益厨房这个项目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她很想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告诉林默雷,谢谢他给了她这么大的支持。
  下午,李主任和覃老师他们一直在开会,商量学校厨房的建设事宜,不知不觉便聊到了傍晚。覃老师请李主任、小雨、李大壮还有小韦到自己家里吃饭。饭后,小韦说要先回去,李主任、小雨和李大壮第二天还要下基层,就决定在村里留宿一夜。
  覃老师家里没有多余的房间,小雨他们主动要求到学校去住。他们把四张课桌拼成一张床,一共拼了三张,又从村民家里借了席子、被褥,准备将就一晚上。覃老师知道山里蚊子多,他们肯定住不惯,还从家里拿来了蚊帐和蚊香。
  李主任点上一根烟,深深吸了几口,叹道:“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还有孩子都吃不饱饭,这叫什么和谐社会!”
  小雨想起小思柳,也跟着叹了一口气。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对李主任说:“主任,明天不如就去那个吃红薯的小女孩家里看看吧。”
  李主任想了想,说:“这个提议好!我们也去体验体验上学走两个小时山路是什么感觉。”
  小雨若有所思,踌躇了一阵,轻声问:“主任,你说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对于贫困山区人民的同情究竟是发自内心的,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李主任看了她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小雨,不要做这种诛心之论,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要。”他又狠狠吸了一口烟,缓缓地吐出来,那青烟在空中缓缓升腾、幻灭,好像是叹了一口长长的气。“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凡人。看人不应该考察他动机的纯洁性,实际上也没有完全纯洁的动机,要多看他做了什么。只要是有益社会、造福他人,都应该肯定。”
  小雨点了点头。李主任继续说:“就像我们报社。你说报社搞这个项目,有几分是真的想做好事,有几分是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我看两种动机都有。你不能因为这个,就否认这整件事情的意义。只要我们真的帮助了山区的孩子,让他们吃上免费午餐,让他们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能够跟上,你说这对国家、对民族,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小雨轻声说:“我明白了。”李主任说:“如果再往大点说,我们搞新闻这一行,嘴里整天嚷嚷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以此为己任的,你看我现在,整天就忙着跟企业搞好关系,还逼着你们去搞赞助,你们一定以为我背叛了新闻理想,认为报社背叛了新闻理想,对不对?”
  小雨赶紧说:“没有,我真没这么想过。”老李哈哈一笑,说:“没事,我也不怕你们这么想。不过跟你说句心里话,别看我现在天天柴米油盐的,如果真到了需要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肯定是肝脑涂地、奋力一击。”
  在那一瞬间,李主任混沌的眼神犀利起来。小雨想起,非典那年,老李写了一篇关于非典疫情的报道,当时关于“怪病”的传言已经沸沸扬扬,但官方和媒体都在当鸵鸟,没有任何公开报道。老李打了一个擦边球,并说服报社领导刊登了他的那篇报道,于是他成了同城媒体中第一个公开报道非典疫情的记者。报道刊登之后,报社和老李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后来老李就从原来的时政新闻部调到了经济新闻部。要知道,当时经济新闻部还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没有独立的版面,在报社地位很边缘,许多人都说老李是被“发配”过来的。
  在小雨的眼中,老李是一个很和气的人,和气到缺乏新闻从业者应有的锋芒和棱角。刚才老李的这番话,让小雨觉得羞愧难当,她对这位领导的了解太肤浅了。
  小雨真诚地说:“领导,我们都特别尊敬你,真的。”
  李主任自嘲地摇摇头,说:“假,听着就假。”他语重心长地说:“小雨,其实部门里我最看好的人就是你。你勤奋刻苦,学起来也很快。不过,我觉得你少了一样东西。”
  小雨问:“少了什么?”
  李主任说:“少了进取心。”
  小雨想起林默雷的话,尴尬地笑着问:“您是不是想我太甘于平凡了?”
  李主任摇摇头,说:“不。平凡没有错,平凡是一种最伟大的品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