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仙荒辰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仙荒辰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蚕舞壬道
(。。)

第一章

神州。

唐朝。

一个充满法术、武侠、战争、浪漫的时代。

一个豪侠冒险,英雄美人的时代。

一个敢于决战和远征异域的时代。

一个对生命哲理奥妙更多探索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里,奇人奇迹比比皆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我们称作,侠。

有一个人,他由正入邪,再回归正道,经历世间种种,黄庭遗卷,古剑一柄,是福是祸,会把它引向何方。这一切还要从武当山说起……

——《小序》。

武当山下,方圆十里,仅有的一户人家,几间茅草房,炊烟袅袅,柴扉紧闭,院中倒也整齐有致,篱笆圈成的鸡笼里,成鸡三五只,幼仔成群跟在一只母鸡后面,突然一只蜈蚣向幼仔偷袭而来,只见母鸡大翅一张将一群小鸡罩入其中,利嘴一啄将蜈蚣截成两段,小命玩完。

院中一名男子大约四五十岁的样子,在用竹篾编织筐子,手法娴熟,筐子做工精细,很是好看。一名妇女向鸡笼里撒了些鸡食,群鸡狂挣,院中一片祥和气氛,又岂能料到一场灾难即将来临。。。。。。

群山抱翠,白云出岫,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间或,雄鹰展翅,白鹤清鸣,一切尽显武当的清静深幽,主峰天柱峰,犹如金铸玉琢的玉柱,雄歭苍穹,屹立于群峰之巅,环绕其周围的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主峰倾斜,真可谓:“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如此的环境使的武当拥有作为清修之地得天独厚的氛围,远的不说,当年,阴长生,晋谢允等人都到此修道,终得正果,羽化飞升,有史以来修道者对于武当就趋之若鹜,前来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盛极一时,数千人不在话下。有缘的参破玄机,位列仙班;次者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再不济的,习得一身功夫,强身健体。

武当有八宫二观,但至今都没有成门成派,宫观也都由前人所造,来学道的都以“武当”称之。有道是,群龙不能无首。八宫二观都有得道高人坐镇,再从其中选出一位“掌门”来,如今的掌门道号“道武真君”,主修玉虚宫,余下七宫有净乐、迎恩、遇真、紫霄、五龙、南岩、太和,二观为元和,复真。

且说这道武真君修为了得,早已突破大三关,再度过最后一次天劫便能荣登仙榜,而风动一时却是紫霄宫前任宫主吕洞宾,此人极其潇洒,又极有道缘,年纪轻轻便悟透玄理,位列地仙,云游四海,颇负盛名,和张果老等七人合称八仙。曾几何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战四海龙王,何等威武。

此后又有陈抟老祖,张三丰等人到武当修炼,奈何张三丰没有道缘,修仙不成,到愣是把武术一支发扬了光大,创出一套太极拳,闻名于世,神门十三剑也是上乘武学,开武当派之始,自此武当便有了门派之说,皆是后话,不提。

玉虚宫,后山竹林。

一阵刀光剑影过后,纷纷竹叶中一少年盘坐于石凳之上,木剑归鞘,穿上道袍,此人姓李名易,道号易玄,拜在道武真君座下。且说李易练习过大师兄早上教的招式,又把“太乙玄门剑”演练了一番,从石几上端了杯茶,呷了几口,便盘腿坐于石凳上,想要入定静修,突然一阵风过,把从香炉里飘出的熏烟吹个尽散。

李易刚刚入定,猛地一惊,全身不禁打了个冷颤,再想入定总是心绪不宁,二次三番,不免有些烦躁,纳闷之时,只听有人叫自己,看去,见一道童跑了过来,“易……易玄……师兄…”,道童急奔而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师兄,师父叫你去,说有急事相告”。

李易听说有要事,又见道童跑的如此之急,恐事不小,不敢耽误,匆忙收拾收拾便赶了过去,刚走两步,想起忘了问师父身在何处,又来追问,只见道童坐在石凳上还在那喘着呢,听见问话方才回道,“在玉虚大殿”,李易提了口气,运起乘风之术,片刻就消失了身影。

不消半盏茶的功夫,李易便落在了玉虚大殿前的通灵桥上,这通灵桥是到玉虚大殿的必经之地,桥面宽阔,三辆马车并驾齐驱也不在话下,护栏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瑞兽,此桥建造时采集了地气之灵,每至清晨或是傍晚,桥身就会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大有仙境的感觉。这时节正值鸟语花香,一片姹紫嫣红,但现在李易却没心情欣赏观看。由此到大殿要上“归真阶”,就是有八十一级的石阶,这取自道家九九归真之意,李易这才体会到小道童的辛苦,想当年自己是道童的时候还曾发过誓要学会轻功,免受这上下台阶之苦,不想后来才知道,除了众宫主之外,其余所有人都不得运用轻功飞到玉虚大殿上。

规矩自是不能破,李易正为需要一步一步上这归真阶烦恼时,大殿传出师父的声音,“事关紧急,我徒不必受小节之束,速速上殿来”,李易听罢亦喜亦忧,喜的是师父善解人意,特为破例,但同时也说明真有急事,“弟子得旨”,李易回道,提气三步两点飞上了归真阶,这乘风的速度真非步行能比得了,异常轻松方便。

玉虚宫的大殿建的气势磅礴,殿高十几丈,里面装饰的俨然一副道家氛围,古色古香,稳重大气,殿中供奉着“真武大帝”,其真人大小的金身塑像威气逼人,眉目间又显几分和蔼可亲,旁边站列着道童侍者,香案上供奉着香火蜡烛道器什么的。

李易见了师父正欲行礼,却听道武真君一口气的说道,“徒儿免礼,我算得今日你那双亲有难,你可速速下山,前去搭救,也算尽了孝道,且记安顿之后,速速回山,为师另有吩咐”。

李易一时半会好似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突然间自己竟有了父母,打小就长在武当山上,受师父照顾,还以为自己是没人要的孤儿,这些年都过去了,也就接受了这个结局,没想到,现在得知自己还有双亲存在,还真有些顺不过来,迟迟的道,“是,请师父点明徒儿双亲住在何处,什么模样,以便徒儿好寻”。

“他们就在武当脚下,下山便能寻见,徒儿速去”。

且说李易回了礼,拜别了师父,退了出来,暂不管什么孤儿双亲的,就算路见不平,也还拔刀相助,更何况是受师父之命,便施展乘风之术,急速向山下赶来。

第二章

不知不觉,李易行了半柱香的时间,回头一看,武当已抛在身后,一片翠绿,百云缭绕,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如此看这个自己长大的地方,不觉平添了一丝离愁别绪。

爹娘遇到了什么不测?当年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托与武当,不尽抚养之责?一连串的问题不停的在李易的脑海中闪过,不过现在也不容多想,事急如水火。

又行了一段,只见附近仅有一户人家,依师父所说,想必那就是双亲的住所,李易收了乘风之术,落下来,扣了扣柴门,不见有人应答,突然一股肃杀之气袭来,也便顾不上什么礼数,破门而入,眼前的景象竟让人不能接受。

院内躺着一个男人,背上中了数刀,奄奄一息,李易扶起他缓缓的输了股真气过去,男人微微睁开眼,见到李易,眼神中透出一丝惊喜,张着嘴,断断续续的说了一句“易。。。。。。易儿。。。。。。”便咽了气。

眼前的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爹吗?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李易一时不知所措,顿时一股热泪夺出眼眶,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是情不自禁吗?“爹。。。。。。爹。。。。。。”,这时,又有啊的一声从屋内传出,听罢,李易急速奔进屋去,伴着那声惨叫,一妇人倒在地上,同是一个黑影破窗而出,李易纵身一跃,追了出去,却不见了凶手的身影,折回来,见那妇人还有一丝微弱的脉搏,李易掏出一粒“续命丸”给妇人服下,又输了股真气在夫人体内运行了一周,那妇人这才有了一口气,看见李易,同样的眼神,让李易肯定这便是自己的娘亲,不由的叫了一声“娘。。。。。。娘。。。。。。”。

那妇人露出欣慰的笑,“易儿长大了,让为娘好好看看你”,李易禁不住眼睛在流泪,“易儿,娘在临死前还能见你一面,咳。。。。。。咳。。。。。。”妇人咳得说不上话来。

“娘,你别说了,是孩儿来晚了,我这就带你上山,求师父救你,他一定有办法的”,李易说着又缓缓的输了一些真气过去,妇人这才平息下来。

“我儿不用,娘亲知道自己不行了,有些话我必须说,不然就没有机会了,咳咳。。。”妇人咳了两声,继续说道,“易儿,其实我们不是你的生身父母,二十年前的一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一位老先生把你和一包东西交给了我们,请求我们将你养大,交代完他便死了,想必他才是你至亲的人,我们把他葬在了后院,你可去祭拜祭拜。因为老先生说那包东西很重要,我们恐怕没有能力保管,便将其和你一起托付给了武当的道武真君,你可到他那里查看”。

妇人的一席话听的李易目瞪口呆,看来也只有问师父才能真相大白,“易儿。。。。。。”,妇人的话将李易从思绪中拉了回来,“如今你还愿意叫我一声娘吗?”她殷切的看着李易,四目相对,几行浊泪。

“娘。。。。。。。”这一声发自肺腑又声嘶力竭的喊叫,只可惜那妇人早也听不到,她含笑而去,好像死得其所一般。

李易把二老葬在后院,旁边是那位老先生的坟,木板做的墓碑上刻着“先生之墓”,再无其他,李易突然有一种亲切之感,犹如游子见到慈母一般,十分的怒火不觉间在心头熊熊燃烧起来,坟内之人也必定死于非命,必须要弄清自己的生世之谜,报仇雪恨。莫大的悲哀涌上心间,伤痛不已。

“事已至此,我徒切莫太过悲伤”,正在这时,师父的声音凌空传来,师父?李易看去,却见师父如影如幻的站在半空之中,不免惊奇道,“师父你来了!怎么这般模样?”。

“徒儿莫惊,你看到的是我用元神幻化的幻影,如我亲述,不要悲伤,有损心神,你安顿好,便可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