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侃侃侃职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侃侃侃职场-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友们难做。后来我又跟F谈起他借钱给G20万创业的事,他说:“我傻啊,我就不说忽悠了半天蓝图最后留下一烂摊子,我还支持20万创业,你当我民政部?”

现在我彻底无语。G同学可是跟我说F也支持了一把,所以看看我能不能也支持他一把。

再后来,我们谁也没有再提起过G,虽然G偶有在我微博下留个言什么的,我也是象征性地回复一下。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问我:“最近很多朋友都忙着没空出来聚会,是不是我啥事儿做得不对他们对我有意见啊?”虽然我口上说应该不会吧,可能大家都比较忙。然而我相信他心里清楚的。

出来混,混的就是个圈子,相关职业圈子里的朋友,总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候,见面口耳相传的便是圈子里人的传说,特别是世界信息化之后,传说传播的速度就更快了。虽然传说多半有演义的成分,但多种传说造就的口碑一般不会是凭空捏造的,总有与你深入打过交道的人了解事实的真相。

为了职业的发展,有时我们会绞尽脑汁地想进入一些圈子,因为不同的圈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机会。有些人善于争取,争取进入一个圈子并创造发展事业的机会并非有错,但靠吹牛来赢取机会是不可以的,牛不可以吹,吹了就要实现它。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成功之前也吹牛,不同的是,他实现了,但是在没实现之前,大家都会觉得他吹的牛更像一个笑话。

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擅长交际、擅长推销自己甚至擅长资源整合的人,在职场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依然是本职工作。普通职场和官场可能不同,从政的重点可能在于角色扮演,而职场不光要塑造角色,关键要实现你所扮演角色的业绩。角色扮演在职场中可以创造机会,但机会的把握最终还是靠业绩,而业绩并不是靠说话实现的。

这事儿就像恋爱一样。

自打我开始和现在的女朋友谈恋爱,她的耳边就不断飘入我的各种“传说”。主旋律离不开花心、不靠谱、爱玩、喜欢漂亮姑娘等,总而言之,就是不靠谱。更夸张的是她的10朋友8个这样和她说,并且讲述时还有故事、事例佐证,并且故事还都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发生在她的朋友身上一样,然而当我问起他们是谁时,绞尽脑汁后我依然不觉得我与他们曾相识。

当然这不怪他们,曾经的我爱玩、花心、喜欢漂亮姑娘……这都不可否认,唯一我还觉得光荣的是,比起闷骚的爷们,我活得还算真实。这总比表面上看起来老实,结果进了夜总会就上下其手的闷骚男们靠谱多了。

然而玩多了,江湖里总会有茅侃侃的传说,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只是形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在别人眼中,你的过去早已将你定型。现在我只能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待在女朋友身边,以证明我的清白,因为任何解释、表忠心貌似都无济于事。

你步入职场的前5年是树立你口碑的关键期,基本上会建立你未来50年的基础口碑,所以不容有任何闪失,但是这5年,恰恰又是我们最容易犯错误的5年。

我们都吹过牛,在职场上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给予过对方过高的承诺。过高的承诺让我们不堪重负,以至无法兑现,最后我们只能选择逃离。是的,我们还年轻,一次、两次、三次这样的过错,给我们机会的人也许还能够理解和容忍,因为谁都年轻过,年轻总会犯错,但是凡事适可而止。人的承诺就是信用卡,一次次透支的结果就是上了黑名单。

我不知道G的未来如何,他丢掉的不是一次工作,也不是我投资20万的机会,他丢掉的是一个圈子的信任,是丢掉了在一个行业里混的好口碑。恐怕G这次跌倒再爬起来需要更大的勇气。

祝他好运,也希望读到这个故事的亲们记得,都在河边走,早晚会碰头,今天做的是自己的以后,千万不要用未来的30年来给自己现在的5年埋单。

STORY 3 做人不要无间道——职场道义与保守企业秘密

如果你把自己了解的企业秘密当成了跳槽的砝码,那么我估计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换个行业了,因为在这个行业,你要混不下去了。保守企业秘密是职场道义的另一个重要法则。

上节提到过,跳槽是种常态,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在跳槽时一般会涉及要不要保守原企业秘密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职业道德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企业间似乎不存在什么秘密了,保守原企业秘密似乎变成了一种傻×的行为。把企业秘密当做饭后谈资或利益交换筹码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似乎不这么做,就不太像行业圈里的人,不这么做,就不能在圈子里混下去一样。

我就曾泄露过原企业的秘密。

但刚开始,我对我所在的企业是非常忠心的,对待对手企业,就像对待阶级敌人一样,恨之入骨。我当时所处的公司是IT公司,我们公司主要业务是制作类似于Microsoft Windows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和我们公司做相似业务的企业有很多,这主要得益于从2001年,北京市政府对软件正版化的大力支持,扶持了一大批基于Linux定制系统与跨平台的办公应用软件开发商,我当时的公司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公司Red Office应该是这个行业里第一个拿出办公套件成品的。现在想起来,这完全是中国人的套路。

其实那一年中国企业做的操作系统和办公套件,怎么说也还是别人的。因为Linux的核心开发根本不在中国,中国的软件企业当时也没有一家踏踏实实地制作操作系统的,这就像造汽车一样,轴承和发动机依然进口,国内公司重新调校,再装上所谓国产的外壳、四个轮子和内饰配件而已。现如今的小米手机也是如此,操作系统再怎么定制,也是人家Google的Android核心,硬件再怎么定制组装,ARM CPU依然也是人家的。说白了,高端组装国产定制机,仅此而已。

但在2001年,我依然光荣。

我觉着我们在做一件特别民族的事儿,我们就是民族产业的脊梁,我对公司和民族的无限热情都化成了对当时对手企业的同仇敌忾。我在写各种公关稿件时不断抨击¨wén rén shū wū¨对手企业,抬高我们企业的Red Office,比如耻笑当时的金山WPS Office不兼容微软的Office文档等。因为我在写抨击对手的公关稿件时,既能套用技术逻辑又能引经据典,所以当时在论坛上发的帖子都特别火。鉴于我的公关能力又对IT行业比较熟悉,就有人忽悠我去家公关公司,因为当时公关公司的客户多半集中在IT行业。

新的公关公司是需要客户的,但我们当时的第一个客户并不是我的老东家,却是老东家的三大竞争对手之一,位于江苏无锡的一家新兴办公软件开发商。这家公司也曾被我用媒体软文和网络帖子的形式强烈抨击过。

但是当这个客户找到我们时,作为股东之一的我,毅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我当时还大义凛然地告诉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合作伙伴是我之前的同事):“这是咱老东家的竞争对手,我不想做对老东家不利的事情。何况如果这个公司成了我们客户,我们还要每个月向客户提供它竞争对手的监测报告,这不就相当于让我把老东家的秘密全说出来了吗?这么缺德的事儿我干不出来。”

虽然当时的三位合伙人为此狠狠地数落了我一顿,包括什么等公司没生意饿死了看你还这么说吗云云,但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这事儿就算放在半道上了,他们还是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其他新客户的开发中了。

但后来老东家在技术论坛上的几个帖子却让我着实愤怒了一把。几个帖子的内容出奇的一致,基本上矛头都指向了我,有的说我离职是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脚,有的说我为了利益跑去了竞争对手那儿上班,有的说我为了利益才出来做公关公司的,背后最大的客户是竞争对手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最可恨的是捏造了一批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2001年,我才初入职场,还是个毛头小子,我对此事的愤慨简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并因此还做出了特别出格的事情。见到帖子,我就知道这事肯定是老东家有人作祟,后来经过我查那些发帖子的IP地址,验证了我当初的猜想。我伤透了心,很冲动地跑到之前的公司,将发帖子的同事谩骂一番,并扬言要让老东家好看。现在想来真是幼稚,但是当时真是觉得非如此不能泄愤。

不仅如此,我还第一时间给无锡老东家的竞争对手的老板打了电话,表示经过深思熟虑,我们非常愿意成为他们的公关服务供应商,并表示很愿意在近期就去那边考察并商谈服务与合同细节。

我和几个同事去考察了远在无锡的企业。自然地,我们得到了贵宾款待。虽然是因为老东家的行为带来了伤与恨才我答应合作的,但看到这些老总们纷纷笑脸相迎,不断夸奖,对合作有着无限的期许,我当时只是想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吧。

后来,老东家也确实好看了。这就相当于一个我军叛逃的情报人员去替敌人做情报工作,肯定一逮一个准。

现在如果很多人像我那样离职,他们肯定会主动把老东家的竞争对手当做自己首要服务的客户,道理很简单,竞争对手觉得你更了解老东家的秘密。虽然我也泄露了我原先就职企业的秘密,但是我并不赞成这么做。

很多行业也是,企业之间好像没有秘密可言了一样,尤其是互联网行业。有时夸张到自己企业的事,对手企业的员工知道得要更快。特别是微博流行以后,更多的秘密都被晒了出来,这其实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很多的成本。

如果你把自己了解的企业秘密当成了跳槽的砝码,或者说在A公司工作却和B公司的对应岗位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那么,我估计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换个行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