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五荣听了同范的指点,顿感有利可图,于是让杨同范收拾住所,同范说:“我家正房后墙是一座很宽的夹壁墙,夹壁里面可容一床一几,就让令姐在夹壁墙中暂住,不用说官府不敢搜查,就是搜查也叫他一无所获。”五荣大喜,深深地给杨同范作了个大揖,兴冲冲地到冯家庄接姐姐去了。
送走了杨五荣,杨同范心中似被一盆火烧灼着一般,有点坐卧不宁了。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美人,想不到被自己三言两语就骗到了手。欲火烧身最难将息,他坐在书案前,几乎是一步一步地计算着杨五荣去冯家庄的路程。他想,只要杨氏一进自己家门,就决不能将她轻易放过。杨氏那带着三分狐媚的笑脸,那婷婷娉娉的身姿,那微微倒竖的细眉,似乎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使杨同范感到那样可亲可爱,恨不得一下子抱住这位“绝代佳人”尽情消受。想到这里,他又坐不住了,三番五次跑到大街门前,向官道上吆望,但却迟迟不见杨五荣回来。他有点按捺不住了,在书房里不停地踱步。又过了半个时辰仍不见杨五荣接杨氏到来,他却突然发现自己穿的一件暗花宝蓝色长袍有点不合身,急忙找了一件织缎玄色长袍换上,外罩一件青色暗花马褂,在镜子前左顾右盼地端详起来。这时门外响起了一阵脚步声,杨同范隔窗望去,见杨五荣在前引路,后面跟着一乘软轿,轻轻地放在了庭院当中。他不觉心花怒放,急忙迎出门去。杨五荣早掀开了轿帘,杨氏一手提着裙边,一手搭在五荣胳膊上,被扶下轿来。只见她粉面含春,花容带笑,自有一番诱人的风姿。身上穿着一件合体的湖绿笆长裙,粉红色绣花短袄紧掐着那窈窕的细腰,显得分外娇艳。杨同范不觉整了整衣襟,故作矜持地上前见礼。那杨氏带着迷人的微笑,深深地道了一个万福,轻启朱唇说:“又来麻烦杨秀才了。”只一接触,杨同范就被杨氏的姿色摄服了,慌忙还礼,示意请杨氏姐弟进屋叙话。
杨氏轻移莲步,款款而行,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此刻在杨同范眼中,那杨氏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足以令人神魂颠倒。他故意与杨氏隔开一段距离,随着走进屋来。杨氏坐定后,同范把自己家中的情况简要地介绍了一下,并指着后檐墙说:“这是一道夹壁墙,乃是祖上为避乱世修的栖身之所,里面虽然不大,却也可以容身,夫人平时可在里面躲藏,烦闷时就出来散散心,杨某是有功名的人,谅没有人敢轻易闯我的宅院。”那杨氏却问道:“不知我丈夫现在如何?是不是在到处找我?:杨同范故意吓唬她说:“涂如松已经在官府告你与奸夫拐款潜逃,现在县里悬赏缉访你,只要查到风声,就抓到县衙,投在监狱里永世不得出来。”杨氏那桃花般的脸上,罩上了一股怒容,说:“想不到他竟如此狠毒,打骂还不算,竟然想叫我吃官司,我偏偏藏着不出来,看他到那里找我。”杨同范少不得假仁假义劝上几句,就站起身来说:“天色已近午时,夫人想还未用饭,且吃了饭再休息吧!”说罢吩咐一声“开饭”,早有两名侍女把准备好的酒饭摆了上来,杨氏稍事谦谢,就率先入了座。酒席之间,杨同范殷勤地斟酒布菜,把个杨氏哄得不如何感激才好。吃罢饭杨五荣先起身告辞,杨同范也不挽留,只是嘱咐他时常到这边来看望姐姐。五荣见同范如此热情,也觉放心,高高兴兴地去了。屋里剩下同范与杨氏两个人,同范坐在那里,两只眼睛只滴溜溜地在杨氏身上乱转。杨氏被看得不好意思了,低垂着头轻轻地说:“杨相公且歇息去吧,妾身也有些困乏,不敢久陪了。”那杨同范仗着三分酒气,斜睨着杨氏说:“夫人不必见外,俗话说:‘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同范久慕夫人芳名,难道就不能多陪你一会儿吗?”那杨氏原是个乖巧之人,听了同范这番话,早已明白了他的心思,不觉粉面绯红,手足无措,低着头一声也不言语了。杨同范心中“嘣嘣”乱跳,站起身来走到杨氏身后,见她正用一双白嫩的小手绞着一只小巧的手帕,那微带酒意的神态更加媚妩动人,一时色胆包天,竟伸手把杨氏的手揽进怀里来。杨氏面孔红涨,呼吸急促:瞪了同范一眼,有些娇嗔地说:“杨相公莫非要勾引妾身吗?”同范“咕咚”一声跪在地下说:“小生垂幕娘子已久,只是无缘相会,今天娘子避难来到我家,岂非天缘巧合,望娘子体谅小生垂慕之情……”,杨氏到了这个时候,一则已有醉意,春心荡漾,二则羡慕杨同范的功名富贵,三则自知已入杨府身不由己,遂不再拒绝,这一对水性男女,只接触了不到半天就厮混到一起,做了一对露水夫妻。从此后,杨同范索性天天晚上到杨氏躲藏的北屋来过夜,二人如鱼似水,如漆似胶,简直形影不离了。尽管如此,杨氏对涂如松被拘入狱的消息却仍然一点也不知道,那杨五荣受杨同范的指使,每隔三五天总要到县里哭闹一次,麻城县里的百姓送了他个外号叫“杨疯子”,而知县汤应求对此案却仍然迟迟不予审理。
其实,汤应求一刻也没有闲着。在一个小小的县城,发生了一个找不到尸首的凶案,而被告又是全县瞩目的首富之户,这无疑算是一桩特大案件了。案发以后全县为之轰动,自然不能不传到上宪大人们的耳朵中。几个月来从省里、府里都发来过询问此案的文书,汤应求简直无法回答,而举县乡绅最近竟联名上书,请县里作出明确决断,或将涂如松判罪,或将其释放,断无不明不白地久囚牢房之理,这一切都给汤应求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左思右想反复权衡,觉得在目前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处理都不合适。因此一面暗中督促缉事衙役抓紧查访杨氏的下落,一面详文上司请求多给他点时间以便彻底清查此案。但眼看着已经过去一年了,杨氏仍然杳无音信,急得汤知县几次严厉斥责捕快们无能。
转眼间又到了夏季,麻城周围茶花飘香,稻粮茁壮,一派丰收景象。今年时令偏好,自立春以后雨水丰足,百姓们喜滋滋地送走了风调雨顺的春季,又盼着老天再赏一个更好的夏天。此时正是庄稼生长的旺季,天公作美,每隔十余天必有一场透雨降下,汤应求在本县连任三届县令,像这样的好年景还是第一次见到,心中也感欣喜。这天早晨,天色分外晴朗,汤应求早早起来,看看眼前没有什么急待处理的案卷,就独自一人在书房里披览史书。正读得聚精会神,书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刑房书办李献宗没有通报就匆匆走进屋来。汤应求知道他一定有了什么重要消息,于是放下书卷,示意书办坐下慢慢说。李献宗有些激动,说话也显得很急促,他说:“县城以西三十里的举水河滩上,发现了一具已经腐烂了的尸体,看来死者已死去数月。尸体原是埋在河滩里的,由于埋得浅,被一群野狗扒了出来,幸亏地保发现得早,赶散了野狗,并派人看守住尸体,请老爷带人前去验尸。”汤应求不觉灵机一动,很快与杨氏失踪案联系到一起,问到:“是男尸还是女尸?”李献宗说:“尸身腐烂得较厉害,尚未分清男女。”汤应求又问:“可有人前去认尸?”李献宗说:“方圆十数里,没有人相认。”“好!”汤应求一下子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传仵作李荣会同捕头何雄一同前往验尸,你也陪我一块去!”李献宗答应了一声,很快传齐了仵作、捕头以及几名衙役。等汤应求换好官衣出来,一应人役已在衙前待命出发了,汤应求坐进了备好的小轿,喝声“开道!”一行十几个人就上路了。
初夏时节,天气晴和。出得县城只见十里稻田绿浪翻滚,一弯清水逶迤蜿蜒。田野间时见三三两两的农夫头戴竹笠,在插好的稻秧中除草。阡陌交错的田间小道上,几名活泼的儿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扬地吹着横笛,笛声婉转,在无尽的原野里飘荡,真是一幅十分和谐的江南水乡风情画。汤应求看着这城郊风光,一时心旷神怡,把几个月来的愁闷全忘记了,只是一个劲儿地叮嘱轿夫“慢慢走,慢慢走。”谁知江南天气,一天十变,刚出城时还是万里无云,只走了不到十里路,东南方却突然卷过了一片乌云。那乌云很快地遮住了丽日,遮住了蓝天,而且好像是从一座大烟囱中冒出来的一样,越伸越长,不一会就铺天盖地般地把原野罩住了。山风吹来了,带着一股水气,使人顿感凉意逼人。闪电在天边划破乌云,带来了一阵阵的闷雷声。汤应求知道将要有一场暴雨降临,急忙问带路的衙役距河滩有多远,衙役答道:“十八里地。”汤应求下令加快脚步,可是刚跑了一百多步,黄豆粒般大的雨点已经砸了下来。这雨来得又急又猛,旷野上又没有个避雨的地方,汤应求一行十多个人,一下子被浇成了落汤鸡。雨水猛降,眼见得灌满了小渠,渠水溢出,把道路浸漫成了一条小河。江南的道路都是土路,雨水一泡,泥浆就翻了起来,眼见得无法往前走了,汤应求只好下令原路返回县衙。为了保证新发现的尸体不被冲没,他还派了两个衙役冒着雨赶到停尸现场,嘱咐地保严加保护尸身。
麻城县仵作李荣,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从二十几岁来到县衙,他不知处理过多少疑案,因此验尸查伤颇有经验。省里、府里出现了重大案件,常常请他去会勘,而只要他到场,任何不好决断的事,都会迎刃而解。因而同行们给他起了个美号叫“圣手李”,由于名气大,省里多次来文,要调他到臬台衙门去任职,但李荣不慕虚名,也不愿意离开麻城老家,所以始终没有调动。这位老仵作的老伴已于两年前亡故,膝下没儿没女,孓然一身住在十字街中的一条小巷内。今天早晨,他随县令去河滩验尸,被大雨截了回来。上了年岁的人被大雨一浇,身上感到有些不适,额头微微有点发热,四肢酸懒。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