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悠悠然然沿着山路慢慢向前走,除了想去看看图书室之外,全然茫无目的。肖天贵跟往常一样,仍然是东家停停,西家留留,见人就拉拉家常,扯些鸡毛蒜皮的闲杂事。虽然村民们家家都比较忙,但每家人见了肖天贵,哪怕再忙也会愉快地放下手中的活,陪他聊聊。跟村民们聊天儿已是他的老习惯。
据肖天明说,村里图书室设在四角坝,四角坝基本上属于村的中心地带,以前,集体所有制时,这里是村里的晒场和粮食保管库。现在村里这粮食库早已废弃不用,村民们打下的粮食都各归自家粮仓。由于多年无用,曾经辉煌得令人眼馋的保管室,已经破旧不勘,恰好村里有个五保户,于是村里就将房让给她作为住房。
五保老人姓王,村里人都叫她王婆婆,已经六十多岁,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责任田土不能种了,她只能在房前屋后种点菜蔬,经济上靠乡里每年发一点扶贫救济过日子,这几年,清源山庄建成后,山庄每年也适当给一些钱物,生活上勉强能撑得过去。
图书室是郎村长要求设在四角坝的。当初,肖天明把建村图书室的事告诉郎村长,并与他商量地方的时候,郎村长脱口就决定建在王婆婆家了,理由是:王婆婆一个人从不出门走哪去,这方便村民们来看书,借书。二是这房子原本就是村上集体的财产,设在这里没有人会说三道四,三是王婆婆生活比较困难,把图书室设在这里,可以带动她经营点小食品,比如瓜子,香烟等,看书借书的人也许会买上一包两包,多少也让王婆婆赚上一点生活费。
肖天明跟郎村长去看了王婆婆家进行了实地察看。感觉地点还不错,房屋也够宽敞。保管室共有一大一小两间房,小间现在是王婆婆的卧室。外面一间大的算是客厅,放着锄头,背筐等农具。他们两跟王婆婆一商议,王婆婆满口答应了。接下来,就是稍做一些改造。把里间作为王婆婆的卧室,在外间的客厅里,做上一些书架,再放上几张桌凳,完全能够安放下图书室,只不过这样一来,还得给王婆婆在卧室的后面再搭建一间小厨房。再有,得把图书室内墙重新抹一层灰,再涮上涂料。
村里有几个上过高中却大学落榜的学生,肖天明将他们请来,一道去县里的书店购书,几个人在书店里翻看了半天时间,关于农业方面的书并不太多,特别是实用技术的书籍更少,但总算也选择了一些,虽然不多,但肖天明说:隔一段时间再来一次,经常来选,图书室就会慢慢丰富起来的。
肖天贵和小红转到四角坝,王婆婆正屋门前摘弯豆角。这时节弯豆早已收割,当地的村民连茎带角一起收回家,搭在房前屋后或者近地边的树丫上,让其自由晾干,等到有空闲的时候,才拿下来翻找着豆角,一角角剥下豆子。
王婆婆面容和行动都有些老迈,但眼不花耳不聋。肖天贵和小红在院坝边一现身,王婆婆就认出来了,老远就叫道:“哎呀,我的天呀,是大管家来了呀,来看我这个老婆婆呀。”
小红忍不住想笑,肖天贵也微微笑道:“王婆婆你好啊,早就想来看看你了,天热,一直不想出门,你还好吗?”
王婆婆大声道:“好!好!托了大管家,大侄侄和郎村长,你们这些大好人的福啊,我老婆子好着呢。”说着,站起来,拍拍围腰上的灰尘,行动迟缓地进屋搬出一条长凳来,让肖天贵和小红坐,肖天贵走得有点腿酸,先行坐下了,小红没坐,在一旁站着。王婆婆想再次进屋为小红搬凳子,小红赶忙阻止说:“王婆婆,别再搬了,我不累,不坐的。”但王婆婆仍然坚持搬了一条出来。
待王婆婆坐定,肖天贵才开口问道:“这段时间到这里来借书,看书的人多吗?”
王婆婆说:“多呀,队的年轻人些都喜欢来,前段时间还有点冷,我给他们生了火,一看起来就是大半夜。”
“嗯,只要有人看就好啊,我就怕书买回来了,村里没人看呀。”肖天贵这话,既是向王婆婆说的,也像是在自言自语。
王婆婆回答说:“有人看,他们识字的都喜欢来看。我老婆子不识字,想看还看不了呢,还是你大侄侄好啊,做这个大好事,村里人那个啥得花钱买书啊,这下都有书读了,多好!哎!”
本想问问看书的人都有什么反映,还想看些什么书?话到嘴边,肖天贵突然想起王婆婆不识文化,想,问了可能也是白问,话没出口就打住了。
休息了一会儿,腿也轻松了。肖天贵站起身,走进图书室。光线突然暗了下来。,肖天贵找到灯的开关,拉亮后,在书架上随意抽了一本书出来,翻开看看,感觉字迹有一些模糊,他对小红说:“回头让人把灯光弄亮一点,再加上两支灯管。”然后再在书架前仔细审视着,看都是些什么书籍。
王婆婆放下手里的活,也跟着进来了,肖天贵问道:“借书怎么管理的呀?”
王婆婆说:“郎村长给我了一个字本本,让借起走的人,都在上面写个名字,有人的名字和书的名字,还回来的时候打个勾勾。”说完,起身进屋,不一会儿就拿来那本子,交给肖天贵,肖天贵接过来仔细翻看了几页,见字迹都很工整,记录也祥细,有借书人的姓名,书名和借还的日期等。
在图书室的一角,王婆婆摆放了一个小烟柜,看样子,是用旧木柜取了背板,安放上一块透明玻璃制成的,虽然外观不漂亮,但实用,透过前面的玻璃,肖天贵看到里面除了有几盒低档香烟外,还有一次性打火机,味精、盐巴,甚至妇女用的卫生巾等物。杂乱无章地混放在一块,柜面上有两个塑料袋子,袋子虽然折叠向下盘成一个鸟窝状,但肖天贵仍从显露出的一鳞半爪中看出,这两袋子都是化肥的包装袋,可此时一个装着炒玉米,一个装着炒葵花子。肖天贵指着货柜问王婆婆,说:“这些东西有人买吗?一个月能卖多少钱?”
王婆婆说:“有,到是有的,不过买的人少,农村人买这些东西,哪家都是一买一大堆,一是可以拿批发价,二是用的时候方便。这些东西,哪天家里都不能缺的。”
肖天贵赞同地说:“嗯,那是的。”
他眼睛仍然盯着书架,心里盘算着,然后,回过头对王婆婆说:“王婆婆,你老看这样好不好,你也不要再种地了,这些东西你愿意卖,就继续摆着,生活上的事,我们山庄每个月补贴你三百块钱,你只管好好把这些书照看好就行了,一是不要让它搞丢了,借了的一定要催他们归还。在这里读的,让他们爱护。你就负责这,行不?”
王婆婆高兴地回答说:“其实我地里的活早就没干了,田还种着,都是请人种的。”接着呵呵笑道:“大侄侄大管家让我只做管书的事,还给三百块钱,那才好呢。好!这个我情愿干。保证不会弄烂!”
肖天贵粗略地算算,每个月三百块钱,加上乡里和村上的一些救济,想来王婆婆的生活基本能够维持了。三百块钱对于他来说,不算多,但对于王婆婆来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也是生活的主要依靠。
钱这个东西的确很有用,能做许多事,然而钱多了,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不仅是一种洒脱,还是一种境界,让你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肖天贵现在就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的滋味催促着他,让他欲罢不能。能帮帮别人的困苦,让别人从困苦中解脱出来,化茧成蝶,他感受到的同样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他搞不明白的是,自己当初没有这么多钱时,也并不缺吃少穿,可怎么就没有想到过,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呢?现在,我确实感受到了花钱的快乐。他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与钱的多少有关,人的思想境界也会随钱多寡,由量变发生质的飞跃?
告辞王婆婆,两人没有沿着来路返回,而是继续前行,在村里绕行一周再返回山庄前门。这也是肖天贵的习惯,他从不习惯走回头路。
山庄里各人忙着各人的事。肖天明搬了张小凳,在游泳池边看守着,池里正在进水,不时有附近地面飘散的枯叶,随风飘飘冉冉跌落于池中,如果敢有来犯之叶,肖天明就赶紧用长柄操网将其捞出。这段时间,肖天贵由小红照顾,小白的工作自然就是打扫山庄和龙吟阁的卫生,为肖天贵的父母做一些诸如洗衣,叠被的事。张师傅忙完了厨房的事,也常到二叔二婶那里一起种菜,为养殖的鸡,鸭,鱼等投喂饲料。活,都干得有章有法。丝毫不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肖天贵在无聊的时候,也偶尔给二毛、何正荣,陈屿良他们打个电话,不外乎就是问问经营情况,都说好着呢,稍一晃荡,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暑假是不安排干儿女们吃饭的。有愿意来庄上的玩几天的,凭其自愿。
在肖天贵心里,今年的暑假与往年是不同的,今年放假后,肖玉就不再上学了,她的大学生活也就到此为止了。肖天贵为肖玉的前途考虑了许久,也没考虑出一个结果,重要的不是在经济和生活上,就算肖玉一辈子什么事都不做,也不会少了她的吃穿。他不想让肖玉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小姐,肖天贵今天的生活,是天下难得的机缘,使他一夜暴富,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加上精明的经营之道才有了这清源山庄,能不能守住这分家业,以后,还得天定!
肖天贵了解自己的女儿,她虽然是大学生。但在肖天贵看来,大学生的女儿与他自己相比较,也就是多读了几天书而已,或许知识面还不如自己宽呢,创业和守成,在某些时候,后者更为重要,肖天贵清楚,肖玉不是经营型人才。为此,他也打消了在心里酝酿过多次,再上一个项目,让肖玉独档一面的想法。
往年都是大学放学后,肖玉自己回到县城,由何正荣派车将肖玉送回山庄,今年,肖天贵与肖玉约好时间,让肖天明去学校接的,因为有这几年积存下的书本和杂七杂八的物件,电脑,被盖,衣物等都得一次性带回来。
肖玉回家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