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孙坚已经是义兵的肉中刺了,只是他们袭拢仁川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当然上报给长官的汇报上是说:“汉贼气焰极炽,我军虽屡次失败,但士气不落……势与汉贼决战到死!”
这支韩军第一次袭扰仁川,和出击的第十五海兵队不期与遇,双方打成对峙之后,孙坚调上骑兵一阵突击,韩军立足不住,连忙向后撤退,待孙坚击败断后的两支义兵后,已是成功转进,追之不及。
只是这一役孙坚的部队损失不小,按他自己的说法:“虽毙伤敌军六七百人,我军亦伤亡二百余人……于一日之内伤亡之多,诚为三韩方面军编成来所首见……”战后第十五海兵队也只能退回仁川休整。
由于人员不足,正在医院养病的倭健命也被再次编入了部队,由于身体未痊愈,上级特别照顾他,不再编入肉搏战部队,将他编入了铁肩队,只需要肩挑两百四十多斤的担子而已,正象上级说的:“这次让你轻松轻松”。
孙坚的三韩方面军一共有三个海兵队(每个海兵队六百人)和一个来自越骑的骑兵队(编制为六百人),以及七千青徐混成部队,还有一只由当地人组成的志愿部队(三韩称为伪军)。自从义兵袭扰仁川后,他把手下的其余部队也调来了,现在他的如意算盘是本军驻守仁川等港口,当地人组成的志愿部队配属特种兵出击,扫平外围,逐步勒紧三韩脖子上的绞索。
现在孙坚对手下这支三韩志愿部队使用可以说得心应手,评价颇高。按他的话就是“凡十三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劲旅”。虽然部队死伤甚众,可毕竟死的不是汉人自己。
不过幸运的倭健命殿下,这次又再次进行了升职,这次他的职务既无风险,报酬又高,现在他是三韩志愿部队的一名军曹。
第八十六章 兼并三韩
三韩,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支。其名始见于《三国志魏志》。族源出于古代的东夷,后马韩发展为百济,辰韩发展为新罗,弁韩发展为以金官伽耶为主的六伽耶联盟。
汉末三国时期,三韩仍处在部落联盟阶段,各有酋长,大者自名臣智,次有邑借、险侧、中郎将、归义侯等。受制于汉乐浪,带方郡。
现在对于这些部落的长老来说,他们面对着一个很大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原本他们一直都是向中原效忠的,他们的祖祖辈辈一直是如此。最早的时候,他们向同是东夷的大商效忠,为大邑商的王进贡如梨的大栗和尾长五尺的长尾鸡。
大商被来自西方的周人推翻,他们又向周人输诚。
那个召公建立的燕国多少次的逼迫他们交出最后一粒粮食,最后一块兽皮。他们伏在燕军的铁蹄前战战兢兢的,不敢有丝毫怨言。周人建立的燕国被东夷的后裔秦灭掉了,他们也是欢欣雀跃。
有一个三韩的勇士被雇用在博浪沙行刺皇帝,所有的部落都惊呆了,他们隐约听说过那位伟大陛下的手腕,害怕从辽东郡边墙那边开过来一只远征军,天子一怒,流血千里,三韩的鲜血,恐怕没有那么多吧。
幸好大秦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汉初大乱,但是大批大批的中原人(史书记载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在这一期间从燕齐两地逃亡到了这个边缘的半岛,建立了卫满朝鲜。(历史记载燕人卫满自王朝鲜,传国至孙右渠。)
汉朝的威权很快就降临这里了,强弩将军路博德带领齐地楼船,穿越东海来到这里,面对新的强权,他们毫无疑义的向大汉效忠。据说大汉的开国帝王是原来宋国地方的农夫,也可以算作以前太昊少昊一族的子孙,同族人建立了这么大一个帝国,不是我们自己的吗?向这个自己人的王朝进贡效忠,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虽然有时候他们鼓起勇气去骚扰几次乐浪的边境,但总是又很快就退缩回自己温暖的的南方群山,老实安分的种地打猎。
十几年来,据说海那边很不安宁,黄巾党搅乱天下,口口声声要杀光富人。青州徐州的人逃难来的特别的多,那些移民坐着大船过来,在部落不需要的海边居住了下来,一开始只是建立村庄,后来人来的多了,港口,城镇也就出现了。酒馆,货栈,青州人开设的大烧锅,小妓院,交州人开设的贸易站,海菜馆,都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三韩出现了。
有的中原大富豪,居住在青州徐州的大宅子里面,指示着自己的几千家丁在三韩圈地,一片一片的荒山被他们圈起来,一把火烧掉,然后种上桑树。
三韩本地人面对这些变化,大都是十分欢迎的,因为他们有了更多的锋利铁器,有了更多的盐巴,有了更多的美丽器物,村子里也修了路,东西可以卖出去了,大家都过得比从前宽裕了。那些脑筋转不过湾来的人,都只好眼红的以前积压在村庄里面没人要得的兽皮,被隔壁家的小子挑到那些港口和集镇去换成美酒,那小子回来时候得意洋洋的样子,还有那从来没有闻过的酒香,可把自己馋的。
对于这种变化,也有人心里说不出的滋味,部落里原来单纯朴素的生活,就这样被商人和大船破坏殆尽啦。
不过,这种改变带来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那些染花的布料,穿在姑娘身上,姑娘就比山上最美丽的杜鹃花还要漂亮,他们的生活一下子鲜亮起来。
那些各式各样的香料,只需要在煮饭时撒上一点点,那些原本散发着腐臭的陈年干肉,一下子就有滋有味起来。
对于这种向好的方向的变化,一般的人家都是万分赞成的,他们巴不得并入大汉直辖领土,早日让他们的子弟去长安,去洛阳,为陛下忠心耿耿站岗,也在中原人面前炫耀一下三韩子弟的威风。
当然也有失落的,原本那些部落的头人首领,再也没有以前的威风了,他们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作威作福了,因为一旦那样,他们的人们都会跑到汉人的镇子里面做工,在那里为汉人修建港口,修建道路。田里的人就越来越少,又有谁来为他们打猎种地呢?
有的部落头人主动的靠近汉人,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们的宅子,现在都是按照青州样式修建起来的,房子里面有了最美丽的丝绸和瓷器,甚至还能得到几本汉人的书籍作为炫耀的资本。那些保持传统的部落,与他们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深啦。
孙坚带领军队登陆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如此多的欢迎,无论是来自沿海的青州徐州殖民地还是三韩原住民的村寨,所有人对他的到来都是众口一词的赞美。当地人已经知道孙坚大人是帝国东南大统制兼任典属国毕炜大人代表朝廷任命的首任三韩长官。他的到来,标志着三韩正式并入大汉疆域。
当孙坚在仁川正式宣布天子顺应民意,决定兼并三韩地区,在此设立郡县后,在场所有的汉人殖民者代表、军人代表和原住民代表都是一片的欢呼!据各酒家统计,这一天他们销量高于平时三倍!
这一天,可是三韩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日子!他们“其人壮勇,少年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木,欢呼为健”。对于三韩这个还没有形成独立国家观念的部落群体来说,绝大多数的部落对并入大汉朝是持欢迎态度的,尤其是辰韩,那里的人们都是以前从秦国跑出来的,他们这时候还保持着很多的秦国风俗和方言,面对故国的人民和军队,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全体赞成回归中原统治的。(这不是作者杜撰,后汉书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以礼。行者让路。
辰韩的代表就说:“我们辰韩,是关中人的后代,哪一天不在想着报效天子和大统制的厚恩?那些交州益州的山里野人都成为了大汉编户齐民,我们辰韩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了多少代人啊,终于盼来了兼并三韩的这一天!”
如同多年以前西南部落并入大汉的做法一样,孙坚分别任命各个部落的首领为地方长官。在边远地区,任命土司,在开发有基础的地区,直接建立郡县。
已经建立了三个郡了,分别是仁川,大邱,釜山。作为出兵的报酬,仁川划归青州版图,大邱划归徐州,当然,实际权力还是属于三韩长官孙坚大人的。釜山作为下一阶段向倭岛进军的基地,属于军管区。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顽固分子,比如说三韩义兵,这些人顽固的要求三韩独立,随着郡县的建立,这些人被定性为反贼,官方文件称为“不令鲜人”(就是不服从命令的朝鲜人),由地方组建的郡兵…三韩志愿部队清理。
清理者,并不是肃清整理,而是男的杀光,女人和小孩卖为奴隶。
三韩志愿部队是由当地人组建的,这些人刚刚加入这个团体,与公与私,都是十分的想表现自己的能力,给孙坚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他们清理起来特别的狠(伪军都是这个样子),连交州部队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山越老兵都自叹弗如。整片的地方经过这么一次清理,就只留下平静,死人的平静。
孙坚一边为三韩志愿部队的战斗力表示赞叹,一边指挥自己的主力长驱直入,朝着反对声音最大的十几个部落进攻,原本在暗中支持义兵的马韩有十余万户,分为五十四个部落,被他一次征讨,弄得只留下六万户三十个部落。
孙坚一边进军,将反对派赶到深山里去,一边建设,在身后留下要塞和驻军。
归顺的人慢慢的背陆续前来的汉族农民所同化,逃到山里的人,不但要面对进山清缴的汉军,还要面对日益缺少的粮食和流行的疾病,最后,他们留不下一个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三韩的所有汉军部队,不论是来自交州扬州还是徐州青州,都使用着交州统一提供的装具和武器,某些人就试图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军人都演变过来,到了未来的中原决战,一声号令,这些青徐军人就会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