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生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工作就是生意-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摹V俺〉敝械乃行形际且蠛侠砘乇ǖ慕换恍形�
人自身的职业发展,不是自己的事那么简单。你的发展是和别人相关的,是得到老板、同事……生意伙伴认可的过程,包括你的竞争对手的认可。
职场当中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生意伙伴关系。
没有伙伴,就不可能成为生意;
生意伙伴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规则的制定者由买方、卖方的强势状态决定。主流是买方市场,局部是卖方市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期望就是名、利、义
 
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职场就是生意场,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赚”,即回报高于投入。
你到底想要什么?
无论是谁,当他这样问你的时候,你是如何回答的?或者说,你是否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们去逛商场,销售小姐经常用带着职业笑容的表情问我们:您想要点什么?
我们去书店,店员问我们:您想看哪方面的书?
我们去餐厅,服务员招呼我们时说:请您看看菜单,您想吃点什么?
我们得到老师、老板表扬时,心理美滋滋的;
我们被老板骂的时候,心里编了100个理由为自己辩解;
看到同事升职而没轮到自己,我们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
……
我们的“期望”无时无处不在,只是,每每同时有多种不同的期望交集和纠缠,有时还互相冲突而造成我们的心理困境。比如说忠孝难以两全,老婆和老妈同时掉到水里先救谁等等。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绝对挑战”栏目的最初策划过程,大家一起设计出不少“两难”题目,利用职场中人同时存在的两种期望造成的冲突来折磨选手,逼他们在两难情境当中进行选择。
积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每一个期望都在被满足,也总有新的期望在满足之中,因而感觉昨天快乐,今天开心,明天值得期待。
消极心态的人,觉得自己的期望总是满足不了,怨天尤人,昨天郁闷,今天焦虑,明天忧愁。
职场生存,我们的动力来自期望。我们观察,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在窥探他们的期望;我们自己的期望呢,就是我们的目标、动机、愿望、信念等等。经营职场生意,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只是满足期望而已。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期望,设计自己的期望,实现自己的期望。
那么,你在职场当中到底有多少种期望?
当前最为经典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多数职业规划理论以此为基础分析人的职业期望。不过,我不以为然。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共有5个层次,从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递进。先满足了低层次需求,才产生高层次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可以涵盖低层次的需求。这5个需求层次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理论的问题在于,马斯洛假定人首先是动物,要求基本的生存和安全,然后才有作为群体人的需要。其实,人在出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哭,哭的目的是找妈妈的怀抱。人的生命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后一个愿望通常是想知道有多少人会为自己哭。无论是人之初的哭,还是人之末的希望别人哭,都表达了同一种期望: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如果不是遇到灾难等等问题,人对于生存、安全之类没有那么恐惧的。
马斯洛理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线性思维,认为各个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时间和心理上的先后关系。其实,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多种需求同时存在,自己也经常搞不清楚到底哪种需求才是自己最为在意的。“你到底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令我们困惑,原因就在于此。
我认为,如果用简单的方法来解构人的职场需求,可以用名、利、义三个字来概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名——归属感,组织认同
 
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在家有小名,上学有学名,同学朋友之间有外号,夫妻之间有昵称,工作了有职务和尊称。名字是给别人叫的,表示你处在一个社会结构当中可以被识别,有人认可你。甚至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个名字。
我们进入职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个愿意聘用自己的老板,即被企业认可。其后的职场生涯,是不断被老板(可能是不同的老板)、同事、客户等等职场人群认可的过程。名字〖〗表扬〖〗名分先进〖〗名〖〗尊称专家〖〗名气〖〗职业
品牌
在这张九宫格的周围,写有一些和“名”有关的关键词,其实还可以再扩展。凡是与“被人认可”有关的需求,都属于“名”。在职场当中,“名”的需求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有的人因为老板的一个小小的表扬而兴奋,也有很多人的离职理由就是“得不到认可”。
盛大网络总裁唐骏喜欢讲他如何记住员工名字,并且因此使员工感动的例子。其实唐骏自己也是因为被微软全球首席执行官(CEO)鲍尔默记住了自己的名字而感觉无比开心过。唐骏说,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有一次去美国参加微软全球经理人大会,是在一个体育场召开的,有上万人来参加。鲍尔默在一群人前呼后拥之下走进会场时,刚巧从唐骏身边经过,冲唐骏打了个招呼“hi;jun”,唐骏说,他之前只向鲍尔默做过15分钟的汇报,根本没想到鲍尔默能记住他,这一下,他“感觉全身的骨头都酥了”。从那以后,唐骏非常在意记住每个员工的名字,能够随口叫出来。唐骏说自己从来不看什么管理类的书,他的管理方式却被称作“感动式管理”,深受好评。
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起来简单,如果做得好,真的有巨大魔力呢。
前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陈永正被挖到微软做大中华区总裁,是猎头公司运作的。猎头公司开始联络陈,问他对微软有没有兴趣,陈表示没兴趣。后来,猎头公司再致电陈,这次问的问题是:“您有兴趣和比尔·盖茨喝杯咖啡吗?”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陈永正趁在美国休假的机会和比尔·盖茨见了面,并且最终接受了比尔·盖茨的邀请,跳槽到微软做大中华区总裁。
一个能够被世界首富认可的机会,谁会拒绝呢?
有很多人喜欢追星,和明星们照个相就很开心,其实也是希望得到明星们暂时的、偶然的、小小认可。
如果你希望在职场上快速成功,借助别人的“名”就很重要。比如说,选择到有名的企业去实习,选择有名的老板去投奔等等。借他们的势来打造你自己的品牌,让你自己更快得到更多人、更高层次人群的认识和认可。
你有多少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承认你的能力。
不少管理书籍当中把及时的口头奖励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来推荐,他们意识到“名”是职场人的重要期望。
对个人来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评估自己对当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想想自己要去面对老板、同事们,你是感觉开心,还是郁闷或心烦?
如果你对一个企业或者圈子不再期望被认可,或者说失去了归属感,工作要么是一种痛苦,要么就只是你的提款机而已,能提多少提多少,提完拉倒。
其实这样的心态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利——成长感,回报增值
 
我做过多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也和很多大学生当面交流过,发现“成长空间”是他们这些初级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两个因素之一,另外一个是起薪多少,虽然很多学生不愿意承认。其实,薪水、成长空间,反映的是同一种需求:利益。只不过,薪水是当前的利益,成长空间是长远的利益。
职场就是生意场,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赚”,即回报高于投入。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讲的是职场真规则。很多不平衡心态源于对回报的感觉:我付出了那么多,你才给我这么一点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接受一份工作时,可能没有那么仔细地计算可能的回报,或者一厢情愿。而在我们的内心,对于回报是有一份对应实际数字的期待的。那么,为什么不提前计算清楚,或者通过谈判和对方达成清晰、明确的共识,然后才做交易呢?
你应该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这份工作、这件事还值得继续做下去吗?
不值得好好做的事,就不值得做。
不划算的事不做,或者不能总是做。
用九宫格分析“利”,如图:加薪〖〗升职〖〗成长
空间福利〖〗利〖〗赚了期权〖〗红包〖〗补偿
1999年,互联网热刚起来的时候,各大网站都在拼命从传统媒体挖人才,由于当时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充分,挖人挺困难。那些拿到了风险投资的网站,挖人的杀手锏就是高薪。后来,搜狐、新浪等上市之后,期权才成为另一个杀手锏。1999年下半年,当时中华英才网的总经理张杰贤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大家一起吃饭,张说要请我去做内容总监。我那时在《壹周便利》做总编助理,虽然已经是个网虫而且对人才领域有所关注,但对去网站工作丝毫没有概念,就随口问了一句:您能给多少钱?张杰贤回答:“两万怎么样?”说实话,我顿时感觉到有点晕。那时在平面媒体,如果不是靠拉广告提成,两万的月薪就是天价了。
我涉足互联网包括专注于人才领域,其实主要是从去了中华英才网做内容总监开始的。虽然我在那里只做了一年,但这段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关键作用,到现在我仍然很感激张杰贤先生(他也离开中华英才网了)。到本书付梓的时候,你还能够从中华英才网内容频道里看到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