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说过是要“简单介绍”敬德的生平?……谁有橡皮?……
算了,现在开始论证题目——从敬德不杀看贞观时代的审美缺撼…_…|||
这里所谓的“审美缺憾”,是指古今中外都有的“悲剧英雄情结”没得到满足。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从项羽到岳飞文天祥再到袁崇焕,最深入人心、惹人同情、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审美意义上的)成功人物,几乎全都是悲剧结局,这个我觉得是跟动物的生理特点有关^^|||。“痛觉”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产生应激反应和记忆信号,阻止动物进一步和反复伤害自己,其副产品就是“记忆”这个东西。人在痛苦时的记忆,远比快乐时清晰深刻得多……所以一个能让人痛心悲伤的人物形象,就比让人高兴愉快的形象更鲜明、更长久。即以上面举出的那些人物为例,其实人家也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啊,可是为虾米我们一想到他们,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都是阿喀琉斯之踵、哈姆雷特之疯、项羽之乌江、岳飞之风波亭、文天祥之丹心、袁崇焕之碎肉………_…||||
其实初唐时候,尉迟敬德这老哥也有很大机会跻身于上述这些光辉人物榜中的。首先他名垂青史的资本——功劳能力传奇故事什么的已经够格啦,就凭他跟小李的“知遇之异”、先后N次救驾的功绩之大,完全可以写成话本变文最后撰成评书曲艺流传民间。中国人一向喜欢对君臣之间的私人关系津津乐道,文人特别爱编出什么“外托君臣,实逾骨肉”的神话来自慰^&;^
其次就是上面叙述时提到的,按照封建时代的价值观,敬德可杀的正当理由随手一扒拉满筐都是……比如,他曾经亲眼看到过皇帝在战场上被敌人追杀的狼狈模样^^;比如,他曾经犯上不恭,在武场上公然羞辱皇子殿下;比如,他十恶不赦地亲手杀皇子、执凶器威逼当朝皇帝,这个罪名砍掉一百颗脑袋也够了,更别说“现任皇帝”就是“当时皇帝”的亲生孝顺儿子;比如,朝堂上攻讦宰相,宴会上殴打郡王;比如,跟一群通灵者在家中设祭坛行妖法……
假如这些罪名中有一条成立,敬德被抓去卡嚓,在当时老百姓和后世史论看来,他自然也会被归入“鸟尽弓藏”的悲剧英雄之列,上面那些罪名全是欲加之罪。同情弱者是普遍心理嘛,其实设身处地替胡亥、赵高、刘邦、朱元璋他们想想,难道李斯、韩信、彭越、胡惟庸蓝玉他们真的就那么清白无辜、没有一点错处?可是人已经死了,犯过什么错也用命抵偿了,他们的错误就可以一笔勾销,而下令杀他们的君王可还活得挺滋润,两相对比,该受谴责的当然是君王们,而受了委屈蒙冤而死的功臣们,形象就越发高大……
小李忍住牙根痒痒不杀敬德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老人家重感情念旧,老战友能保全的尽量给人家留口气算啦;二是他太爱虚名,生怕在史书上除了杀兄逼父外,再浓墨重彩地添一笔“屠功臣”,进一步抹黑他陛下的光辉形象。我是倾向于这两个原因都起了一定作用,至于哪一种起到了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以偶一贯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风看,偶选B^+++^
可怜滴敬德GG就这样,为维护天可汗陛下的光辉形象,而被一脚踢出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榜”(仰天大哭:我本来有资格有机会的啊!),失去了跟项羽岳飞等人并列永远活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事实上贞观朝象他这样委屈下榜的人物还真不少,扳鹿蹄数一数:李孝恭,早在武德年间就差点去光荣报到吧?李靖,中国历史上哪一个象他这种级数的武人居然是七十多岁善终的?李世勣,这么滑头的人物本来是当奸臣的好料,可他的本事竟然主要用到了正道上,怪哉;房玄龄杜如晦,儿子娶公主女儿当王妃,高官厚禄子孙满堂地病死在家里,陪葬在皇帝陵园,还要怎么样?把皇帝气得破口大骂脏话的魏征,逼皇帝开除漂亮MM的王圭,迫得皇帝食言而肥(TT)的戴胄,到死都没遭到残酷迫害,没天理啦……
贞观朝死得很冤或者很可疑的武将朝臣当然也有,可数数那些人的份量,还真不够端到台面上来当盘菜的@_@最有份量的侯君集,很可惜反状详明无可置辩,放到哪里都是死罪一条,还有“为君不上凌烟阁”的待遇,似乎偶还真没看到有人借此指责小李“杀功臣”的……
唐开国初蒙冤被杀的功臣也有,比如刘文静(刘世让、李仲文),比如李道宗、长孙无忌,可是……前面那几只是被李渊干掉,后面几只被李治干掉,再后来的黑齿常之啥的更别提……
贞观时代违背常规的地方还有:李靖李世勣李道宗等真正有能力的人,开国立下大功后不但没死,甚至没被赶回家去抱孩子养老,还能继续发挥余热;皇帝的元配没被金屋住腻打入冷宫、作为太子他妈没被深明大义地赐死、临病死前还敢让老公看到自己病弱憔悴的模样;被中原帝国打败的弱国君主贵族到京都后,不但还能当官,甚至心甘情愿地替敌人去打仗开疆域;一场战争占领敌国大片土地人口,居然算成自己失败,因为没彻底灭了人家……
终贞观一朝,有英雄,有悲剧,但就是没有“悲剧英雄”这种高级审美对象^^|||。硬要说有的话,大概也就李世民自己勉强能算上一个了,能力超强功绩超大,却赶上了弑兄屠弟逼父杀子、年刚半百吞丹暴毙的命运…_…|||。只可惜他还是活得太长了一点,在那个时代不能算“英年早逝”,否则的话,以审美为业的文人们也可以为他掬一把同情之泪。
伟大的秦末产生了伟大的项羽,伟大的汉武帝培养了伟大的司马迁、李陵,伟大的安史之乱捧出了伟大的张巡颜杲卿,伟大的宋朝英雄辈出,从杨家将到岳飞到文天祥,伟大的明朝还有伟大的方孝孺海瑞史可法……遗憾哪,贞观朝的英雄名臣们居然大多数人尽其才,建功立业,善始善终,安享天年,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生前尊崇,死后哀荣,庸庸碌碌、随波逐流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不具备反面教材意义……如此反常,简直是我中华五千年伦理道德政治文明之耻啊!
连尉迟敬德都能活到自然老死,没有悲剧英雄出现,终极审美对象缺失,由此可见,贞观之治是不完美的、是伪善的、是不真实的、是欺骗性的、是史官杰作、是后人吹嘘、是唐粉YY、是当前宣传口径下卑鄙无耻的政治产物,大家应该坚决BS之!
'转载'李孝恭——谨慎而清醒的名将
看唐开国武德朝的历史,经常有一个感觉:李渊家族能打仗(不管能不能打赢)的人还真多啊……如果放在一个长命朝代的中后期,皇族人口众多是正常现象,其中出一批能干人才也不算奇怪。但刚刚开国的时候就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能上战场的皇族子弟,就不得不归功于“陇西李氏”这一胡汉混血精英家族集团的整体素质了。这里有没有必要把李渊家族的世系表简单罗列一下呢?《新唐书》是从李渊的祖父李虎开始详列“宗室”的,而后来李家如此人丁兴旺,也主要应该归功于这位李虎老爷爷,因为他生了八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跟随着虎爷爷战死了,于是第三子李昺就成了他的“嫡长子”,而李渊则是李昺的第四子,上面有李澄,李湛,李洪三个哥哥。长兄李澄也是早死无嗣,但李湛至少活到生了两个儿子才死,所以估计李湛不是李昺正妻独孤氏嫡生的,李昺死后,唐公的爵位就归嫡幼子李渊承袭了。还有一个李洪,新唐书上只字没提生平,也许很小就死了,连序齿也没来得及,李渊才会字“叔德”而非“季德”:P这样看来,李渊当皇帝后,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们外,李湛的儿子李博义、李奉慈是他的亲侄子,血缘关系最近,但武德、贞观两朝都只给他们封了王,没有任何事迹留传下来,想必兄弟俩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受到重用的其他宗室子弟,上溯血缘,全得追回到李虎爷爷的那八个儿子身上。
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所以李世民和李孝恭是血缘不太近的同辈堂兄弟,因为上次有人弄错,这里再强调一下)。应该说,李孝恭的才华,很早就受到了李渊的赏识。早在李渊刚破长安,还没有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派遣孝恭“招慰山南”,而孝恭也的确不负厚望,“自金川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馀州”,为李唐夺得了四川地区。这件事虽然没有象李世民所胜诸战役一样在史籍上大书特书,甚至不太显眼,但对于李唐在关中成功立国的重要性,那是无论怎么估量也不过分的。也正是由于招抚四川成功,从此李孝恭就被李渊当做重要的将领,一直用来负责平定长江中下游的割据势力如萧铣、杜伏威等。这里就不再详述那几次战役的过程,大人们应该也都很熟悉了。想要指出的是,新唐书孝恭传中,很明确地指出“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也就是突出平江南那几次战役中李靖的作用。事实上,从平萧铣开始,李靖也的确一直作为孝恭的副手为其出谋划策。对于李靖,孝恭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史书上唯一一次记载两人意见相左,是在攻萧铣据守的江陵时,孝恭坚持出击,结果就败了,还是依靠李靖带人相救才反败为胜。(在攻江南之前,李靖也带兵救过孝恭一次。)虽然不能因此说孝恭建立的军功完全是依仗李靖,但这两人的军事才能谁更强一些,就很明显了。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孝恭对待李靖的态度,以及由此反映出他的为人个性。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对待才华出众胜过自己的手下,通常都不会太好,至少湮灭手下的功劳据为已有的事是很容易干出来的。但平江南后孝恭显然没有埋没李靖的功绩,这从李渊后来对李靖的封赏和表彰中就能看出来。要知道在这之前,李渊对于李靖一直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