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子说:“鱼不可脱离深渊,这样才能得到保全,国家中精良的先进武器不能随便展示给人们。”   
鬼谷子在《谋篇》中说:“圣人的方法在于隐蔽与匿藏。”又在《摩篇》中说:“圣人的谋略在于暗处,所以说神妙,成就于明处,所以说神明。”   
在事业上,我们的原则是,尽量探求他人的秘密,而全力隐藏自己的秘密。尤其在筹划大谋略、大计划时,更应如此。所以姜太公在他的兵法中著有《阴符》、《阴书》的篇章,并且明白提示“神机鬼蔽,是阴阳相胜的道术。”   
中外无数战例都证明:一个计谋的成功在于能保守秘密,失败就在于泄密。所以军事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严守机密。用一人做的事,不能让两人知道;明天的行动,不能在今天就泄露出去。诸葛亮用兵仔细地推敲计谋中每一细节,谨慎得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所作所为都能保密,还要防止在言谈中泄密;在容貌上要做到不露声色,还要小心表情上泄密;表情上做到了隐藏不露,还要当心在说梦话时泄密。很多将领都知道部队在行动前一定要隐蔽企图,派谁执行任务先不告诉他。如果某些可以说的,也不妨先说,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常常与他开诚相见,坦露一些秘密是为了更好地保密。   
历史上,因稍一疏忽,泄露了机密,而前功尽弃的事实在比比皆是。   
《淮南子·铨言训》中说:“圣人不为名而丧身,不为谋而外露,不被智慧主宰。藏在无形之中,行动也无踪迹,遨游无自我。所以圣人掩藏起聪明不露痕迹,把足迹藏于无为之中。”   
《淮南子·兵略训》中又说:“用兵贵在谋略使人不能测定,把兵力隐匿起来,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敌人无法防备。谋略看得到就完了,实力被敌人知道就受制于敌。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上能隐瞒天,下能隐瞒地,中间能隐瞒住人。”   
总而言之,重要的军事计划、政治谋略,没有不是以隐瞒为上策的。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可以隐瞒的一定要隐瞒,与人无关的不对他说,不必告诉人的就隐瞒住不告诉他。自己的长短都隐藏住,要想有所作为,就得更加如此,隐藏在不露形迹之中,就是最好的方法。   
刘向所撰的《说苑》中记载:齐桓公与管仲谋划攻打莒国的计划,计划还没有实行,就被国人知道了,桓公觉得奇怪,便问管仲,管仲说:“国家中必然有圣人在。”   
于是,齐桓公命令仪仗队进来,分级站立。管仲指着东郭垂说:“你就是讲伐征莒国的人吧!”   
东郭垂如实回答说:“是的。”   
管仲继而问:“我不说攻伐莒国,你为什么要说攻伐莒国呢?”   
东郭垂平静地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善于用计谋,小人善于用心意,我私下猜测到的。”   
管仲说:“我不说攻伐莒国,你怎么猜测得到呢?”   
东郭垂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表情,悠然喜乐的人,是钟鼓的神色表情;神色严肃、清静的人,是一副哀丧的表情;神色充满着兴旺的人,这是要兴兵作战的表情。前几天,我望到您在台上,充满着旺盛的样子,就知道要兴兵作战了,您吁而不吟,所说的就是莒;您举臂而指,自然是指莒国。而且我私下考虑小诸侯国中,还没有不服从的,不也只有莒国吗?所以我这样说。”   
能从一个人的表情上,做出这样的判断,称天才当之无愧,而且分析得合情合理。同时也说明,隐藏秘密而不露半点痕迹,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   
有心理准备地营造“情境”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左传·成公九年》   
儒家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是说为人为事都要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会于人于事不利。因此,淡泊名利,忠厚老成是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但也不能太过。过于忠厚老实,在生活中就会不善于周旋应付,显得单调乏味,别人与不愿与之多有接触,即使勉强交往,感情也不易加深,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办事往往不顺利。   
初次交往,对对方的思想、秉性、交往目的不甚明了,利用交际情境,制造友好的氛围,开辟一条情感通道,便可实现温馨和谐的交流。1942年黄炎培任国民参政员时,为推动国共两党团结商谈,专门从重庆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接见了他,地点是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大会堂会客室。别看室内不大,但室内光线充足,四壁挂着几幅画。其中一幅画有一把酒壶、几只杯子,上写“茅台”,并有黄炎培题词:“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这幅画是沈钧儒次子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为父亲画的。沈请黄题词,黄想起谣传红军在茅台酒池里洗脚,所以写了这首诗。这幅画怎么会挂在中共领袖会客的客厅里?黄炎培看到这幅有自己题诗的画作倍感亲切,知遇之情顿涌心底,敞开心扉与毛泽东进行了促膝长谈,并造成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这里,中央大会堂会客室中的画就是一种提前准备的“语境”,它微妙地向对方传递出真诚、友好、理解的思想意义,为交际活动起了铺垫作用,因而使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交谈十分成功。   
有时出于军事的或商贸的需要,有的意思不宜明确表达,有准备地营造“语境”或情境,便可利于沟通,实现目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情节是人们熟知的,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当时就在西城中,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守军。在这危机关头,他果断传令,将旌旗全部隐匿起来,大开城门,由二十几个士兵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然后亲自登上城楼,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城下,见此情境,疑有埋伏,引兵退去。不能不佩服诸葛亮心理素质好,但这功夫却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准备”而来的,否则神情慌乱,空城计必成“葬身计”。   
人的交际活动中,有时候某个意思真的不好详说,也没有必要详说,只要恰当设计并突出某种交际情境,便会不言自明,同样可以实现交际的意图。   
生活中与人初次交往,尤其是与你看重的人物交往,心理准备太重要了,有准备就会圆活灵通,通权达变。不仅仅是与人初次交往在不断发生的新情况需要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解决,就是常规的办事,有心理准备能更顺利地办成。有准备而说话圆活,但圆活灵通不能太过,太过则显得油腔滑调,轻浮肤浅,在办事中不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而事情很难办成。   
见微知著,未卜先知 
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左传》   
目光穿透纤维毫末,发现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演变的方向,这是一种细节添加与局部放大的功夫。《大学》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素书》上说:“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没有预见性,怎么会做到中庸无偏呢?来看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商朝末代君主纣王,有次命令工匠为他的“小蜜”妲己,做双象牙筷子,工匠们日夜精雕细镂,在牙柄上雕上游龙戏凤的图案,很是精巧玲珑。那天,匠人进殿献纳这双筷子,纣王见后大喜,当即传给下属观赏。一群部门的头头脑脑,个个啧啧称奇,还高呼什么“万岁”、“英明”,顿时齐鸣铜钟玉磐,竹篪排箫,好一派悠悠乐哉!   
然而,有一位名叫箕子的高层领导,却在一旁面色忧郁,一语不发,下班后,同事们扯着箕子的袖子问他一整天为何闷闷不乐,工作是快乐的,快乐的工作,可不能这样啊。听同事们这样一说,多愁善感的箕子竟哭了起来。把大家的头搞昏了,又问怎么了。你侄子纣老总什么事亏待了你吗?老板的脾气应该了解,他不会炒你这个叔父的鱿鱼的。   
箕子摸着眼泪说了一番话,唉,一双象牙筷子不足为奇!但是有了象牙筷子,陶碗、瓷杯,就不再相配了,非得金樽玉盘才行;有了金樽玉盘,那就要盛龙凤珍肴呀!既然吃的山珍海味,当然就不能穿粗布葛衣,住土窑竹棚了;凭彩槛,临绣屏,夙歌观舞,才更舒心。由此看来由俭入奢是很容易的。而如今各国都在富国强兴,君主怎能终日昏昏?啊,象牙筷子是奢侈的开端,它使我们预感到了大商天下的末日将临!   
箕子一席话落地,同事们有的惊诧,有的摇头,有的转身就走,也有的称赞老箕分析得非常中肯。不久箕子的话就被人传给了纣老总,他脸一黑,很不高兴,然后又觉得叔父人老幼稚。到了开高层峰会时,纣老总说:“有的人眼光太窄,看不清发展的大好形势,竟然拿一双筷子小题大做。不就是一双筷子嘛,天塌下来了?天塌下来也是我的事,我一个人顶着就是了。我相信我纣某有能力带领大家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是不是?”   
一片“是、是”的声音。箕子的心比三九天的冰还冷。   
于是纣王还是穷奢极侈,不事朝政,日子越过越荒淫,结果没有过几年,诸侯兵变,周武王伐纣,纣王最终落得鹿台上抱玉自焚。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他有这层关系,就可以干涉当老总的侄子的生活,真是不懂权比情大的道理啊,就是他亲老子,又能管得了他吗?   
这本是一件小事,满朝文武大臣都不以为然,惟独箕子的眼睛,看出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来,不过他的看法后来的确验证了,不得不佩服他。   
苏轼说:“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一个人能以小见大,有较强的预见性,可免受与减少灾难、损失,可警防自己的行为走入极端。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备不豫具,难以应卒。   
——《后汉书·冯衍传》   
《世说新语》中有句话:“以明防前,以智虑后。”如果一个人不是时刻准备着成功,那么他一旦遭到失败,就难有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