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的活动更加强化。但是如果能更正确的思考,就会了解这种冲突。父亲:不幸
的是,我们却以为生命就是这样挣扎、痛苦,有时候带一点快乐。虽然也假造了
另一种生命,不过也只是偶尔为之。超越这种混乱,寻找另一种生命,永远都是
我们的目标。克:追求实然之外的东西,其实是陷于幻觉。我们必须了解日常生
活,连带了解日常生活的野心、嫉妒等等。不过要了解这些,需要的是觉察、是
正确的思考。如果带着假设、带着偏颇产生意念,思考就不会正确。一开始就带
着结论,寻找预设的答案,就不会有正确的思考。事实上,这时是完全无思考可
言。所以,正确的思考是“正当”的基础。儿子:对我而言,心的败坏这个问题,
至少其中一个因素是职业正当与否的问题。克:你说正当的职业是什么意思?儿
子:先生,我发现,完全沉浸在一种活动或职业,很快就遗忘自己。这时候人太
忙了,想不到自己。这是好事。克:不过这种沉浸不就是逃避自己吗?逃避自己
正是错误的事情。这会使人腐败、助长敌意、分裂。正确的职业来自正确的教育,
来自了解自己。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吗?不论是什么活动,什么职业,自我都会有
意或无意的,把它当作手段来满足自己的野心,追求权力。儿子:很不幸,正是
这样。我们好像不管碰到什么,都会拿来利用。克:我们的心之所以卑鄙,就是
因为这种自利心。心的活动范围好像很广,有政治、科学、艺术、研究等等,可
是思考却越来越狭隘,越来越浅薄。然后这种狭隘、浅薄就造成心的败坏。我们
必须在意识和潜意识上都了解心的整体。心才有可能重生。父亲:世俗是这一代
的魔咒,这一代给世俗带坏了,一点都不用心思考严肃的事物。克:这一代和以
前的人没有两样。世俗事物指的并不全是电冰箱、丝衬衫、飞机、电视等等。世
俗事物也包括理想、个人或集体权力、今生或他世的安全感。这一切都会使心腐
败,使心败坏。但是,“心的败坏”这个问题要从一开始就了解,从年轻时就了
解,不要等到身体衰老了才了解。父亲:这是不是说我们毫无希望呢?克:完全
不是。只是到了这把年纪才来阻止心的败坏太难了。要彻底地变革我们的生活方
式,首先要加强觉察,使我们的感受深刻。这种感受就是爱。有爱,凡事都有可
能。

    /* 48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译 序

    这是译者第一次译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关于这个人的身世方面,读者可参阅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从已知中解脱》、《般若之旅》、《人类的当务之
急》及《克里希那穆提传》。而我自己,本来不必多言,因为克的言论实在再清
楚不过了。不过既是翻译,译者若不发一言,不免有点奇怪,仿佛译者不在场似
的。所以,写这一篇短文,亦不过免去这一层缺失罢了。译者小时候是天主教徒。
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叛逆,也不再上教堂望弥撒。略长,稍稍知
道一点佛教时,稍加比较,便发觉佛教比较亲切了许多。这一两年,有机会接触
克里希那穆提,这种亲切感更深了。盖因在他的言论中,佛教那些相对而言浓得
化不开的戒律、经论等几乎完全退去。这是我在禅宗的纯粹之外,看到的另一种
“直指人心”的言论——但我觉得其实比禅宗更“直指人心”。以我浅薄的无知,
我猜想这样的纯粹可能最接近原始的佛陀!当然,任何一种进化总不免“正、反、
合”的过程。我看他的言论时,也曾有过“反”的这一段。刚开始看他批判理想
主义不虽难以接受,看他说所有的宗教都是nonsence,不免咋舌。但是,后来知
道,如他所说,这些都可能妨碍我们认清事实真相。其实,饱受知识训练的人最
容易反弹他的言论。这一点我是用心想过的。我想,原因有几个。一个是,知识
之为用大矣。我想每个具备相当知识的人——西方所谓the well…educated ——
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一再发现知识处理生活问题的大用。知识对于日常生活问题
差不多可以做到“庖丁解牛”。然而,问题就在这里。就是因为知识太有用了,
所以每次的“有用”都在向我们验证知识的有用。于是我们遂对知识深信不疑。
不过,我们的心毕竟还是太粗糙了。我们感受到知识的“有用”,但却不知分辨
“有用”和“能够传达真相”并不一样。知识确实能够传达相对的、阶段性的真
相,不过,终极的、完整的真相,知识确实无能为力。知识——扩而言之,所有
的哲学、宗教、制度,凡是成立为一个体系的——在它一定的知识穿透力之外,
都有共同的盲点,差别只在于或大或小。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生活的实例更清楚说
明。在音乐演奏活动和场所并不发达的地区,譬如台湾,如果想听音乐,特别是
听古典乐时,一套不错的音响是必要的。问题是,有时候通过音响听到的音乐和
原先的演奏却不一样——有时候是传达得没有那么好,有时候却是听起来比较华
丽、漂亮。前者可能是因为音响比较差,后者则是出于音响器材的“染色”。请
看,技术(亦即知识)确实能够利用精良的零件制造出声音很漂亮的播放机器,
有时候甚至比现场还好听。但是,我们知道,不论它多么好听,它绝非原先的演
奏。碰到演奏风格矜持冷静的演奏者,这种音响尤其违离原奏甚远。但是,通常
这种音响十分能够蛊惑人心。它声音越漂亮,我们就越蛊惑,也就越不会警觉到
这种“染色”。或许心智成熟的人才能警觉、抵挡。通常,一件事情如果做得漂
亮,我们往往以为那也是善的。当知识,乃至于科学,乃至于宗教有那么大的用
处时,我们往往以为那也是真的。圣贤、智慧都好,不过绝圣弃智最难。

    /* 49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自由 1

    思想、快乐、痛苦。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自由只是概念,而非真实的东西。讲到自由,我们要
的是外在的自由。我们要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想就怎么想,自由地走
动,以种种方式表现自己。自由的外在表现好像非常重要——暴君在位,独裁当
道的国家尤其如此。有些国家人民有外在的自由,他们有的一直在追求快乐与财
富。自由的外在表现对他们似乎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如果深入的探索自由的意
义——内在的、完全的、全体的自由,并从而表现在外在的社会和种种关系之上,
那么对我而言,我不禁要问,人的心既然受到这样重重的制约,还可能自由吗?
人的心是否只能在它所受的种种制约之内存在、运作,因此绝不可能自由?其实
我们已经看到,人的心,说起来是认为这个人世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无自由可言,
所以已经开始发明另一个世界的自由,发明未来的解脱、天堂等等。但是,且让
我们把一切理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上的自由摆在一边。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探
索自己的心——你的心、我的心——是否能够真正地自由?是否在意识和潜意识
深层之上都能够不依赖、不恐惧、不焦虑,也没有那些数不清的问题?人的心是
否可能有一种完全的心理的自由,由此而获致一种非关时间的东西,不是思想拼
凑出来的,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现实?人的心如果不在内在上、心理上完全地
自由,就看不到真实;看不到有一种现实—它并非由恐惧发明,并非由我们生存
的社会或文化塑造;并不是逃避单调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闷、孤独、绝望、
焦虑。我们如果想要知道是否真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先明白我们所受的种种制约、
种种问题,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肤浅、空洞、贫乏。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
先明白自己的恐惧。我们不是要从内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是
怎样就怎样;要明白是否能够完全没有这些问题来妨碍我们的心。我们即将开始
我们的探索。但是,开始探索之前,我们必须先要自由。要一开始就自由,而非
最后才自由。因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研究、检视。要看得深,不
但先要自由,而且还要有规律。自由和规律是在一起的(不是先要有规律才能够
自由)。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不是一般的、传统的规律。一般的、传统的规
律是求证、模仿、克制、符合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规律是指“规律”最根本的
意义。“规律”最根本的意义是“学习”。学习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
己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由心加之于我们,好让我们完成某种结果。自由和学习
的行动——这两者是根本的东西。人除非自由了,自由到不落入任何形态、公式、
概念地观察自己,否则无从学习自己。这种观察,这种认知,这种看有它自己的
规律和学习活动,其中没有雷同、模仿、压制或任何控制。其中还有非凡的美。
我们的心是受制约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心总是受某种文化或社会的制约,
受各种感受、种种关系的紧张与压力、经济、气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强制性
等等的影响。我们的心所受的训练一直是要它接受恐惧,然后,如果可能,再试
行逃避。我们从来无法完整而全盘了解恐惧的本质与结构。所以,这里我们的第
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既然有这么沉重的负担,那么它是否能够解除它的制约
;不但如此,是否还能解除它的恐惧?我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使我们接受
种种制约的,就是恐惧。不要只是听很多话、很多概念,这些东西事实上毫无价
值。我们要借由听的行动,不但口头上,而且在言谈之外,观察自己心的状态;
探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