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改变?假定答案都是肯定的,了凡先生的业障,反而更加深重,还不如不改命来得好。所幸了凡先生毕竟不是真正的凡夫,他了解云谷禅师的好意,用求子求官来开导他,比较容易听得入耳。实在是劝他从根本处着手,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不管效果如何,总归是圆满的。有子无子?官位高不高?寿命长不长?并不是很重要,能够认清宇宙本来面目,德为根本,才是大精进。
物质生活的变化很大,而且缺乏共同认定的评鉴标准。同样的物质生活,各人的感受颇不相同。用来作为累世的业绩项目,显然很不合适。精神生活变动性不大,安宁与否几乎是人人都需要的共同需求。有钱可安可不安,做官也是如此。有子女不一定安宁,没有子女也未必安宁。安宁是人生共同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大家的共同认识。圆满与否,很难以物质生活来评鉴。所以能量界的圆满,以精神状态为准,似乎较为合理。
我们不必唱高调,说什么物质生活不重要。把物质生活当做对我们的考验,看看我们能不能突破物欲的关卡?是不是富也安、穷也安?不受物欲的拘束而得自在?特别是现代社会,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物欲高涨,人生观与价值观都遭受严重的扭曲,评估标准十分错乱。提高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必要。
了凡先生每天反省,有过失就记下来,有善行便登记。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的恩德。一切希求都摆在一边,惟一的目标,安放在修身积德上面。所以样样都圆满。不存丝毫非份的希望,当然生活得十分安宁。
9.命运的某些配套
我们常听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很多人会念,却很少人明白真正的用意。往往认为按照次序,命最重要,依次为运、风水、积德和读书。是不是因此而冒犯了读书人,被贬为迷信,反而不去弄明白。
命和运是分不开的,遗传和环境都十分重要,难怪很多人性格和习惯分不开。人性原本没有弱点,只有习惯才分出好坏。现代人却开口就说人性的弱点,把很多习惯看成性格。简直不知所云,不幸却传播得特别快速。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奠正的意思,是人定胜天和天定胜人,这两种可能性都对。如图12。
先说人定胜天。读书的意思,并不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求取学问,增加知识、或者获得学位。读书的真正用意,在于明理。既应该明白道理,还需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一个人只要做到这种地步,就不需要在乎什么积德,风水、命运。凡事
图1 2 两种可能都对
合理,一切自然顺适。
但是,由于理不易明,道理很难说得清楚、看得明白。何况理会变动,合理不合理?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必须在动态中寻求此时此地的合理点,所以十分困难。我们敢说,没有人有把握凡事都合乎道理。于是,用积德来补足的需求,便因此而生。我们深信,能积德的人,福气比较旺盛,所做的合理判断,必定更加正确。
所作所为,究竟是善是恶?属于积德,还是根本就是积恶?真正追究起来,也是非常不容易。于是,依赖风水来补足,也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好风水有助于行善积德,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实在十分重要。
风水好不好?谁也不知道。再推下去,运气相当要紧。运气同样不可靠,于是命显得很重要。命指先天的秉赋,运则是后天的造作,藉由风水的辅助,比较容易积德,使我们脑筋清楚,明辨合理与否?而诸事顺适。
这种以读书明理为主,其它为辅的观点,即为人定胜天的想法,比较倾向于创造命运的论说。
反过来说,把命看成最重要,其它不过是辅助的配套,那就是天定胜人的观点,倾向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心态。一个人只要真正好命,其它的就不用操心。只不过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好命?万一不是,那将怎么办?所以借助于良好的运气,希望自己的命,随时有好的机遇,呈现良好的一面。运气靠不住,所以由风水来补助。风水不可靠,因此寄望于积德。
积德很难真正掌握,不得不以读书明理,来作为判断的依据。
两种观念,其实各有立场,也都有相当的道理。最好的办法,是两方面兼顾,一方面人定胜天,一方面天定胜人,岂非两全?我们的建议,是大事情天定胜人,小事情则人定胜天。
生活细节,由自己安排处理。有关国家民族大事,牵涉到人群社会的事情,诉之于上天。务求大公无私,大致能够平心静气,按照道理而进行。
命运需要风水、积德和读书这些配套,我们从一个人所把握的重点,可以推知这个人的基本理念。
10.命不可违改运便好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便是我们的先天人生规划,简称为命。孔子把它列为三畏的第一要项,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
命是我们未生之前,对能量界的一种承诺。要到相对宇宙,来扮演—种实验的角色。相当于亲自向玉皇上帝领旨,由上帝恩赐。释迦牟尼佛、阿拉、耶稣这些得道高人在旁监誓,是何等的神圣,务须切实遵照奉行。
孔子指出: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小人是能量弱的意思,低到不知道高处的状况,所以不畏。这些人经常出入释迦牟尼、阿拉、耶稣、孔子、老子的殿堂,竟然以为熟不必拘礼,以致狎大人,不把得道高人当一回事。对圣人所说的话,只从字面上解释,而不能体会。
我们要做实验之前,一定有预期的目的。每一次实验,都有特定的使命,并不是随便闹着玩的。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每一个人,都应有不同的旨令,不应违反。
人生的实验,说穿了就是不同的命,如何能够以不一样的途径,来归零?也就是安全返回绝对宇宙的老家。回老家的,便是实验成功。在外面流连忘返,或者有家归不得,必须接受各种磨练的,暂时不得称为成功。
怎样完成使命?通常免不了适当的运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命不过是一点气,怎样把这一点气运好?同样是完成任务的重大功能。运不好可以改,那就去改。但是要越改越有助于使命的完成,不能够乱改。如果改得日子很好过,物质生活提高,使命却完成不了,那就完全没有意义。方向一旦错误,越改运越离道违命,很可怕!
了凡先生的一生,即在证明:命不是固定的,并非一定只有这么一条道路。命有目标,不能违反或背离。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有多重的选挥。了凡先生的特别任务,是给诚心诚意的人士,带来一些讯息:还需要提高警觉,寻找命中所有的道路,那一条最为吉利,以符合能量「做得更好」的改善规律。了凡先生的性格,是十分老实,对他人对自己,都很有诚意。他为了表示决心,把「学海」的别号改成「了凡」。
「了」表示明了,「凡」就是凡俗。他听了云谷禅师的指点,更加明了世俗的事情,而有所觉悟。知道自己太相信命运是固定的,不想去变动。凭这一点信心,把所有的烦恼都镇扰下来。所以三天三夜静坐,都不起妄念。这并非完全无心,不 算定功。他领悟到三分法的思维,进一步明白定含有不定的道理。命是固定的,仅指目标而言。其中有不定的部分,那就是可以选择的路径。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走哪一条路,可以由自己的运来决定。于是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一下子转 变过来。从前的看法是一切宿命,由命中注定。后来更深一层,了解到运作的途径是变动的,必须谨慎选择。想通之后,觉得原来也这样平凡。因此改号「了凡」,给自己一些鼓励。
人生的结局是一样的,过程却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命是DNA结构,各人的差异性十分有限,怎么改?又何必改?运是蛋白质的功能组合,变化比较大。人人可以各显示神通。只要目标不改变,放心去改运就是。
七、一切都是一念之差
1.灵魂退居关键性地位
古代民智未开,人类的心智和身体,都以灵魂为主。那时候神权高涨,中国的君王,自称为天子。西方倡导君权神授,表示神高高在上,人们必须顺应神的旨令。
翻开人类的知识发展史,如果按照时间的顺序,很容易发现:每隔一段时间,人类的知识便出现很大的进展。已知的部分逐渐扩大,而未知的部分逐渐缩小。如图13。甚至于有人认为:我们的知识,已经扩展到已知的部分,快要淹没未知的部分。因此大家对心智的发展,越来越加以重视。对保持相当神秘性的灵魂,不免有轻忽的倾向。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李政道博士当年在给他颁赠诺贝尔奖金的盛会上,说了一则西游记的故事:「有一只猢孙,非常聪明,野心也很大。想成为猴中之王,很快就如愿以偿。想学人的方式,很快就学得跟人一模一样。想学做神仙,也取得很好的成绩。翻一个筋斗,就能够翻过十万八千里。于是,他向天上的玉皇大帚提出要求,要当天神。玉皇大帝不理会,被他逼得很紧,不得已答应下来,封他为「齐天大圣」。不久,他又想当天堂的王,玉皇大帝不能答应,他就大闹天庭,把所有天兵天将都打败了。玉皇大帝走投无路,只好请如来佛祖帮忙。如来佛对这猴子说,谁想当天堂的王,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本领。如来佛把手掌伸开,说:如果跳进我的手掌心,又跳得出去,就够资格了。这猢孙心里想如此容易,有什么特殊的?纵身一跳,翻进了如来佛的掌心。然后又大翻一个筋斗,想要翻出来。那里知道他连续翻了好几个筋斗,翻得十分疲倦,仍然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李政道博士并且作出结论:「我们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作出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记得:就算我们翻跟斗翻到了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