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而巴尔蒂斯坦、木斯塘,则是这个不死的灵魂,在第一世和第二世所寄寓的身体。当一个身体毁坏之后,把它丢弃掉,再换一个新的。
灵魂不死,但是身体必定有寿命的限制,也就是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当巴尔蒂斯坦死亡的时后,木斯塘才有新的机会。
当木斯塘逐渐丧失光芒而死亡时,迪庆又成为香格里拉所选用的新的躯体。到底能够维持多久的生命,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就是迪庆要不要现代化?大批的旅客,能够保持原来的面貌吗?
「香格里拉」是不死的「灵魂」,到现在为止,已经投胎了三次。而且每一次都投胎为「人」,每一世都有不同的「身体」,而分别取出不一样的「名字」。
「身体」是有期限的,我们称之为「寿命」。使用的期限届满,便宣告死亡。只要灵魂不死,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投胎。每一次都选用不同的身体,而且用坏了就加以丢弃。
「香格里拉」的「心智」在那里?可以说就在《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其中所有关于人、事,地、物的描绘,都是「香格里拉」的「心智」。
「心智」成为「灵魂」和「身体」的媒介。
当「心智」出现时,我们才有所依据,用以判明「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换句话说,当我们评鉴「身体」的种种表现,是否符合「灵魂」的原来需求时,必须以心智做为依据,当做标准,才能获得答案。
世界上那—个地方(身体)最符合「香格里拉」(灵魂)的标准?最好的评鉴依据,当然是「失去的地平线」(心智)。这样,身、心、灵三者的关系,应该相当清楚。只要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那个样子。
但是,心智一旦有所改变,香格里拉就会变成不同的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心智和灵魂的关系,看起来比身体更为密切。心智和灵魂都看不见,而身体则是活生生的,谁都看得见。
5.人类可以无中生有
世界上原本没有香格里拉,是希尔顿这—位作家,从无中生有,把香格里拉创造出来。好比我们本来没有汽车,是喜欢无中生有的人,经过长期的摸索、试验,才设计、制造出来。
就像人造卫星一样,也是无中生有的成果。人类具有创造力,所以能够无中生有。
问题是香格里拉创造出来以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就是打从心里头,相信有这么一回事,还是根本不相信?相信的人愈多,香格里拉活在更多人的心里,当然活得更久。换句语说,有人相信香格里拉,它就会存在。若是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地方。《失去的地平线》这一本小说,就像很多、很多小说的命运那样,一阵子便从大家的记忆中消失掉。没有人印刷,没有人发行,也没有人阅读,香格里拉很快就不见了。无中生有,可以存在很久,也可能很快消失,回归无的原点。关键在于人的心智,是不是接受?能不能认定?
香格里拉相当幸运,获得大家普遍的推崇和喜爱。
相信的人愈来愈多,香格里拉就愈来愈神。以致很多人愿意为它塑身膜拜,而费尽心力。先是小说获得畅销,扬名四海。继而电影打动人心,传播全球。然后印度政府,趁着信徒众多的良好时机,把巴尔蒂斯坦塑造成香格里拉正神。果然香火鼎盛,各方信徒接踵而来。
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各有各的想法,很难一致,也不需要如此。现代的生物科学家已经证明:在生物世界中,必须多样并存,才能够生生不息。不但物种要多元化,个体也应该各有差异。见仁见智,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人欣赏巴尔蒂斯坦,认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标准,果然是正神,值得膜拜。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不如小说中描绘的那么诱人。于是尼泊尔政府,便挺身而出,指称木斯塘才是正神,希望大家不要上当。这一号召,也获得许多游客热烈的回应,香火相当兴盛。
香格里拉就是香格里拉,原来并没有引起争夺的念头。但是,当香格里拉的心智,和广大人们的心智相碰触,彼此交流的时候,居然出现不一样的反应,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正宗香格里拉,因而造成门派的争端。各是其是,而以其它门派所说的为非。恐怕是香格里拉始料未及的状况,好像谁也没有办法加以掌控。
时至今日,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香格里拉的事情。然而,香格里拉既然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尽管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无视于它的价值,甚至于想要加以否定,或者蓄意加以鄙视,大概也无济于事。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深信不疑,难以动摇了。
当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缘故。大家再也不相信香格里拉这个无中生有的故事,认为在现实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找到。因此对这种梦想,也逐渐不加以理会。愈来愈少人注意,也愈来愈没有去传播它。有朝一日,香格里拉就真的不见了。从无中来,又回归于无。
最好的办法,似乎是再创—个比香格里拉更吸引人的人间乐土。取而代之,永远比强制消除来得有效。因为人性似水,只能够顺应着去疏通,很难逆向去堵塞。
6.灵魂是一切的根源
对中国人来说,「香格里拉」是一个外国人在小说中描写的理想王国,地点在中国的横断山区。有人说这个概念,源自藏传佛教中,有关「香巴拉」的传说,因此主张正本清源,用「香巴拉」来取代。但是,果真如此,「香格里拉」的神韵,必然尽失,再也唤不起人们普遍的向往。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人间乐园的构想,包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内,并未引起像「香格里拉」这样深远而广大的效果。由此可见,灵界有很多灵魂,而人们所知道的,显然极少极少。这种情况,其实和地球上几十亿人口,可以说人人都有名字。但是著名的人士,也不过寥寥无几,是—样的道理。
尽管「香巴拉」与「香格里拉」,都是同一类型的灵魂,甚至于更为正宗。人们却只知道香格里拉,忘掉了或者根本不认识香巴拉。我们只能够讨论香格里拉,把它当做人间乐土的代号,今天称之为代言人。
长久以来,人们便有「净土」、「桃源」、「乐园」的想象。一度以桃花源为代表,后来则以香格里拉而名闻天下。这种品牌效应,在灵界和人世间,原来也异曲同工,知名度同样重要。我们理想中的乐园,为了让中国人接受,表现为桃花源。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了解,化名为香格里拉。而在西藏地区,则取名为香巴拉。同一灵魂,在不同地区,为求适应起见,化身为不一样的神明。我们实在不必要为这样不相同的名字,便把它看成不一样的灵魂,加以排斥而引起纷争。
当然,一向平静的人间乐园,由于香格里拉打响了知名度,成为世界名牌,因而产生十分强大的能量。吸引很多人的兴趣,使大家由景仰、膜拜,而引起很大的争夺。其它的品牌,逐渐为它所兼并。共同以香格里拉为号召,实际上却各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门派。
香巴拉和桃花源,看起来都是人间乐土。但是最初的出发点,并不相同。前者从游牧生活着眼,代表牧民的理想。后者以农业文明为主,代表农民的向往。香格里拉则是工业化社会,人们在物资生活并不匮乏的情况下,亟欲逃离现代都市的一种心声。
无论如何,香格里拉,香巴拉和桃花源,都是创造人间乐土的灵魂。没有这样的灵魂,人们就不会那么热衷于寻找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终于在大家努力之下,把它的「身体」,一一寻找出来,供大家欣赏。
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那里?答案应该是: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听起来着实令人难过,也觉得相当尴尬。现代交通发达,喜欢旅游的观光客和心存领先的冒险家,可以说是无远弗届,那里还有人类足迹尚未踏过的土地?我们的意思,只是指出:凡是人类到过的地方,已经遭受到相当的污染。就算真的是香格里拉,也将逐渐丧失原有的面貌。灵魂一经人们的解说,往往失真而具有世俗的商业味道。实在非常可惜,也十分无奈。
灵魂是—切的根源,却由于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一直备受很多人的质疑。看来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先做一番的了解,才有办法明白灵魂的真相。
7.三种不同的思堆方式
人类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下述三大类型,分别说明如下:
(1)一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只有—个圆圈,里面毫无所有,如圆1。我们说这种人根本没有脑筋,似乎并不为过。他们听到任何事情,不需要经过思虑和判断。不是立即相信;便是马上拒绝,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只要这个人的态度始终保持一致,无论相信或不相信,都属于一分法的思维方式。
(2)二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一个大圆圈,里面还有一条直线,如图2。我们说这种人有脑筋,可惜转不过来,也没有过份。他们听到任何事情,都会经过自己的判断。有些相信,而有些并不相信。这种不是相信,便是不相信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表现得是非分明,并显得很有主见,信心十足。
附:二分法的思考障碍
二分法,原本是一种近似值的表示方法。四舍五入,可以省略许多计算上的麻烦。二分法思维,则是一种常见的思考习惯,很容易情绪化的人,最常使用。十七世纪时,科学与基督教会誓不两立。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cartes,1596…1650),认为精神的本质是思维,与物体完全不同。等于向教会承诺科学与神学二元划分,不彼此干涉。这种心物二分法的主张,使科学界放弃了解释物质界的元素如何表现于心灵世界的权利。
以身体为我,其实合乎科学,也合乎常识。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