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为我,其实合乎科学,也合乎常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便是这个饮食男女的肉体。法院拘提人犯,即是把这个人的身体捕获,便告完成。
我的身体与我,简直是二合为一,无从分离。如果真的是这样,人实在太渺小,太没有意义,也太没有价值了。我希望不朽,身体做不到。我追求自由,身体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在衣食往行之外,还需要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宗教,身体都无法提供。我们在身体的需求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有时候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拒绝肉体的需求。可见我除了身体的我,尚有精神的我。
精神的我,显然不是自然的身体。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广大无限,时间和空间都不能加以限制。可见我的范围,必然超越我的血肉之躯,那是什么?是我的心灵或精神。
(3)三分法
这种人的脑袋,—个大圆圈,里面有—条弯曲的弧线,如图3。我们说这种人脑筋十分灵活,随时都在转动,而且转得过来。他们听到—件事情,既不相信,也不会不相信。他们好像相信,又似乎并不相信。看起来是非不明,实际上是慎断是非。不随便相信,也不随便不相信。换句话说,有些事情可以分是非,有些事情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而姑且信之,信到差不多就好。
很多人喜欢二分法,认为这样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是非分明,一点也不含糊,表示非常有自信心。
实际上,二分法并非理性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我们的判断力,非常薄弱;而我们的选择能力,通常都很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凭什么分辨是非呢?可见得我们的是非,并不是明智的判断,却经常是感情用事,所下定的结论。只有感情主义者,才会随着自己的感情,来判断是非,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也不在乎所论断的是非,有多少准确性?
当然,一分法也很危险,相当于下赌注,而且所下的赌注,也太大了。凭什么不经思虑,判断,便马上可以分出是非呢?
听到灵魂这—类的字眼,立即完全接受或者严厉的拒绝,便是—分法的思维方式,所采取的偏激态度。
若是经过自己的判断,就加以分辨。不论是接受或者拒绝,基本上都属于二分法的感情用事,相当武断。
到底有没有香格里拉?—分法的是或否,二分法的判断,都不甚合理。因为我们既没有能力肯定,事实上也没有能力加以否定。只要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依据什么来论断,便知道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见得可靠。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三分法的判断是非。反正再看看,说不定真的有,也可能根本不存在。逐渐弄明白之后,再来明辨是非,岂不是更加合乎理性主义的要求?
香格里拉是灵魂吗?失去的地平线真的是心智?巴尔蒂斯坦、木斯塘,迪庆算不算身体?它们之间如何互动?怎样才能密切配合?且以三分法的态度来面对。
8.灵魂创造了心智和身体
当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为世人划出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为了成就这—个香格里拉的梦想,希尔顿巧妙地给山谷中蕴藏着大量的金矿,使喇嘛们在经济环境恶劣的雪山峡谷里,获得安享宁静祥和,却不落后于现代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能够生活的条件。
香格里拉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风光明媚,有草地、森林、田园、雪山,保持田园式的宁静,并不忘追求适度的物资生活。灵魂固然灵活、灵巧而且灵光,却苦于没有工具,可以随时展现才能。
香格里拉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首先以一种特殊的灵感,打入希尔顿的脑海里。使希尔顿备受鼓舞,奋力完成《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相当于香格里拉这个美丽的灵魂,把自己所需要的心智,透过希尔顿的生花妙笔,向世人展现出来,吸引了大众的眼光。
人人都有心智,主要的作用在认知、判断和选择。把构想或问题提出来,经过仔细而深入的思虑,做出合理的判断,然后选择当时最为合适的态度或行为。心智的活动,表现在大家以「失去的地平线」做为依据,到处寻找合乎这个标准的地方。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智活动的结果,终于创造了有形有体的身躯。
身体是灵魂居于展现实力,完成任务的需要,才构造而成的工具。它的形体、功能和特性,都由灵魂来主导,目的在配合心智,共同把灵魂的理想使命,付诸实施。身、心、灵三者合一,原来是灵魂创造心智和身体的最初目的。香格里拉(灵魂)创造了「失去的地平线」(心智)和巴尔蒂斯坦(身体),完成了为印度政府创收近七亿美元旅游收入的任务。三方面密切配合,当然功德圆满,皆大欢喜而且获得大众普遍的激赏。
灵魂是不灭的,香格里拉永远存在。若干古代文明遭受长期不明原因的湮没,几乎已经不为人知,好像并不存在一样。结果有朝一日,又被开发出来,才知道它们依然存在。只是不为众人所知,已经相当漫长而已。
心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去改它,它也就永远如此。
《失去的地平线》只要不改动内容,—版又一版地发行下去,永远是同样的版本,丝毫都不会改变。如果大家发现这本小说的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的需求,必须做出某些改变,才更有吸引力。也许经过审慎的过程,改变了局部的内容,展现出香格里拉的新面貌,也未可知。心智不改变,香格里拉永远是这个样子。心智—改变,香格里拉就会相随心转,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们常把心智和灵魂合在一起,说成心灵。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灵魂是心智主要的依据,而心智则是灵魂的评鉴标准,用来考察所创造的身体,是否合适?
身体是灵魂所需要的使用工具,而凡属工具,都有其局限性,使用的年限与各种条件的限制,包括损坏与折旧在内。无法像灵魂和心智那样,可以长期使用。
巴尔蒂斯坦这个身体,很快就损坏了。木斯塘也有一定的寿命,不久使告衰亡。新生的迪庆,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如何爱护和保持,使其使用的期限能够更长!
9.心智和身体违背了灵魂
《失去的地平线》是香格里拉的「心智」,按理应该百分之百地呈现香格里拉的真实状况。然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碍。尽管希尔顿才华洋溢,也竭尽心力,能不能把香格里拉的真相,描绘得十分精准?恐怕希尔顿自己,也要谦虚地摇摇头,实在太难了。
灵魂创造心智的时候,如果不赋予创造性,就会描述失真而令灵魂失望。若是赋予创造性,则心智自我发挥,难免有过与不及的地方,也令灵魂相当困惑。
光有心智,作用并不大,效果也不很显著。《失去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就算十分畅销,毕竟只是一本小说,不能够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不过是一种梦想。
要求美梦成真,心想事成,必须具有真正可以行动的身体。所以灵魂明知身体难以掌握,控制,也要冒着风险,把身体创造出来。有合适的工具可以使用,才华于焉展现。
灵魂为了身体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另外还赋予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务求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心智相配合,以期相得益彰,如愿地完成这一辈子所要完成的使命。
然而,身艘既拥有七情六欲,又有无穷无尽的需求。灵魂和心智控制得住的时候,同然是最有效的工具。万一控制不住,由于物欲高涨,致使身体不顾灵魂和心智的指挥,而胡作乱为,灵魂和心智又将如何因应?
巴尔蒂斯坦为了吸更多的游客,势必做出很多修改。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气氛的改变,已经顾不得原有的构想和宗旨,弄得大家逐渐矢去信心,不再认为这就是原先心目中的香格里拉。身体把灵魂囚禁起来,使灵魂不见天日。也使得这个人,失去应有的品格和形象。
心智对于身体的偏差行为,相当不以为然。几度用心加以矫正,身体却愈来愈不接受心智的意见。依然故我,变成以身体为中心,置心智于一旁,而徒叹奈何?
行为由观念而产生,然而偏差的行为,有时行之日久,也会反过来影响观念。由于一念之差,导致心智和身体有志一同,共同违背灵魂的本意。
要不是身体有其局限性,寿命的大限来临,便会宣告死亡。巴尔蒂斯坦一直保有香格里拉的美名,很可能大家在失望之余,把香格里拉带给人们的美梦,也放弃了。不再追寻人间的乐土,却安于熙熙攘攘的现实社会。
巴尔蒂斯坦这个身体毁坏之后,香格里拉的灵魂,终于脱离身体的囚禁,带着修复的心智,重新投胎。又构造木斯塘这个身体。使原先的理想,得以恢复应有的面貌,散发可爱的光辉。这才吸引大家的注意,再次点燃希望的火花,把木斯塘当做新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身体,按照心智的记载,应该蕴含着丰富的金矿。依据人类的实际经验,不管什么民族,那一种文化背景,黄金都经常与人类的贪婪和罪恶相连接,而难以分离。恰恰与《失去的地平线》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大相径庭。不知道有多少人的淘金美梦,将在香格里拉的理想王国中破灭,最后耗尽青春,空手而返。
心智和身体若不尊重看不见的灵魂,其结局大多十分离奇而悲惨。应孩怎样良性互助?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0。最好以心智为中心
我们借用电脑的概念,来看看灵魂、心智和身体的关系。
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cpu)、内存(memory),输出输入装置等电路及机械零件的总合,称为硬件( hardware),好比人的身体。光凭这些东西,计算机并不能发生作用。必须要有使用上的程序,也就是计算机系统的标准作业程序,称为软件( software),有如人的心智,才能够产生作用。硬件与软件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