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事迹,甚至被传为佳话。如今风雨不调,老百姓缺衣少食,日子过的非常辛苦,满朝众臣为何闭口不言?臣发现,近年来无论发生什么事,群臣几乎异口同声地称颂安汉公,难道我大汉朝就没有一个像召公那样的臣子么?”
群臣们的马屁正拍的兴高采烈,不料却突然冒出一个孙宝,真是大为扫兴,王莽本人也觉得颇为尴尬。群臣们大惊失色。主持讨论的甄邯见势不妙,急忙与王莽商议。王莽也被孙宝的不识时务搞得有些心烦意乱:孙宝之言引经据典,说的有理有据。孙宝提出不同意见,实际上有些以召公自比的意味。如果王莽想当周公,岂能治“召公”的罪?羞愤之下,王莽急忙去以王政君的名义发出诏书,令甄邯当众宣布:“太皇太后有旨,此事就此罢休,不得再议!”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王莽对孙宝很不悦,准备找机会报复。
数日后,孙宝的小辫子被王莽抓住了。他派手下官员护送老母入京,路上其母突发疾病,被迫滞留当地养病。护送官员无奈,只好先将孙宝之妻以及儿子先送到了长安。王莽发觉,立即致使司直陈崇上奏弹劾孙宝对母亲不孝。此案交付三公立即审讯,孙宝认罪。最终,孙宝被撤职,并被赶出了长安。
孙宝的去职,引起了朝臣的惊恐。大司空王崇觉得,王莽的手段真是太厉害了,实在难以共事。再这么下去,怕是有一天灾难会落在自己头上。与其被人赶走,还不如自动辞职为妙。三月二十一日,王崇上书请辞,离开了三公岗位。
王莽为了收拢人心,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又开始了新的行动。元始二年(西元二年)春,他除了将落魄宗室刘如意、刘宫、刘伦等人晋封为王以来,还特意绍封周勃等开国功臣子弟。这些人都被封为列侯及关内侯,总计一百一十七人。
孙宝、王崇的出局,朝臣们再次领教到了安汉公的厉害。“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看来以后还是不要多嘴的好。所有的朝臣都是提心吊胆,再也无人敢说王莽的一句不是……
(三)救灾之计
王莽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忍辱负重,躲过了人间大劫,重新走上了朝廷最前台,成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执牛耳者。不幸的是,他虽然侥幸躲过了“人劫”,却难逃天劫。
王莽上台前后,逐步进入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二次气候骤变期(第一次是在西周初年)。原本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突然变得变幻无常起来。春天干旱少雨,夏天酷热难耐,秋天害虫丛生。冬天则更严酷,要么是片雪不落,要么冰结数尺,奇寒无比,这就是千年不遇的天劫!
元始二年(西元二年),正当王莽煞费苦心地满脑子思考如何巩固最高权力之时,一场西汉建立近二百年来罕见的大灾,就要降临了。
这一年,冬春夏三季连旱,土地龟裂。“有旱必有蝗”,无边无际的蝗虫犹如乌云一样四处飘荡,把中原地区的庄稼吞食的一干二净。青州诸郡受灾尤为严重,民众们缺衣少食,面临饿死的绝境,各级政府又没有足够的存粮赈济,老百姓们不得不抛弃家园四处逃荒,饿殍仆道,哀鸿遍野。
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对于这场大灾,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王莽也不例外,在突临的灾难面前,开始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本能地采取某些紧急措施。
自从汉成帝刘骜修建昌陵以来,国库空虚,国家疲敝。而官员、贵族们却奢侈无度,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王莽对此也是忧心忡忡。他没有做过地方官,也没有多少生产经验。早年他家虽穷,却从未下地干过活,全靠姑母王政君等亲戚周济。虽然没有经验,却不等于没有智慧。王莽也看到了国家目前存在的种种积弊。他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从上层开始做起:厉行节约、捐款赈济。他上奏王政君:“而今天下大蝗,百姓无衣无食,令人同情。臣侄建议,从太皇太后以下的所有人等,都应改穿没有花纹的丝帛衣服。同时,减省御用膳食,以为天下之表率!”王莽还奏道:“臣家虽不富裕,也愿捐钱百万钱、薄田三十顷给大司农府,以为朝廷赈济灾民之需。”
王莽这一带头,诸公卿大臣们纷纷效仿。三公、九卿以及满朝文武总共二百三十人参加了捐献。他们有的捐钱、有的捐田,还有的捐出了自己的空闲宅子。王莽心中欢喜:有了这么多的钱,这下就好办事了。他下令:将这些田宅按人口,平均分配给逃到京师的贫民、流民。但是,捐出来的这点钱财、物资还是不够用。他下令从国库中拿出一部分钱,在长安城中兴建五个里(民居点),新盖民宅二百所,用来安置流民。
在灾情稍微得到控制之后,王莽开始着手收拾人心。他上奏王政君:“有赖陛下盛德厚恩,最近以来,风雨依时,祥瑞并至。愿陛下恢复日常着装、正常膳食供应。作为臣子,我等都应尽力供养陛下,使陛下心怀和乐,安享晚年。”王政君问:“巨君,朕的衣食恢复了正常,你且如何?”王莽奏道:“臣侄身负国家重任,还应酌减。”王政君不悦:“你都知道这个道理,朕却如何不知?国家有难,大家还是都节约一点吧!”
从此,每逢水旱灾害,王莽就带头食素,不动荤腥。左右侍臣将此情况禀报王政君,王政君深为王莽一片赤心所感动。她派使者专程到安汉公府上传诏:“朕闻安汉公只吃素食,真是忧民至深,令人感动!今秋幸而庄稼丰收,请安汉公及时吃肉,为国家惜身!国家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忠臣!”
对于啸聚山林的流匪,王莽决定实行招安政策。九月三十日,王莽下令赦免天下囚犯,全部释放回家。又派执金吾候陈茂,劝降了江湖盗匪成重等二百余人。成重自首后,将其安顿在云阳,赐以公田、屋宅。成重的余党则全部被遣送回乡,为当地官府充当劳役抵罪。
总体来看,无论是救灾还是平叛,王莽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在如此罕见的大灾面前,他劝说王政君身行节俭,自己也以身作则,带领满朝大臣以及地方官员们捐款捐物,带领全国民众度过难关,真是值得称道。就此点而言,不知比汉哀帝刘欣强了多少!
救灾工作的成功,使王莽的声望日隆,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从这点来看,真是坏事里的好事。但是,还是有人对他表示怀疑:“安汉公大权独揽,又如此地收买人心,他想干什么?难道要篡位么?”
这年月,想做点实事,真是不容易啊……
(四)高士寒心
反对王莽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朝中的高官政敌;二是某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无论当权的是董贤还是王莽,对他们有何分别?如果要选择的话,他们大半还是要投王莽的票。起码,王莽至少知道关心民众的死活。
眼下,王莽的地位与权势,与当年大伯王鳯几乎一般无二。他的权谋手腕,早已是“青出于蓝”,渐入炉火纯青之境。
在朝中,对王莽心存疑虑的人很多。他们在想:王莽大权独揽,威震天下。一旦他暗藏不臣之心,这大汉天下还会姓刘么?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为此一直忧心忡忡。他们明白,现在是王莽说了算,如果与之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既然无能为力,还不如走了好。二人打定主意,各自草章上奏,坚决要求退休。
接到龚胜、邴汉的“致仕”请求报告,王莽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王莽真想申饬他们几句:“太后年高,主上幼小。尔等才五十多岁,为何置国家于不顾,硬要退休?”
王莽想了想,又停住了手。他的性情倔强,自尊心很强。龚、邴二人如此不给面子,真是令人恼火!早先,王莽也曾私下与这二位联络过交谊。可是,这两人却“不识抬举”,从不理他。这一回,几乎同时提出退休,显然是串通好的。王莽越想越气:“我王巨君哪点对不住你们?不想干?那就回去养你的老吧!滚!”
想归想,做归做。既然不打算挽留,好话总得说两句。王莽入宫谒见王政君,建议同意龚胜、邴汉退休。王政君道:“我老了,巨君就看着办吧!”王莽就以王政君的名义下了一道策书:“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多年勤劳王事,勋劳卓著。而今年事已高,朕实在不忍心以公务烦扰二位。朕决定,准许二位的退休请求。请二位回乡之后,好自为之,继续修养品德,严守正道,以终高年吧!”对他们都给予优厚的待遇,遣送回家。
“春江水暖鸭先知”,知识分子的心是最敏感的。龚胜、邴汉二人,都是名震天下的高士。二人的去职,在读书人中激起了波澜。
九江郡寿春县名士梅福,听说此事后,长叹一声,默默无言。他抛弃了一切财产,离家出走,悄然失踪。几年后,有人在会稽发现了他。可是,梅福早已改名换姓,当了一个吴地的守城门卒。梅福此去,实际上是道家惯用的遁世之术。他是不得不走,他与王家有宿怨。早年,他身为南昌尉,多次上书汉成帝刘骜,为惨死狱中的京兆尹王章鸣冤叫屈,矛头直指大将军王鳯。王音、王商、王根当国的那些年,他多次上书直劝谏,却是泥牛入海,杳无声息。梅福一介书生,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王鳯等人却为何不敢收拾他,居然让他“逍遥法外”?
原因很简单,梅福满腹经纶,名高天下。此人年纪轻轻,就“明”了两部经书:《尚书》、《穀梁春秋》。在那时,读书人一辈子只要能读通一部经书,已经算是“高人”了。多少人穷经皓首,一辈子连一部书都念不完。这位梅福先生,居然读通了两部,何其了得!更“牛”的是,梅福不仅谙熟儒家经典,而且精通黄老之道。他精于吐呐养生之法,长于神仙之术。这样一位兼通儒、道的高士,王氏怎敢轻易动他?
事实上,王莽固然有点贪权之念,但是如果说他现在就有了篡位之心,实在是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