惧之?事实上,刘衎莫名其妙暴毙,放着长君不立却偏偏要立一个婴儿,再加上王莽如此迫不及待地要做“假皇帝”,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解释:王莽想做真皇帝!
随着成为“假皇帝”,王莽的谦恭面纱被剥下,暴露出了篡臣逆贼的真面目。他的真面目,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
正月的这次祭祀大典,刘氏宗室、安众侯刘崇与他的族弟舂陵侯刘敞一起从舂陵出发,前去长安朝请并助祭明堂。刘崇一见王莽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犹如真皇帝一般的样子,他顿时明白了一切。
在返回舂陵的路上,刘崇对刘敞说:“安汉公王莽如今做了‘假皇帝’,专擅国权,朝廷群臣噤若寒蝉,莫不曲从,全都对他阿谀逢迎,看来大汉社稷就要倾覆了。如今,太皇太后年已古稀,皇上又冲龄。当年,我大汉高祖皇帝分封诸侯,难道不是为了防止逆贼篡权么!你说说,朝廷养着我们这些宗室子弟,究竟为了什么?”刘敞道:“大哥言之有理,我等世受国恩,理应为国分忧!”
四月,二人回到了舂陵,经过紧急商议,决定起兵讨贼。
刘崇先回到安众国,对国相张绍道:“照本爵看来,王莽居心不良,正在酝酿阴谋,图谋倾覆刘家社稷,篡取汉室天下!天下人虽然都反对他,却无人敢首先起事。放着如此巨贼不讨,真是我们刘氏皇族的耻辱啊!本爵是高皇帝的子孙,自然是责无旁贷!如果本爵振臂一呼,在舂陵高举义旗,率领同族的人起义,全国必定响应!”张绍也是个忠贞之士,慨然应允。几日后,刘崇带着族弟刘礼以及张绍等人带领一百多人去进攻宛城。
可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他们连城门都没攻进去,就被官军全部擒获。
案子很快报到了王莽那里,当时他刚刚当上了摄政“假皇帝”,为了收买人心,决定从宽处理。从犯张绍大逆不道,当然要杀头。因此,他决定对刘崇、刘礼这两个主犯予以严惩,其他的人则一律不问。
在王莽的“浩荡皇恩”宽大处理之下,刘礼、张绍全家的满门老小几十口是死得干干净净,一个没留。刘礼还算是幸运的,根据汉法,不满七岁的犯人一律不追究,故而留下了一个不满七岁儿子刘隆。
按照汉法,张绍的堂弟张竦、刘崇的远房伯叔刘嘉的全家也在株连之列。二人唯恐被杀,急忙跑到当地官府去自首。王莽为了显示宽大,最终赦免了他们,没有给他们加罪。
张竦为了帮助刘嘉度过难关,上书为王莽歌功颂德,痛斥刘崇:“臣等愿给宗室子弟们带个头,我们全家人,皆愿背着箩筐,扛着锸锹,前去拆毁刘崇的宫室,把它变成污水池!还有,刘崇家的祠堂,也应该毁掉,把祭祀之器分赐给各宗室王侯,以为殷鉴!”
看了这封奏章,王莽大悦。下令将刘崇宅子全部拆毁,改为污水池。为了嘉奖刘嘉、张竦的忠心,王莽下制加封刘嘉为率礼侯、张竦为淑德侯。刘嘉的七个儿子全部赐爵关内侯。消息传来,长安民众引为笑谈,编制歌谣讽刺道:“欲求封,过张伯松。力战斗,不如巧为奏!”
经过审思,王莽觉得这个拆毁房屋的法子不错,值得推广。从此,凡是谋反被杀的人,其家全部被毁,一律改建为污水池。王莽的这一政策,居然成为定制。
平定了南阳郡叛乱,王莽稍稍放下心。但是,他还是觉得不满足:这个“假皇帝”,太别扭了。见了姑母甚至自己的女儿,还是要行君臣大礼,他感到很不舒服。为了满足虚荣心,他又指使群臣们上奏: “刘崇等人子所以敢造反,就是因为‘假皇帝’的权力太小。臣等以外,应该给他足够高的地位、足够大的权力。只有这样,反贼自服,不敢再闹事了!”
对于侄子的请求,王政君没有怀疑。她于五月十七日下诏:“王莽在朝见朕之时,可自称‘假皇帝’,不必再行君臣大礼!”对于姑妈都不用行礼了,对于女儿的礼节自然也就取消了。到了当年的十二月,群臣们又上书,请求请把安汉公在皇宫中的处所改称“摄省”,大街上的官署改称“摄殿”,住宅称为“摄宫”。这些请求,王政君全部照准。
现在,王莽除了名号以外,他这个“假皇帝”实际上与“真皇帝”毫无分别。正当他暗自得意,私下窃喜之时,一场惊天风暴突然降临了……
(四)变起东平
居摄二年(西元七年)五月,青州东平国有人揭竿而起,发动了武装起义,领头人就是东郡太守翟义。他正是王莽的死对头——前任大汉丞相翟方进之子。
实际上,翟义之变也是由居摄元年(西元六年)的舂陵暴动诱发引发的。翟义是舂陵侯刘敞的亲戚。本来,舂陵侯刘敞虽与安众侯刘崇一起密谋。本来是说好了一起出兵,不料中途却发生了变故。也许是因为胆怯,刘敞临阵却做了“缩头乌龟”,他却没有参加进攻宛城的行动。
刘崇被逮之后,虽然侥幸不死,却也是心有余悸。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可靠的政治盟友,留条后路,就为他的儿子刘祉娶了高陵侯翟宣的女儿为妻。翟宣是前任大汉丞相翟方进之子,他本人虽然碌碌无为,他却有个血性的弟弟——翟义。
对于亲家刘敞的懦弱无能,翟义心里真是无限鄙视:“真是无用的东西!若是我动手,早就成事了!”
翟义找来了外甥、上蔡人陈丰,二人一起商议。陈丰是翟义姐姐的儿子,年仅十八岁,少年气盛,剽悍勇猛。
翟义道:“新都侯王莽名为忠良,实为国家大奸!现如今,此贼做了‘假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不可一世啊!你看,他放着那么多年长的皇子不立,却偏偏要选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做天子,真是居心叵测!他把孺子虚抬在上,假托周公辅佐成王之计,以试探天下之心!真是老奸巨猾!” 陈丰道:“以舅父之见,且当如何?”翟义道:“王莽想篡位,其心早已昭然若揭!而今,宗室衰弱,屏藩尽弃。故而天下束手,低头曲从,无人能够挺身而出,起兵勤王!先父多年为大汉丞相,我又身为大郡太守,父子两代世受大汉国恩,岂能袖手旁观,岂能见贼不讨?依我之见,应集结四方义士,组织大军西进,诛杀此贼,而另选年长贤德的宗室子弟为帝。即使事情不能成功,为国而死,却也彪炳青史,无愧于先帝。如今我准备行动,你肯追随我吗?”陈丰大喜,一口承诺。
于是,翟义找来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之弟武平侯刘璜,三人一起合谋。经过四个多月的谋划,一切工作全部准备就绪。
九月中,翟义假借检阅军队之机,斩杀了观县县令,控制了本地的战车、骑兵、弓箭手,再征召郡中勇士,部署将帅。严乡侯刘信,就是早年冤死的东平王刘云之庶兄。刘信之子刘匡,当时却是东平王。刘匡听说父亲起事,急忙亲率东平国的所有人马前来回合。
群贤毕至,他们擦拳磨掌,都要准备大干一场。在所有的人当中,翟义无疑是主心骨。在他的提议下,众人拥立刘信为天子,作为起义军的旗帜。翟义则自称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紧接着,翟义下令传檄周边各个郡国,揭露王莽鸩杀孝平皇帝、淆乱朝纲之罪恶,指责其是“大逆不道”之国贼。翟义还在檄文中还声称:“现在,天子已经即位东平国,天下人应风从云响,共同起兵,执行天讨!”
(五)出兵平叛
檄文一出,东平周边郡国皆大震,声势连及山阳郡一带。四方义士蜂拥而至,翟义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召集了部众十余万人,威震中原。
王莽得报大惊,他万万没有料到:居然有人胆敢造反,竟然想用武力推翻自己!
看着雪片一般飞来的紧急奏报,王莽有点慌了手脚。他深知,自己不懂军事。如果没有得力的将领出征平叛的话,一旦翟义站稳了脚跟,势必在中原形成燎原之势。到了那时,想要扑灭这股烈火可就难了!
青州的局势如此严重,王莽愁得茶饭不思。王政君也是一样,很是同情王莽。她对侍女们说:“假皇帝这些年也真是不容易,忧劳国家,勤于王事,谁人能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虽是一个妇人,却也知道他此刻必然内心自危!”
发愁是没用的,必须当机立断!经过几个日夜的苦思,王莽终于出手了!
为了确保关中三辅的安全,王莽急令太仆武让为积弩将军,率领禁军精锐,火速驻防函谷关,堵住关中的东大门。令将作大匠、蒙乡侯逯并为横将军,移镇武关,守住三辅的东南要塞。为了确保南阳郡封地的安全,急令羲和、红休侯刘歆为扬武将军,严守宛城。
为了保证扑灭翟义的“叛乱”,王莽还要进攻。
他作出了如下部署:分兵七路,出关平叛!七路的将领,全部是他的同党和亲属:
轻车将军、成武侯孙建为奋武将军;
光禄勋、成都侯王邑为虎牙将军;
明义侯王骏为强弩将军;
春王城门校尉王况为震威将军;
宗伯、忠孝侯刘宏为奋冲将军;
中少府、建威侯王昌为中坚将军;
中郎将、震羌侯窦况为奋威将军;
王莽下令,以上七人有自择关西(函谷关之西)校尉、军吏之权。出关后,有在关东地区自由募兵之权。他还传令关东各郡,立即征发本地民众入伍,组织地方部队,准备随时对翟义军发动攻击。
正当这些将领扬戈启程,消失在东都门外之时,又一个惊天消息传来,三辅西部的右扶风,也有人举兵造反了!这一消息,将王莽吓出了一身冷汗,此刻,他手上几乎已经没兵了……
(六)转危为安
居摄二年(西元七年)五月,翟义起兵的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关中三辅各县。茂陵县槐里乡人赵朋、霍鸿等二人为首,自称将军,率领衣食无着的人们拿起武器,吹响了反抗的号叫。紧接着,茂陵县以西一直到汧县,总共二十三个县,几乎同时爆发了全面暴动。
起义的队伍犹如狂风一般,猝然而起。他们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