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才能达到你的最后目的。
求人必修的六学分学着说话算话
说话算话的人,在赢得别人信任的同时,总是为自己创造奇迹。
春秋时代,晋文公在位时,曾率领晋军围攻原这个地方。在围攻之前,晋文公让军队准备三天的粮食,并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就要退兵。”
三天过去了,原的守军仍不投降,晋文公便命令大军撤退。
这时,从城中逃出来的人说:“城里的人再过一天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身旁的将领也劝说道:“我们再坚持一天吧!”
晋文公却说:“信义,是国家的财富,是保护百姓的法宝。得到了原而失去了信义,我们以后还能向百姓承诺什么呢?我可不愿做这种得不偿失的蠢事。”
晋军退兵后,原的守军和百姓纷纷议论:“文公这样重信义,我们为什么不投降呢?”于是大开城门,向晋军投降。
晋文公凭着信义,遵守诺言,结果不战而胜。
再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孔明如何在兵穷马弱的情况下大胜魏军。
孔明在祁山布阵与魏军作战,长期的拉锯战使士兵疲惫不堪。为了休养兵力,孔明安排每次把五分之一的兵送进国内。
战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将领为兵力不足而感到不安,便向孔明进言说:“魏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以现在的兵力来看恐怕难以获胜。恳请将这次返乡的士兵延缓一个月遣送,以确保兵力。”
孔明说:“我领军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与部下约定好的事情必定要遵守。”于是孔明依然如期遣返士兵。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自动返回战场,英勇作战,结果大败敌军。
在这次战争中,孔明重承诺,凭信义唤起了士兵的勇气和斗志,扭转局势取得了胜利。
晋文公和孔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凭着信用赢得了胜利;求人也是一样的,不能言而无信。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向银行贷款,却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如期还款,金融信用记录上就会留下不良的纪录,往后要与银行往来,申请融资借贷,不是被拒绝,就是要接受更严苛的条件;所以说,遵守诺言是求人成功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做到彼此信任,那么则不可能做到互助互利。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话不算话,到最后就像放羊的孩子,在最需要帮助时,没有人相信你,更别说向你伸出援手!
求人必修的六学分让别人在你身上找到信任
相信就是力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能发挥与信仰相同的爆发力。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时,当时就有人劝文侯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位居高官,怎么能让他担任大将?”
魏文侯经过考虑后,决定还是派乐羊去。
乐羊到中山国后,驻兵三月未攻,因为当时中山国君屡次让乐舒去找乐羊,要他延缓进城。消息传到魏国,大臣怨声鼎沸,而魏文侯却对乐羊深信不疑。
乐羊不攻城,其实有他自己的道理:“我要让中山国的百姓看到他们的国君是怎样地不讲信用。”后来,中山国国君为了协迫乐羊,把他儿子煮成肉羹,差人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里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碗吃尽了,立刻下令攻城。
中山国国君这样的举动让百姓大失所望。乐舒并未背叛他,而且还成功地让乐羊延缓攻城,让他有时间与大臣商议对策。但中山国国君却反而杀了乐舒,还残忍地将他煮成肉羹送入他父亲的口中。中山国的百姓知道自己的国君如此对待对国家百姓有功的乐舒,又怎么能够保全自己一家大小的安全呢?
中山国国君由于失去了百姓的信任,所以一战即败,魏军迅速占领了中山国。
乐羊凯旋时,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大摆宴席为他庆功。宴席上赐给他两箱礼物。乐羊回家打开箱子一看,箱子里全是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第二天,乐羊前去谢恩。
魏文侯说:“我知道,只有你才能担当这一重任。”
以上就是著名的“乐羊不攻城”的故事。信任的力量在这个故事中产生了两极化的结果:中山国因此亡国;魏文侯因此得一忠诚猛将。魏文侯如此信任乐羊,是因为他对乐羊有充分的了解。但是,求人与助人中如果信任那些自己不了解的势利小人,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就如同故事中可怜的乐舒。
但是如何能够知道哪些人足以信任,哪些人不能呢?不妨看看汉朝的汲黯是怎么分辨的。
汉武帝的大臣汲黯是个威武不屈的忠义之臣。在他位居高官时,许多人到他的家里来拜访,向他求助。他家里常常高朋满座,把门槛都踏坏了。
后来汲黯由于直言上谏激怒了汉武帝,被免去官职。过去的那些朋友一个也不来了,家门前真是门可罗雀。不仅如此,这些朋友还在背后恣意攻击他,把他过去作为知己说的知心话广为传播,四处败坏他的声名。
后来,汲黯官复原职,一些中断来往的昔日“朋友”又想来拜会他、向他求助。结果,当然遭到了他的愤然拒绝,因为他已尝到信任这种势利小人的苦头,不想重蹈覆辙!
能够在危难时不离不弃并伸出援手的人,才是足以信任的,魏文侯之于乐羊是这样;汲黯的昔日朋友之于他更是如此。
忠诚待人,才会对人有信用,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信任。就像求助中借来的财物能及时归还的人,必然能获得下次的援助一样,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如果借钱不还谁还会再借给你?
求人时,自己既要守信用,同时也要信任忠诚的人,信任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值得依赖的人,不轻信势利小人,才能得到适当的帮助、避免祸害、万事亨通。
求人必修的六学分为自己创造机会
机会不是求来的,是给懂得创造的人。
有一个美国人从十几岁开始就到一家银行贷款,最初是50美元,只要一到期就归还,非常守信用。过了一段时间,他将贷款金额增加到100美元,又是到期就归还。隔了几年,这个美国人大学毕业了,他需要一笔二百万美元的资金来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于是就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很快就核准了他的贷款,他也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能够让银行同意这么大的一笔贷款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从他在银行的第一笔贷款到他大学毕业,将近十年的时间,他累积了很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在办理借款时,他积极主动认识银行的工作人员,上至总经理下到营业员他都和他们成为朋友,累积他们对他的信赖感,于是轻松得到这一笔二百万的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
另外还有一个美国人名叫彼克,他出生于波兰,在贫民窟长大,生活极为穷困。他只读过六年书,很小就开始做杂工、当报童。这样一个穷孩子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机遇与幸运对他实在太少。然而,13岁那年,他偶然间读到“全美名人传记大成”,随后突发奇想要和那些名人直接交往。他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写信。每一封信中,他都提出一两个能激起收信人兴趣的具体问题。他的方法非常有效,很多名人都回信给他。
此外,只要他知道有名人来自己所在的城市参加活动,无论如何都要进入那个场合,与所仰慕的名人见上一面。见到名人时,他通常都只简短地说几句话,便礼貌地离开,不多打扰。就这样,他认识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名人,其中还包括后来当了美国总统的加菲尔将军。
后来,彼克创办了《家庭妇女》杂志。凭借多年与名人的交往,他邀请他们为杂志撰稿,被他邀请的名人也很乐意执笔,杂志因此非常畅销,发行量很大。彼克自己也因此脱离贫困的生活,在出版界声名大噪。
前面两个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善于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与人交往,并且保持良好的互动,累积彼此的信任,于是才能在适当的时机主动创造并掌握成功的机会,开创人人称羡的事业。
俗话说得好:“胆大飘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求人一定要自信主动,在适当时机提出自己的要求。没有胆量,自己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寻贵人呢?又怎么能够在适当时机开口求人,并获得别人的及时帮助呢?
许多人在开口请人帮助之前,就会预设立场,害怕大胆主动地求人会使人讨厌自己;还有人认为开口求人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更会招来更多的反感与轻视,结果越害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不敢开口,最后非但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承受莫名的心理压力。
其实不好意思开口求人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只要你增强自信心,克服羞怯和害怕,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累积别人对你的信任感,在需要的时候勇于开口求人帮助,自然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千万别像胸口挂着大饼,却不肯低头就食而把自己活活饿死的懒人一样,让大好机会从眼前溜走!
求人一定要会的说话技巧话要说清楚,听明白
真正懂得说话的人都知道沟通是要让对方完全明白自己真正的意思。
求人时,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
不需要刻意雕琢言语、故意咬文嚼字,要尽量抛弃那些造作的、文诌诌的辞汇;而要有真意、不粉饰、少做作,表现朴素、自然,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把话说得自然、通畅。
世界著名演讲艺术家弗尔特说:“你应该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少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