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人生最重要的第一笔买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人-人生最重要的第一笔买卖-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树下形成小径。这是比喻一个人若能诚信待人,无须开口,就会获得人们的帮助和支援。这句话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用来歌颂李广这位将军的。李广将军究竟是何许人物,能够使得司马迁如此看重呢?    
    李广是西汉名将,勇猛善射,伐匈奴有功,武帝时任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使匈奴数年不敢南侵,因而被誉为“飞将军”。但李广似乎也时乖命舛,由于受武帝及外戚军人卫青等的嫉视,虽然屡建奇功,却始终未封侯。李广的死也很悲惨。已近年迈,李广仍鞭策衰躯,自愿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在行军中却因受卫青排挤而迷了路,以致影响作战计划,最后引咎自刎而死。    
    李广虽是个以悲剧收场的将军,但就其对人心的收揽而言可说是非常成功的,部下对他无不心服。李广自刎而死的消息一传开,根据记载:“广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也就是说,非但其属下部将,连士卒都为李广的死而恸哭。不仅这样,连全国人民,不管是否直接认识他,也都为李广的死而流泪悲痛。    
    李广所以如此广受全国人民的仰慕,固然是因其具有与匈奴70余载皆胜的辉煌战果,但其所以受部下爱戴,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李广平时对待部下的态度。    
    李广一生淡泊名利,若有恩赏必将之悉数分配与部下,每天都与士兵吃相同的饭食,一生当中,虽有四十年以上期间两千石的俸禄,但李广家中从无恒产,也从未有人听他发过一句牢骚。    
    行军中,全军兵马饥渴交迫时,好不容易发现可供饮用的水,李广从未抢先饮用,必定等到全军兵马喝足才饮;食物也一样,在部下还没有全部分配妥当以前,自己也从未先吃过。    
    有位同僚将军曾这样评价李广的军队:“李广的军律未免太松懈了,若遭突袭则必然不堪一击。但是,士兵行动虽然松散,却都是随时乐意为李广效命的勇士!”由此可见部下们都衷心仰慕李广,对李广的命令也都乐意服从。    
    司马迁在记述李广事迹以后,还引用《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评说李广。而关于李广平时的为人则说成是:憨厚如乡巴佬,口讷如结巴样。    
    可见李广看起来就像憨厚的乡下人,而且又是个拙口笨舌的人,居然不用提出什么口头的要求,就能够使其部下心服口服,心甘情愿为他而死。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也发生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吴起担任魏国的将军,领兵攻打中山国。有个士兵长了疮,吴起就跪着替他吸吮脓血。这番情景恰好被这个士兵的母亲见到了,站在那里就哭了。人们问她:“吴将军待你儿子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哭?”    
    她回答说:“当年吴将军也曾为我儿子的父亲吸过伤口的脓血,后来他为此而拼命报效吴将军,结果战死了。如今我儿子看来又要送命了,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爱兵如子是中国人推崇的带兵之道,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宣扬这种“将军的仁慈”。但在母亲看来,这种仁慈则是赶着士兵去送死的一道催命符。那身受将军如此厚爱而又拿不出什么东西回报的小兵,自然只有以死相报了。    
    李广和吴起的故事就是所谓用行动表现的“无言说服术”,也是收揽人心的极致。收揽人心靠的不是花言巧语、钻石珠宝,而是以自然毫无做作的行动取得对方的信赖、抓住对方的心,获得对方的支援和帮助。也就是说,在求人之前,不妨先给予别人一点什么,让对方能记住你,想着有一天能有机会回报你对他的好。而当你有求于他时,便是他回报你的时候。    
    


你有多少本钱求人看见别人眼中的世界

    让别人了解你,首先要学会看见别人眼中的世界。    
    战国时代齐国有名的说客淳于髡有一年游历魏国,有人劝他去参见魏惠王。这时淳于髡的博学和善辩才能已经是众人皆知的,惠王也早有所闻,所以淳于髡便充满希望地来见魏惠王。    
    淳于髡到了惠王面前,一直默默无语,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惠王心想,也许淳于髡对左右的近臣有所顾虑,所以他决定明天再设宴请淳于髡,并让左右近臣退了,以便有—个单独谈话的机会。    
    不料第二次会面时,淳于髡仍然沉默不语。惠王心中非常失望,心想:“这个家伙哪算得上什么辩士,只不过是个傻瓜而已。”    
    于是,惠王就责难推荐的人:“你不是称赞那家伙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可是当我召见他时,他却一言不发。是蔑视我呢?还是有别的什么理由?若查不出原因,我就要重重地处罚你!”    
    淳于髡听到了,这才辩解说:“我第一次参见惠王时,他一心想着‘马’的事情;第二次参见时,他心里又一直被音乐萦绕着,所以我故意一句话也不说。”    
    当这位推荐人把淳于髡这番话转禀惠王时,惠王大为吃惊,说:“哦!淳于髡果然名不虚传。我第一次召见他时,刚好有人送上名马来;第二次,当我正想去听歌妓唱歌时,淳于髡刚好又到了,我表面上退下左右想和淳于髡单独见面,可是我的心却已在骏马和歌妓上了。”    
    由于魏王的心不在焉,使得淳于髡无法得到一种有助于交谈的有利气氛。所以两次接见,淳于髡只能以沉默相待。    
    不久,惠王第三次召见淳于髡,这次当然是倾心以听了。于是淳于髡便使出浑身解数,陪着惠王谈了三天三夜,讲的人滔滔不绝,听的人也津津有味。结果惠王对淳于髡非常倾倒,以宰相的高位重用他,但淳于髡婉言谢绝了,只是收下礼品又回到齐国去了。    
    《史记》中描写淳于髡是“承意观色为务”,指的是他很善于透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和态度来揣摩对方的心理状态,既然他有这种特长,便不难看出惠王心不在焉了。    
    谈话的对象往往是敏感的。他们希望被人了解,而不希望受到支配或催促,因此求人时你必须从容行事并设法了解对方。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他们的情绪可能早晚不同,所以你对对方的情绪应该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每一个人都可能拥有某些嗜好(例如洁癖),你应避免侵犯他们。只要你稍微细心观察对方的穿着打扮、他办公室的陈列摆设,你便可知一二。譬如当你在求人、找人时踏入对方的办公室,看遍每一角落也见不到烟灰缸,你应警觉到抽烟是不受欢迎的。    
    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有助于调整自己的策略。求人成事时,无论对方是个人或团体,都应弄清楚对方的来龙去脉。要达到最终目的,第一步应做的是认识对方的观点及所处的立场,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    
    我们经常以自己的立场去观察事物,忽略了实际情况。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经验,我们认定自己所走的生活轨迹是世上惟一的。因此如要了解对手的思想、立场、需要,从而判断出对方会采取的行动,就必须“进入”对方的世界中,设法理解他们的态度、感情与信念。这样不但能获知对方隐瞒的条件及问题,也能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你有多少本钱求人抓住对方的喜好

    拥有相同的频率,才能打开话匣子。    
    威廉小时候常到阿姨家去玩。有一次,阿姨家来了一位客人,当他同阿姨谈完正事后,转过身来和小威廉聊了起来。    
    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话题主要是小威廉当时正在玩着的小舰艇模型。这位大朋友似乎对舰艇具有丰富的知识。一直到客人告辞之后,小威廉还以兴奋的心情赞扬着这位大朋友:“这人真有趣,我从未见过这么喜爱小舰艇的人。”    
    阿姨的回答却是出乎意料的:“不,他是纽约的一位著名律师,他对舰艇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    
    “那他为什么谈得那么带劲?”小威廉简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因为他是个有礼貌的人。看到你那么热衷于小舰模型,才跟你谈的啊!”    
    直到威廉成为名大学教授以后,还对此事怀念不已:“那位律师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至今依然在我的记忆中。”    
    当你向对方提出请求时,为了使谈话愉快地进行下去,最好是博取对方的好感,这就得善于抓住人心,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去做文章,才能奏效。    
    由此,我们该明白卡耐基名言的含义:“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鱼也不会理睬它;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它才会上钩。”    
    有一位懂得儿童心理学的母亲应用了这种谈话技巧,对孩子进行教导,收到了成效。她挑战儿子不喜欢吃菠菜。她没有像一般母亲面临这种情况时那样唠唠叨叨地说教,她压根没提菠菜营养多么丰富、多吃菠菜有什么好处,也没有采取强迫的手段。因为她知道孩子并不关心营养丰富与否;强迫也不能长久。    
    她是这么对孩子说的:“某某某不是老欺负你吗?因为他比你长得强壮。你知道吗?多吃菠菜,你就会长得比他更强壮!”    
    于是,孩子立即对菠菜产生了兴趣。在他的心中,最强烈的希望莫过于此。    
    与对方在真实自然、坦诚相待的基础上沟通感情。在愉悦的谈话中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求人成事的上策。因为求人成事时的情感因素与交流效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人际交往重在情感的沟通。我们经常说有没有“交情”,或“交情”有多少、深不深,其实就是在说“交情”深求人就容易成功。    
    


你有多少本钱求人把敌人变成朋友

    化敌为友是求人的第一步,没有人会笨得去请求敌人帮忙。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参加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他讲述过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