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阴谋与仕途-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哉钍芮赝踔赜谩�

    秦王用李斯之计,〃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大概是在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左右;李斯被任命为左丞相,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帝国政府中仅次于皇帝的权势人物,显赫无比。李斯的儿子都娶秦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与秦的公子,并且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太守。到始皇第五次出巡死在沙丘,李斯已经混迹政治三十多年了。

    李斯的书法

    当李斯看到厕鼠和仓鼠心有所悟,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青年了,对权位的极度渴望开始逐渐磨灭道德在李斯心中的地位,为了权位,没有什么是李斯不敢做的。道德不再是内心的约束,而是权位的交易品。他以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点从李斯害死自己的同学韩非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和大家熟知的庞涓与孙膑的故事非常相似。当年庞涓孙膑同学于鬼谷子,庞涓出山后在魏国大显身手,一时间风光无限。恣意于荣华富贵中,庞涓内心总有一丝不安。这种不安起因于他的同学孙膑,庞涓自知所学不精,远不及孙膑,自己现在可以得享大名,但若孙膑他日出山,势必光芒万丈,盖过自己,到那时不但自己的名誉,而且自己辛辛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将付诸东流,犹如南柯一梦,化为泡影。长痛不如短痛,庞涓暗地里派人将孙膑接到了魏国,推荐给了魏惠王,接下来庞涓开始在魏惠王耳边搬弄是非,挑动魏惠王将孙膑膑足黥面。孙膑后来偷偷见到了齐国使者淳于髡,说动淳于髡带自己逃离魏国,这才侥幸逃脱了庞涓的毒手,否则继续留在魏国,早晚死于庞涓之手。

    韩非就没有孙膑那样好的运气了。当初秦王赵政读到韩非的《孤愤》、《五蠹》,喟然叹息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待到韩非来到秦国,却是求之如珠玉,弃之若敝履,将韩非冷藏起来。李斯早就窥伺在侧,待机下手,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李斯知道秦王赵政看重韩非的才华,能打动他的就只有忠诚问题,只有让秦王认为韩非始终心系故国,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才能将韩非置于死地,于是在秦王赵政耳边大吹阴风:〃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当初韩国奸细郑国受密令入秦,以修筑郑国渠消耗秦国国力,事泄后,秦王大逐他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如今李斯却用当年他极力反对的谬论来陷害自己的老同学韩非了。秦王赵政听完李斯的话后,便将韩非下到大牢。韩非沦入人间地狱,尚存有上书自辩的想法,结果李斯乘胜追击,落井下石,坚决不给韩非东山再起的机会,直接给韩非送来了毒药。韩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仰药自尽,一代大师就这样毁于李斯之手。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9节:狼狈为奸(3)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李斯后来遭赵高诬陷,惨死于五刑之下,便觉得他有多么可怜,因为他是受害者便臆想李斯的人品有多么高尚,把李斯看成一个殉道者。从品德上讲,李斯赵高两个人五十步笑百步,李斯并不比赵高好多少。从政治上讲,既然李斯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策划了沙丘政变,那么李斯便应该清楚与赵高、胡亥狼狈为奸可能带来的悲剧下场。李斯后来的惨剧便是他当年政治投机的代价。

    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来分析沙丘之变时的李斯吧。赵高前去诱惑李斯的时候,李斯讲了这样一段话:〃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强调了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说得倒是颇为动容。可是这是李斯的内心真实想法吗?他所谓的始皇恩义,我们无法肯定或者断然否定,只能说或许有吧,但即便有,在李斯的心里又占多大的分量呢,尤其是在沙丘之变这紧要关头?李斯这样一个可以对老同学下毒手的人,会对一个死人尽忠,会把尽忠职守与以后的荣华富贵相提并论吗?所以,赵高没用几句话就彻底击碎了李斯的面具。不要看李斯表现得痛不欲生,说不定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正琢磨着怎样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呢。

    李斯最担心的就是眼前的荣华富贵不保,赵高所说的一旦扶苏继位,就将任用蒙恬为丞相的话,句句击中李斯的软肋。赵高显然摸准了李斯的脉搏,所以他和李斯的对话虽然比自己和胡亥的对话要长得多,难度反倒要小。同样是诱惑与恐吓威胁并用,其中恐吓威胁的话要占大多数。李斯终于没有战胜自己的欲望贪念,〃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就此缴械投降,做了赵高和自己欲念的俘虏。

    李斯的屈服显然早在赵高的意料之中。赵高在向胡亥汇报自己同李斯的谈话结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既是对胡亥的奉承,也是对丞相李斯的蔑视。这是赵高第一次出手,轻易便取得成功,显然是对赵高的巨大鼓舞。赵高后来敢向元老重臣李斯下手,并最终置李斯于死地,乃至此后的肆意妄为显然是以这次成功为心理基础的。

    至此,整个政变的密谋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政变计划的实施了。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10节:倒行逆施(1)

    4。倒行逆施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场针对公子扶苏、蒙恬和蒙毅的阴谋随即展开。接到伪诏,扶苏痛痛快快地自杀了,留下了有力无处使的蒙恬和蒙毅。伴随胡亥登基的,是他的兄弟姐妹的惨死和重法苛役。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倒行逆施下,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大秦帝国很快就风雨飘摇,人心思乱,挽救大秦帝国的最后机会就此葬送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手上。

    结成联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遗诏。经过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通力协作,一份截然不同的遗诏很快出炉,内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赵高利用自己保管玉玺的职权,将伪诏变成了形式上合法的诏书,而后由胡亥的门客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

    三年前,始皇坑儒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大怒,命扶苏离开咸阳前往上郡蒙恬军中监军。

    蒙恬祖上原是齐国人,自蒙骜入秦为秦国效力,到蒙恬时已经是第三代,皆是功勋卓著,战功显赫。蒙恬受命北逐匈奴,夺得河套一带,而后领军修筑长城,驻守北边。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始皇重用,〃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现在我们将双方的实力进行一下对比。胡亥一方,优势在于他们封锁了始皇驾崩的消息,而且可以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玉玺和兵符假传圣旨,而这些伪造的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效力。李斯多年为相,在朝中的名望无人能及。弱点在于,他们是在说谎,谎言一旦被揭穿,他们立时土崩瓦解。扶苏一方的优势在于扶苏的身份,而且他品行端正,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蒙恬则手握重兵。弱点在于,他们不知道始皇去世的消息,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扶苏为人迂腐,〃厚黑学〃的造诣太浅。对比之下,双方各有所恃,势均力敌。而始皇驾崩的消息和扶苏的性格就是其中的关键,如果胡亥、赵高和李斯能充分利用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借用始皇的名义和权威,那么胡亥一方就赢了。如果扶苏不相信赵高发来的伪诏,要求死也要死个明白,或者率军回咸阳上诉,那么胡亥、赵高、李斯一方必败无疑。

    说到底这是一场冒险。对胡亥等人来讲,最坏的一种情况就是扶苏接到遗诏后拒不执行,那么胡亥一方就无计可施,只能等着斧头落在自己脖子上了。他们赌的就是扶苏的性格,赌扶苏是个乖乖听父亲话的好孩子,哪怕父亲让他去死,他也会照办不误。这样的孝心一般人是不会有的。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舜,几次三番谋害他,舜也并没有将自己的脑袋乖乖送到自己的父亲的斧头下。就连〃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话,所以胡亥等人的计策相当冒险。

    偏偏扶苏就是那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极度孝顺的好孩子。扶苏接到胡亥送来的诏书,立时大哭,回到内室就要用胡亥〃赐〃给他的宝剑自裁。蒙恬见事不妙,及时上前拉住了他,开导他说:〃始皇陛下如今在外巡游,太子未立,而命令臣下率众三十万戍守边疆,并派公子前来监军,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如今不过来了一个使者,公子你就听命自杀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阴谋诡计?唯今之计,不若上书始皇,如果始皇真的降旨命我等自杀,那时再死也不迟。〃

    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使者等的不耐烦了,生怕夜长梦多,开始催扶苏抓紧时间上路。扶苏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却听了,说了最后一句话:〃父皇赐我自尽,还上书请示什么呢?〃就此伏剑自杀。

    一份诏书,一把宝剑,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