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残明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浙残明梦-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就渺茫的希望落了空,史德威却怎么也哭不出来。他嘶着声连滚带爬出来,急急找了把铁锹,奋力在院子内掘了一个坑。然后又跑进来,不顾尸体上发出的腐臭味,将四人的尸体一一搬出来放进去。

当他忙完这些事时,夜更深了。

段老六死了,可嫂子和根儿呢?还有大娘呢?丁四呢?还有义父的遗书?

丁四是段老六的一个远房亲戚兼老乡,护送段母来这儿后就在这儿住下了,成了段家的伙计。

他轻手轻脚地进了厨房,然后叫道:“大娘,嫂子,我是德威!”

突然,他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持火的右手开始发抖:但见大娘正倚在一只破缸的缸壁里,一把刀正插在她的胸膛上,而这只缸已经被以刀劈成了两半。旁边地上扑着一个汉子,手里持着一把扁担,身上被砍了七八刀,脑袋也裂开了……天!这义仆丁四,八成是因为大娘躲在缸里被找出来,便从暗角里操起扁担要与清兵拼命,结果也被一并给杀了。

史德威痛哭着搁下火把,将两人的尸体也搬出了厨房,放进坑里。

两人找到了,那嫂子和根儿哪里去了?他总希望会出现奇迹,发现母子俩躲藏得好好的,也希望找不到他们,让他相信他俩是逃出去了,逃回山西老家了。但他知道,这希望是渺茫的。清兵屠城,连一只飞鸟也逃不出去,何况柔弱的妇女和小孩子?

突然,他眼睛一亮:段老六不是有一次喝醉了酒偷偷地跟他说过,他家厨房有夹壁,可以藏两个人,万一有事,老婆和孩子可以活命吗?

于是,他持着火把飞快地折回了厨房。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叨着:好根儿,快出来吧,你父亲走了,你要好好地活着!

当他移开厨房的夹壁时,却赫然发现:五岁的根儿正躺在嫂子的怀里,嫂子的手正捂在他的嘴上,两人拥成一团,早已僵死多时了!

——看来可能是根儿饿得慌或者听到杀人声惊出声来,嫂子拼命地用手捂住不让他出声,到后来娘儿们在这的夹壁中一起连闷带饿带惊吓而死吧。

他呆住了,火把掉在地上。

呵!原来,段氏一家早已全部遇害了!

如今,再也不能与段大哥一起开心地喝酒了。

经常爬到他怀里撒娇的根儿再也看不到了。

嫂子亲手烧的、让他馋涎欲滴的家乡菜再也吃不到了……

他强忍住泪,一动不动。

火把掉在地上,引燃了周围的纸堆。他陡然觉醒,急忙拾起火把,然后将着火的纸堆一阵乱踩。

他这才发现:这是一堆破纸堆。于是他蹲在地上,认真地扒寻着。

突然间,他的眼睛一亮,那不是义父的遗书又是什么?

那三封义父亲手递给他的遗书,正安然躺在地上,也就是嫂子和根儿的身边。

多好的老六、多好的嫂子呵,他们将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隐蔽也只有他才知道的地方。莫非,他们知道他会回来找寻?

史德威怀揣遗书,将嫂子和根儿的尸体搬出来和段老六等人埋好,恭恭敬敬地朝段氏一家人磕了几个响头。

然后站起身来,一边走一边嘶声痛哭着,逃也似地离开了扬州。

天亮了,他一路上看到老百姓们含着丧妻失子的伤痛,一拐一拐地前去城内领米,又看到城乡通衢到处贴出的“安民告示”,大意称城乡现已恢复秩序,士民毋须惊惧云云,下面署有日期。这才知道豫王早在数日前已下令封刀——但整座扬州城已成尸山血海了。又听说这几天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据焚尸簿,死亡人数日日攀升。除去跳井、投河、自焚、自缢以及被掳,估计殉难人数至少在八十万上!

 

史德威始终割舍不下扬州的一切。

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他再次来到扬州。想起史可法生前最爱梅花岭美景,他就“举袍笏招魂”,将史可法生前所穿的衣冠葬于梅花岭上,封坎建碑,世称“衣冠冢”。

清人吴嘉纪有《过史公墓》诗云:

才闻战马渡滹沱,南北纷纷尽倒戈。

诸将无心留社稷,一杯遗恨对山河。

秋风暮岭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谁吊问,蓬蒿满地牧童歌。

自此以后,史德威隐居溧阳终身,日以诗酒自娱,不闻世事。每年到一定时节,惟携家小前往探望太老夫人和史夫人,兼祭扫史可法墓而已。

 

 

 

 

————

①蓟国公:即指吴三桂,南明弘光帝曾封他为蓟国公,但不受。

②王阳明(1472-1528),浙江余姚人,明哲学家、军事家。曾多次领兵平叛。参见《明季春秋》第十章注③。

③梅勒章京:清八旗官名。初称梅勒额真。清太祖定八旗制度,每固山(旗)除固山额真外,设左右梅勒额真为副职。天聪八年(1634),改称梅勒章京。顺治十七年(1660),定汉名为副都统。

④红衣大炮:也作“红夷大炮”,是晚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大炮。因常在炮身盖上红布,故称“红衣””。具有威力强、射程远、精度高等特点,是当时最先进的攻城武器。

⑤固山额真:清八旗军政长官,执掌本旗之户口、生产、教养、军事训练等事务。顺治十七年(1660),定汉名为都统。固山,满语系“旗”之意;额真,满语指一旗长官。
 
 历史时空  
 
 中华人物  
 
 读史心得  
 
 乡土史话  
 
 
 事事关心  
 
 生活万象  
 
 国学研求  
 
 人文发展  
 
 
 传统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小说剧本  
 
 
 书生之见  
 
 评书论艺  
 
 书人书事  
 
 电子书库  
 
 
 
 
  
| 
 文章中心首页 
 | 
 历史天地 
 | 
 社会纵横 
 | 
 文学殿堂 
 | 
 书虫联盟 
 | 
 南窗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玉苍山下 》》 文章中心 》》 文学殿堂 》》 小说剧本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南渡风云(9·《江浙残明梦》第二部)    热      【字体:小 大】 
 
第八章 弘光失国 
 
作者:郭进艮    文章来源:玉苍山下    点击数:1113    更新时间:2009…9…8 


   

马士英成了喜欢下属“报喜不报忧”的宰相了。

他每日里只想听到黄得功大破左良玉“叛军”的捷报,而不想听到任何有关清兵南下的消息。一听到这些,他就会大发脾气。

四月二十七日,一天内一共来了三个探马。第一个报称清兵编木为筏乘风而下,第二个称江中一炮,镇江城去四垛。最后来了一个人,手持杨文骢令箭来报:“江中有四筏,疑是清兵。因架炮于城下,火从后发,震倒颓城大半垛。连发三炮,江筏俱已粉碎”。

马士英一听大喜,当即将前两个人捆起来各打一顿,而将第三个人重重奖赏一番。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敢来报警。

到了五月初一日,吏部尚书张捷特率百官进贺捷表。弘光帝便只顾继续演戏为乐,无暇视朝。

这时,黄得功于上个月败左梦庚军前锋于铜陵灰河,第二天击沉其舟三十艘,月底再败左军于荻港,马党诸人闻讯齐皆狂喜。阮大铖之辈更是夸大战绩,极尽夸饰赞耀之辞。一时可说是得乐忘忧,仿佛破了左梦庚便可以天下大平似的。

扬州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但举朝上下根本不予重视。有的人认为依长江天险可堪划江而守;有的人认为北兵一来,自有纳款可为上策……

因此群臣集于清议堂,大家都垂头不语,连平时以言论取胜的科道言官中也不见有人出来说两句。南明君臣就如一群被人按在地上的待宰的鸡,缩着脑袋等屠刀割来。

但民间却不如此,真正境况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有人分别在京城东、西长安门柱贴对联,一曰:“福人沉醉未醒,全凭马上胡诌;幕府凯歌已休,犹听阮中曲变”。一曰:“福建告终,只看卢前马后;崇基尽毁,何劳东捷西沾”①。

五月初五日,清豫王多铎的虎狼之师抵达长江北岸。列营江北,造船两百余,作势企图南下。南明镇海将军郑鸿逵、总兵郑彩守瓜洲,监军杨文骢驻金山,陈兵南岸,与清军隔江相持。

消息传来,南京城内一下子人心惶惶,谁也没想到清兵竟会来得这么快!

当保国公朱国弼等屏退左右此事密奏时,弘光帝慨然道:“太祖陵寝在此,走哪里去?惟有死守而已。”此言一出,人心稍安。

皇帝想“死守”,臣下可不这么想:忻城伯赵之龙早已抢先一步派人赴江北潜通信息,准备迎降了;而马士英、阮大铖等明知道皇上是不会死守的,但他们实在又想不出好的法子,更不甘就此降清寄人篱下,因此早作逃的打算了。

初六日,清军自瓜渚镇袭镇江,郑鸿逵率水军抵御。

过两天,郑鸿逵再据镇江与清兵水战获大捷。

捷音传来,大家紧绷的一颗心总算稍微放了松:看来,水战非清兵所长。有长江天险,马上工夫了得的清兵也只能是望江兴叹。于是,照常演戏玩乐。

谁知江上仅仅相持了三日。到了初八之夜,大雾横江。

清豫王多铎乘西北风大顺,令兵卒掠民间门扇或栅栏、竹椅、木桌等结成大筏,将扫帚系缚其上,浇上油点燃,昏夜乘风放入江中。然后大施号炮,顺流而下。一时江面上火光彻天,似乎有千军万马浮江杀来。

南岸明军见状,齐声惊呼“清兵袭江”,不及多想,七手八脚便将那大炮乱轰一通。

然而风顺水急,打了半天,“敌船”不但丝毫没有后退的意思,反而越打越近,不多时明军的弹药几乎罄尽。

这时天快亮了,大雾渐敛。明军正被“敌船”搞得筋疲力尽,忽见朦胧中有一片人马自北驰来。正要探询间,突然飞矢如蝗,杀声震天,齐皆大惊道:“清兵到了!”于是仓促间被连破了三个营。

来者正是清军中善水战的汉军梅勒章京李率泰与总兵张天禄、副将杨守壮等部。

他们先驻舟师于北岸,静观其变。等南岸炮声响得差不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