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二十人以应馆阁之职,赵曙命将这些人全部召来面试,韩琦、欧阳修认为一次面试的人太多了。

    赵曙却说:“朕既然叫你们举荐,就是要选贤任能,能有这么多的贤士供朕选用,如果能得贤士,岂不是多多益善吗?”

    后经商量,召试十人,面试之后,全部录用,授馆职。

    宋朝制度,进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辅相,士人尤以登台阁、升禁从为荣。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

    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

    可见当时人心趋重科第,更羡慕台阁,所有出兵打仗的将士即使是孙武、吴起复出,廉颇、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没用之人。宋室积弱,原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国号为辽。

    四月,司马光依据《史记》体例,参考其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是后来《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请求皇上赐《通志》为书名,赵曙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赐书名。

    他还允许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应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书院内,特许借用龙图阁、天章阁、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并在经费、服务上给予了极大的照顾。

    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迁编史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赵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十九年里,将全部心血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终编成,也有赵曙的一份功劳。

    郭逵进入枢密院后,终究还是没有站住脚,被同僚挤对出了京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图奋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赵曙身体又感不适,数十天不能上朝。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虽是靠在椅子上,仍显得疲惫不堪。

    韩琦见赵曙病情严重,对他提出了确立储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议。

    赵曙点头表示同意。

    韩琦见赵曙同意立储,接着奏道:“既然圣意已决,那就请陛下下一道手诏,指定日期举行立储大礼。”韩琦并不等赵曙回答,立即命召学士张方平奉旨进宫草拟诏书,并先给赵曙准备好文房四宝。

    赵曙提笔勉强草书了几个数,韩琦见纸上写的是“立大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说,立嫡以长,想必陛下意属颍王,还是请陛下亲笔写明吧!

    赵曙于是又写了“颍王顼”三个字。

    张方平立即循着赵曙的意思,恭拟了一道诏书,从首至尾,一挥而就,中间预留一段空格,请赵曙亲笔填上太子的名字。

    赵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这半天,口中含糊地说了几句话,韩琦等人也没有听清他说的是什么。等到张方平呈上拟好的诏书,请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坐得不耐烦了,接过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诏书上写下太子的名字,然后放下笔,轻轻地叹了口气,泪水如雨一样流了下来。

    内侍立即将赵曙扶上龙床,倒下便睡着了。

    韩琦等人退出,文彦博对韩琦说:“看到皇上的脸色吗?”说罢,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韩琦感慨地说:“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没有想到我们又在力请立太子了,世事难料,真是令人感叹啊!”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是一位圣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命先丧,英年早逝。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变法皇帝

    赵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亲赵曙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室成员,因为仁宗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便是英宗皇帝。从此以后,濮王子孙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宗皇帝有三个儿子,赵顼是长子,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后,皇帝就轮到他来做了。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70节:恩将仇报是小人

    一怪人王安石

    1。恩将仇报是小人

    赵顼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亲赵曙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室成员,因为仁宗皇帝没有儿子,他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便是英宗皇帝。从此以后,濮王子孙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英宗赵曙有三个儿子,赵顼是长子,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他都是最棒的,英宗赵曙去世之后,皇帝就轮到他来做了。

    英宗赵曙驾崩,皇太子赵顼即皇帝位。

    赵顼即皇帝位后,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高皇后为皇太后,封皇弟赵颢为昌王,赵頵为乐安郡王。

    命韩琦守司空兼侍中,曾公亮行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文彦博行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富弼改武宁节度使,张升改河阳三城节度使,欧阳修、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参知政事,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

    二月朔日,赵顼初御紫宸殿,朝见群臣,随即册立元妃向氏为皇后。

    向氏是故相向敏中的曾孙女,父名向经,曾为定国军留后。向氏于治平三年(1066年)出嫁,封安国夫人,此时立为皇后。

    一天,御史蒋之奇突然上书弹劾欧阳修,说欧阳修品行不正,行为不检点,乱搞男女关系,与自己的甥女淫乱。

    赵顼看了蒋之奇的奏本,有些不相信,转问身边的老太监孙思恭。孙思恭极力为欧阳修辩解,说他不相信有这样的事。赵顼便在蒋之奇的奏折上作了批语,命蒋之奇拿出证据,否则要治他的诬陷罪。

    蒋之奇是道听途说,根本就拿不出证据,见皇上要治他的罪,心里就慌了,无奈之下,只好交待是从中丞彭思永那里得到的消息。

    原来,欧阳修的妻弟薛良孺对欧阳修有意见,便捏造蜚言,说欧阳修品行不正,乱搞男女关系,是一个淫贼。

    欧阳修是朝中重臣,当时的文坛领军人物,如果这些蜚闻属实的话,对他的仕途、声誉将会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薛良孺的话恰好被中丞彭思永听到了,便转告蒋之奇,蒋之奇也不辨真伪,仅凭薛良孺的道听途说之辞便上章弹劾欧阳修。

    蒋之奇是御史,有言权,但御史也不能乱说,他为何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便上本弹劾欧阳修呢?按说,蒋之奇的御史之职是欧阳修推荐的,欧阳修有恩于他,他为何要向自己的恩人下毒手呢?

    事情的经过是:在濮议纷争的时候,欧阳修主张仁宗皇帝赵曙称他的生父濮王为皇考,吕诲等几名御史坚决反对,唯独蒋之奇赞同欧阳修的建议,欧阳修是宰臣,向皇上推荐了蒋之奇,蒋之奇便当上了御史。欧阳修的反对派们见蒋之奇做了御史,便对他冷嘲热讽,说他的御史之职是抱欧阳修的大腿得来的。蒋之奇受不了这些冷言冷语的讥讽,便想与欧阳修划清界限,借以塞住这些人的嘴。于是,当他从中丞彭思永那里得到欧阳修行为不检点的流言后,不问真假,急急忙忙便上本弹劾欧阳修,表示他与欧阳修划清界限。

    欧阳修如果真的品行不正,蒋之奇上表弹劾,那也无可厚非,蒋之奇也算是个人物,因为这是大义灭亲,如果怀有什么目的,那就是恩将仇报,是个小人。

    蒋之奇弹劾欧阳修,恰恰是有个人目的,他是一个小人。

    赵顼听了蒋之奇的交待,责问彭思永,要他拿出证据来。彭思永只是道听途说,根本就拿不出真凭实据来,于是,赵顼便治了他们两人的诬告罪,一齐贬出京城。

    蒋之奇遭贬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彭思永就有点冤了,虽然说传播流言蜚语不对,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欧阳修自从蒋之奇上本弹劾时起,便闭门不出,请求皇上明察,如果自己真的行为不检,甘愿受罚,如果所言失实,请治有关人员的诬陷之罪。

    事情弄清楚之后,欧阳修觉得在朝为官是非太多,便上表请求退位,赵顼见他去意已决,便罢他为观文殿学士,到亳州去做知州。

    赵顼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继位的时候,赵宋统治已逾百年。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对宋虎视眈眈。面对现实,赵顼对“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赵顼面对前代遗留给自己的诸多难题,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赵顼知道,朝廷数十年的积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就如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不下一剂猛药,这个病是难以治好的。人体病了,就得求医问药,国体病了,就得谋求变革。他做太子时,就喜欢读《韩非子》,即位后觉得“天下时弊至多,不可不革”,很想有所作为,有所改革。他认为“当今理财最为急务”,改革要以理财为先,从解决财政危机入手。

    赵顼觉得,变革事关全局,必须有一个能臣来主持。他遍寻朝中大臣,似乎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他便把视野转向中下层官吏,他要从中挑选出一位杰出的人才来辅佐自己,实现他对朝政进行变革的远大抱负。

    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排查,赵顼终于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第三篇 短命皇帝 第71节:怪人王安石

    2。怪人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员外郎王益的儿子。

    王安石是个怪人,他的思想和人品都异乎寻常。

    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下笔作文,洋洋洒洒几千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