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们多是察言观色小心揣摩之辈,而且这些年,皇帝对后族谢家恩宠备至,谢家权势熏天,依附者众多,但是反对者也同样不少。朝中很多人对后族如此坐大的不安担忧由来已久,此时见皇帝明显是在打压嫡长子抬举三皇子,自然也就纷纷跟上。
一时间,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朝中,谢家的压力都很快变大。
有一日,皇后在中轩堂处理宫务,突然有人来报说皇帝驾临坤宁宫。
自打嫡长子出生后,皇后处处小心,日日防范,从不敢给皇帝一丝一毫单独和她的儿子在一起的机会,就怕又会出现什么意外。此时听了这个消息后,也顾不得还有别的宫妃在场,当下就站了起来,宣布诸事明日再议,命人摆驾回宫。
其他的宫妃见皇后如此失态,虽不知何故,恭送她离开后,却彼此对视一番,心照不宣地笑着告别。
宫中不该让人知道的东西绝不会让人乱传,但是皇帝和皇后之间表面情深实则暗地里芥蒂日深的事实到了如今早就成了公开的秘密,所有的人都在冷眼旁观着哪日这压抑了数年的怒火就会爆发出来。到时候,有些人怕是会尸骨无存。
有人落,便会有人起,这就是后宫。在这里,无数的女子踩着别人的尸骨上位,这是宫中的生存法则。有些女子在入宫前就明白的道理,另外一部分挣扎着存活了下来也就明白了,至于不明白的,早就消失不见。
皇后心急如焚地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一眼就看到负责照顾琪儿的女官紫砚正候在琪儿的寝殿外面,而其他伺候的宫女嬷嬷等人也被皇帝统统赶到了外面。
此时,皇后早就顾不得皇后该有的行为体态,多年的名门闺阁教养,凤舆还没挺稳就直接下来,甩开外面要来扶她的手,一阵风似的卷进了寝殿。
“陛下。”
景帝听到外面急促慌乱的脚步声,不紧不慢地收回刚才放在嫡长子脖子上的手,回头对皇后微笑:
“朕今日有空,过来看看琪儿,皇后今日怎么这么早就处理完了宫务?”
皇后一时间也不搭话直接上前去,将儿子上上下下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儿子只是在睡觉并没有什么损伤后那颗始终悬在半空中的心才放了下来,终于有心思应付皇帝。
“臣妾听说陛下驾临,怕下面的人伺候不周,故急急赶回前来侍奉。”
“皇后有心了。”
“这是臣妾该做的。”
这种场面话这些年来他们说得顺畅无比,别说是其他人,就算是他们自己,有时也要忍不住佩服自己,这谎话是越说越顺溜了。
皇后回来了,景帝无事可做,略坐了坐,很快就离开了。
当天晚上,嫡长子开始上吐下泻起来。
景帝半夜收到这个消息,眉头牵动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命人赶紧去宣太医。
第七十五章
陛下,不管怎么说,琪儿始终都是你的子嗣。纵使皇后再不好,对于嫡长子,你也须怜惜几分。”这些年,太后年事已高,早就隐于后宫吃斋念佛,对朝政不再关心,实际上该知道的事情她还是知道的,只不过皇帝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还是能让她满意的,所以她听听就算数,不需要插手。今夜,发生如此大事,整个后宫都被惊动了,作为后宫真正的女主人,她再也不能对此事不管不问。
对于太后的指责,景帝既没有承认也没有辩解,只是说起了一桩很久以前的事情。
“很多年前,朕曾经为那件事怨恨过母后,到了现在终于能理解母后的一片苦心。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不吝于牺牲。”
皇帝话中含糊不清所指不明,太后却很清楚皇帝在说哪件事。那件事,是他们母子生分的开端;那件事,是扎在皇帝心头的一根刺,时不时就会抽痛。
但是,太后始终没有为那件事辩解过事到如今也无须辩解,就如同今夜皇帝根本不需要辩解一样。无论是不是他们下令的有什么区别,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他们的逼迫放纵下发生的。
杀戮总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将对方逼到不义的地步让己方占据正义的立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举起屠刀。很多年前,太后就是这么做的,如今,皇帝不过是在做相同的事情而已。
太后望着皇帝嘴角淡淡的笑容不再说话。
皇帝苦心布置多年,她此时再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嫡长子可能被牺牲在这事里面的结果。
到如今,皇帝的意愿已经无人能阻。
或许嫡长子景琪真的是福大命大,或许事情并不是像所有人所想的那样。无论是哪个原因,到了天明时,他还是脱离了危险,如同多年前他在皇后肚中那样,坚强地活了下来。
皇后刚把心放回肚中,就得到了太后为这事训过皇帝,但是皇帝并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消息,显然,这件事与皇帝脱不了干系。
只要皇帝对这个孩子的憎恶之心不改,这样的事情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在这深宫之中,防不胜防,说不准他们母子两人什么时候就遭了毒手。
“娘娘,你的手……奴婢去叫太医来。”伺候的宫女在一切终于安定下来,服侍皇后安寝的时候,发现皇后的掌心都是斑斑血痕,忍不住叫出声来。
“不碍事。”皇后已经下定了决心,这点小事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天启十一年九月初五,有内侍在皇帝的茶水中试出剧毒,内务府层层追查下去,线索只指后族谢家。谢家眼看事情败露,铤而走险,意图逼宫,被早有准备的禁军一举击溃,几名首犯当场诛杀,亲朋眷属尽数入狱。
在景史上,天启十一年末发生的这桩谢家谋逆案,一直是被当作“逆王案”的延续,其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
谢家事发后,在早就被多次大换血的三法司审理下,又一次与天启元年的那桩“逆王案”联系在了一起。三法司经过几个月的审理,找出种种人证物证,最后竟然证明谢家是幽王一党,多年前侥幸残留了下来,此次寻到机会再行谋逆之事,当诛九族。对于这个结论,整个朝堂都保持了沉默。
溜须拍马之臣是因为绝对不和皇帝唱反调的立场而保持沉默,至于耿直忠良之臣也保持沉默却是为了嫡长子在着想。
谢家毒杀逼宫谋逆犯上证据确凿罪无可赦,无论谋逆的原因是什么都罪当诛九族。但是谢家作为嫡长子的外家,因何而谋逆对嫡长子来说却至关重要。若谢家是为了让嫡长子继位而谋逆,他日嫡长子长大成人之后该如何自处?此时皇帝授意三法司将此案往“逆王案”上面靠,显然是源于父子亲情在为嫡长子的日后打算。那些耿直忠良之臣也很明白这个道理,只会觉得皇帝此举宽厚仁慈,自然不会故意来破坏皇帝试图让嫡长子从此事里面脱离干系的计划。
只有皇帝的那几个心腹之臣,才隐约明白,皇帝硬要将此案再一次与“逆王案”联系在一起,嫡长子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要在族谢家之前先狠狠甩他们一个耳光,只为了某个远在天边的人。
谢家谋逆案牵连众多,谢萌身为谢家旁支更逃不脱这个命运。他入狱后,在狱中给皇帝上了一份长长的陈表,罗里罗嗦的好几页,阐述了他对皇帝的忠心耿耿以及对此事的毫不知情,最后说有要事禀告,以求将功抵过。
景帝看了这份陈表后,笑了起来。谢萌在他身边几年,做事认真用心,当得起能吏二字,而且这些年由暗卫盯着,确无不轨之事。此次牵连入狱,他不会杀他,但是惩罚肯定会有的,或许也要将他流放几年他才甘心。不过他很想知道什么要事能让谢萌觉得可以将功抵过,便让人将他从狱中提出来仔细问问。
“这件事,连太后也不知道,只有罪臣和她清楚。”谢萌将他知道的那件事原原本本说了出来,然后等待着皇帝发落。
“原来是这样。”景帝盯着下面的人,脑子里面盘算着在这事中他是否能得到好处,再决定要不要将下面的人直接灭口以防此事泄密。最后他还是觉得利大于弊,终于开口,“的确可以将功抵过。”
听皇帝这样说,谢萌终于松了口气,稳下心神后才感觉得到后背上的凉意。
谢萌与景帝谈话时只有他们二人,当时说了什么则无人知道。
皇后谢氏自从案发后就被软禁了起来,整座坤宁宫,被禁军侍卫团团围住,只许进不许出。皇帝在吃穿用度上并没有亏待她,她依然可以维持后宫之主一国之母的仪表,只是能出去的人都已经出去了,还留在这宫里伺候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此案审理结束,尘埃落定的时候,就是皇后的日子包括他们的日子结束的时候。
嫡长子景琪在软禁之初就被迁居他处,负责照顾他的女官紫砚得到皇帝特许,每隔几日可以入坤宁宫向皇后禀告嫡长子的情况。
“紫砚,我一向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下手害琪儿?你为什么要背叛我?”
这一日,皇后听完她的汇报后,再一次愤怒的质问。这是她唯一想不通的事情。她一直以为琪儿遇险是皇帝下的手,却没有料到是自己身边信任的人做的。
“娘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紫砚女官对皇后的怨恨已经习以为常。自从第一次来见皇后,皇后冲下来试图打她以后,她每次来都是隔着众人站得远远的,此时该说的话都说完了,她微微弯了弯腰,轻轻抚着隆起的肚子,安然告退。
她知道皇帝允许她见皇后的用意,她的存在她肚中孩子的存在是皇后身为妻子身为主子完全失败的最好证据,每见皇后一次就是在狠狠打皇后的脸,所以她非常乐意经常进来多打几次皇后的脸。而且她每次来除了嫡长子的情况外还会告诉皇后有关谢家的消息,然后以看到皇后扭曲铁青的脸色为乐。
皇后想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她永远不会告诉她,永远不会告诉她因为她制造的意外有多少无辜的宫女冤死,而她的妹妹就是其中之一。让皇后带着这样的不解怨恨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