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面对高考的结果,这位母亲仍然固执己见:孩子非要上重点大学不可。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明年一定会考上北大。即使考不上北大,能考上中国政法大学也行。为什么人家能上重点,我们就不能?还是你的决心不够!再复读一年,必须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可是据孩子的班主任对他的了解,认为在这次高考中,他的潜力基本都发挥出来了。再复读一年能否考上重点大学,实在无法预料,而且再次落榜的可能性很大。
  这位母亲就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情况量力而行,仅凭主观臆断和盲目冲动。母子之间为此争执得很厉害,孩子甚至气得不告而别,好几天没有回家。
  下一步怎么走,最终应该让孩子自己来选择,家长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每种选择都可能有利有弊,究竟利大还是弊大需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讨、权衡。孩子未来的道路,家长不能将其绝对化,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好与不好。

  怎样帮助落榜生调整心态

  1.面对现实,接受失败
  高考是一场择优录取的选拔赛,是否称得上“优”,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政审是否通过、体检是否合格、考试成绩是否优异。落榜,就是在高考竞争中失败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
  落榜生要敢于直面这场竞争中的失败,接受这场竞争中的失败。
  如果考生确实认为自己某门课的分数明显低于预估分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提出复查、复核。每年在高考复查中,都的确存在分数算错的现象,但是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很小很小。
  当然,还有些考生怀疑高校录取时有人“做小动作”,疑似分数比我低的人却被录取了,是不是招生过程中存在“猫腻”?这个问题也可以向报考的高校招生办提出,由高校招生办负责解释。如果高校招生办证实没有所谓的走后门、拉关系,考生只能承认没被录取的现实。
  面对孩子种种不相信现实、不接受现实的疑虑,家长要帮助他寻找证实的途径,不能让孩子产生“无处申冤”的想法。只有让孩子确认,自己设想的种种不公正因素并不存在,才有助于使他面对现实,承认失败。
  2.重视主观,多找内因
  当孩子承认高考失败的事实之后,家长要帮助他总结高考的经验教训,无论将来选择复读还是其他道路,这个总结都是非常重要的。
  高考失利总的说来,无非是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通常内因是主要的。因此在总结经验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去看,而且要侧重内因的分析。
  有的家长往往强调外因:“设备不行”、“老师不行”、“没法和人家四中比”、“没法和人家北大附中比”、“没法和人家师大附中比”……
  这样的说法往往误导孩子,在查找原因时避重就轻,强调客观、忽视主观,对孩子总结教训没有好处。是的,学校的师资质量、教学环境等因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确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绝对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考生自身的条件。
  比如海淀区一所条件较差的中学,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都在一个层面上。有考400多分上普通大学的,也有考500多分上重点大学的,还有考600多分上清华、北大的。
  同在一所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应该说外部条件是相同的,为什么学习水平、考试成绩却相差甚远呢?主要还是取决于内因。
  就说那位考600多分的同学吧,学习勤奋,讲究方法,尽量回避一个较差的学习环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而那些考分低的同学,在学习上相对用功要少得多,可能是在和同学一起玩儿,也可能把过多时间花在了其他业余爱好上。在学习上,一定要既强调时间也强调效率,不讲究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恐怕很多人不相信,北京大学每年招收的新生中,大约有10%的复读生。每年的省级高考状元中也大约有10%是复读生。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就是因为能及时、客观地找出前一年失利的原因,特别是从主观上找出一系列的问题。
  3.根据情况重新定位
  当家长帮助孩子分析出高考失利的内因及外因之后,就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兴趣爱好,通过协商来选择下一步的目标和出路了。在选择的过程中,家长既不能对孩子的意愿武断否定,也不能让孩子在考虑不周或盲从的心态下作出不明智的判断。这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
  比如一个考生在一次高考中,成绩没有达到大本分数线,但又不想上大专,打算复读。这时家长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心态是否良好?学习上是否还有潜力可挖?与目标的差距是否太远?
  经过这些权衡,家长认为孩子明年考上大本有比较大的把握,便支持了他的选择。这样说来,这个“重新定位”就是正确的,也容易获得成功。
  4.立即行动,付诸实现
  目标确立之后,家长就要督促孩子展开行动了。事先要充分预计到过程中将遇到哪些阻碍,哪些偶发因素,怎样克服。宁可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繁琐一些,也不要有“轻敌”的怠惰思想,否则又可能重蹈覆辙。
  在重新选择的道路上,孩子的情绪仍然会产生一些波动,毕竟从失败的阴影中完全走出来,需要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即行动”。行动起来,陈旧的想法就会改变,不良的状态也会消除,注意力集中在新的目标上,向前推进一步,就增加一分成就感。


  高考落榜,脚下有路

  复读

  现在,第一次高考落榜的孩子大多只有18岁,又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他能考上大学,有更好的前途,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做更大的贡献。这一点无可厚非。
  参照目前的中国现状,确实是一条高考落榜生可以选择的路,全国各地近年来也兴办了越来越多的学校。
  孩子愿意,家长也支持,那么就可以。不过哪些人适合、哪些人不适合、怎么选择学校,这些都是在决定了之后要认真考察的问题,我将在后面另辟章节详细谈到。
  慎选学校很重要。学校必须选择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硬件设施都可靠的,不要轻信媒体宣传和报章广告。最好抽出时间到候选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除了上述这些条件以外,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餐饮条件、学生来源等因素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假如不慎把孩子送入质量很差的学校,不仅又耽误孩子一年大好青春,第二次落榜的打击将比第一次更加严重。
  送孩子走上一条可靠的之路,请可靠的老师来引导他、鼓励他,让他与一群经历了同样挫败的同龄人一起努力奋斗。我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心态调整好,明年一定比今年考得好。

  民办高校

  目前,国家在大力办好公立高校的同时,也加大力度扶持民办大学,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目前,全国民办大学约有1000多所。
  孩子希望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在民办大学就读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不过当前的民办大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有些学校在对外宣传上难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
  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商量好,准备上民办大学,就要对民办大学进行实地考察,作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选择民办大学要考虑几个条件:
  第一,规模和办学实力如何。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学生数量、相当师资力量的大学。
  第二,社会影响如何。有些民办大学成立时间较长,已成规模,并且教学质量很有口碑,这样的学校要优先考虑。更多详细的情况,可以向一些该校在读的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侧面了解。
  第三,硬件设施如何。一所民办大学应该具备办公楼、教学楼、语音教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宿舍、食堂、操场等设施,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第四,师资力量如何。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如果一所民办大学拥有一支师资水平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就值得学生和家长信任。如果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临时聘任的,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管理水平如何。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能否在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中继续学业,对孩子的情感与道德也会产生较大的
  影响,需要家长留心加以考察。

  网络大学

  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形式之一,经学习,考试成绩合格者也可以获取学历资格。
  教育部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立网络教育学校开展现代化过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里指出:“网络教育学院可根据本校已经具备的学历学位授予权资格,与学校职能部门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研究生有关专业学位的教学,本科(包括主修专业,副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历学位网络教学工作,有关学位授予和毕业资格审查应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
  毕业的学生当然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文凭,因此家长可根据情况和孩子商量,高考落榜后选择进行深造。详细的信息可以向各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了解。
  不过,只有虚拟课堂,学生实际只需坐在家里,点击鼠标和浏览网页。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务必从旁监督,以免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却没换来真才实学。

  自学考试

  国家建立了高等教育制度,为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也比较适合家庭经济不富裕、没有条件接受脱产高等教育的人群。
  高等教育可以自由报名,不受年龄、性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