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任命为西军大将军,结果战败,连国家都灭亡了。由此可见领导者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有始有终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不但如此,领导者还要摒除私心。

  在历史的记载之中,明治维新时期,有许多志士都能摒除私心,奋不顾身地为国尽忠,如西乡隆盛就是这群志士中最没有私心的人。当时西乡隆盛先生的声望早已为万人所景仰,他伟大的人格发散出一股强烈吸引力,使人人都想亲近他。所以,以他的身份和道德人格来担任会战的总指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为了求取大众的齐心协力,他甘心以参议之尊被大村所差遣,如此更使大家敬佩他,而愿向他看齐。如此一来,大家同心协力,终于赢得胜利。历史家们早就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其实就是以西乡隆盛为中心所策动出的一系列成功措施而带来的成就。主要关键所在就是因为西乡隆盛能秉持高尚的人格,摒除私念,才能完成伟大的功勋,被后世所景仰。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爱惜、保护自己的名利。也正因如此,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感情用事,以至于判断错误,造成失败。所以,人绝对不能有私心,要能放弃自己的喜怒爱憎,客观去判断事情,才可坦然处事,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把美德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是无法和西乡隆盛高洁的人格相比。但是,一旦身为领导者,在立场上就应先考虑到别人,再想到自己的利益;如能做到无私无我的境界,才会是个令人信服的领导者。想了解人性的微妙,当然只有设法和各类人多多接触,累积各种经验,最后见识自然成熟精辟。站在领导地位的人,原则上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以此作为基础,以坦率的心情去领导部属,洞察人心的微妙。须知道,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领导者,都因为他们能洞察人性的本能,并利用其优缺点,导向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如此,不但事情能办得顺利,还能深得民心。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二 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



二 依赖绝不敷衍的领导人才

  一位领导者要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若只想取悦大众反而会遭到失败。

  明治维新时,有一次支持天皇的官兵和支持幕府的彰义队发生战斗。担任官兵总指挥的是长州的大村益次郎。在这场战斗中,由于官兵的力量居于劣势,所以军方的首脑都希望和彰义队议和。惟有大村认为一定能打胜仗,所以持相反意见。

  战争开始时,彰义队的攻势非常猛烈,官兵陷入苦战,尤以黑门口的一场战役最为惨烈,这时一名守黑门口的队长来请求援助,但被大村拒绝。这位队长很愤怒地说:“你不发兵,难道是叫我们去送死吗?”大村回答说“对,我正是这个意思。”很快,这句话传遍了整个守黑门口的军营,大家都非常气愤:“大村要我们去送死,我们偏不死。”结果人人视死如归,大家都以必死的决心奋战到底,最后终于击退了敌人,保住了黑门口。

  此外,大村在第二次征讨长州时,对河边踌躇不进的官兵咆哮说:“你们还不走,最好统统溺死算了。”这样一面大声地斥责,一面激励部下,终于使全军奋起,而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大村的话虽然很苛刻,但是在决定胜败的生死关头时,指挥官一味地附和士兵,结果绝不能鼓舞士气,最后也不会获得胜利的。

  所以大村益次郎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从整个战局来看,胜利全靠他巧妙的战术运用,鼓舞士气。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作风严厉,使部下振奋,才得到胜利的战果。

  这个例子,固然是特殊的情况,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松下先生认为,领导者该说的话,就得要严厉地说出来。若想取悦大众,畏缩不前,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好感;但如果因此而人心松弛,而后会误了大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就曾说过这么一段扣人心弦的话:“各位亲爱的美国国民,我们不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要问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虽然这些人会觉得,这句话的立场太过僵硬,但是,能说出别人所不敢说的话,领导人的价值才能显示出来。

  一丝不苟的严师,才能培养出业艺精深的高足。

  梅若是日本“和剧”的名演员,年轻时拜在山阶泷五郎的门下,学习表演技巧。一天,他到山阶家学习一出新戏,当他把歌词唱了几十遍以后,山阶老师还是不满意,一定要他唱到好为止,他一面流泪,一面反复着相同的音律,在他觉得自己的演唱已经无懈可击时,仍然无法得到山阶的认可。

  后来山阶老师因事出去了,梅若以为今天的练习到此为止,所以也就收拾道具回家了。没多久,山阶老师回来,发现梅若并没有继续练唱,非常生气,就交代家里的佣人说:“你去告诉梅若,以后不用再来了。”梅若听了非常紧张地赶来向老师道歉,从此以后更加努力练习,再严格的要求也不敢反抗了。各位读者一定听说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如果没有达芬奇老师的严格要求,恐怕也就不会出现这位艺术大师了。

  由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象梅若、达芬奇这样成功的艺人,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何况是其他的人?所以一个领导者也要随时学习,并接受严格的训练。在他办理公事时,固然要公而忘私,对于选用人才,也更要严格地训练,如此才能为国家社会效力。

  换句话说,领导者不仅对部属要严格要求,对于自己也不可放松。惩罚犯错的部属,虽然心里会很难过,但一定要抑制私情,因为在严格的管理下,整个社会团体才有可能受益。一位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应对措施的失败负起完全的责任,尽管是部属的失误,也应该做自我检讨。

  日本的明历年间,江户发生一场大火,连续烧了数天,把幕府首都几乎烧成一片灰烬,市民受到非常惨重的损失。当大火不断蔓延,火势无法控制时,有些官员拚命地设法抢救,而有些人则慌张得手足失措。等到火势扑灭之后,检讨功过,一些朝中大臣纷纷主张,要来惩罚那些束手无策的庸官,认为他们应该为火灾的损失负起政治责任。

  当时,幕府总管科保正之说:“这场火灾,是德川执政七十年来,最大的一次灾祸。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发生,一定要严惩罪有应得的失职官员。但过去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象这种灾祸的防范责任应由谁来承担,也没有教导大家处置的方法,因此难免有些官员会手忙脚乱的。所以我认为与其要严惩那些官员,不如根据这次惨痛的教训,订定火灾处理的规章,明确划分职责,教导市民严加防范,使以后不再发生这种意外,如此才更有意义。”

  由于科保正之的开明作风,使得处罚失职官员的议案不了了之,同时,政府一面展开重建工作,一面也扩大教育百姓,防止火灾再次发生重演,劫后的愁云惨雾,也因此一扫而空了。

  我们知道,人类都有一种通病,喜欢在事情失败之后,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假借国际局势、社会环境、商业景气、运气不佳等种种托辞,来替自己找借口。象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因为如果发生问题,往往是自己控制不当所造成的。所以当我们决定要推动某件业务时,除了事前详细规划,并严谨慎重地去执行外,一旦面临问题时,也必须要挺身而出,以扭转局势,如此才不至因为彼此的推托,而使事态严重发展。

  科保正之曾经说:“站在领导地位的人,一旦措施失败就应负起完全的责任,尽管是部属的失误,也要检讨是不是自己交代不清,或是监督不周?绝不可认为错误是别人的,完全没有自己的责任。”

  以江户大火的事件来看,科保正之认为,在责备部属的错误之前,领导者应首先考虑到是否因自己没有远见,而蔬忽了规定处理的方针,或教育百姓进行防范。所以火灾的发生,领导者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不能不先检讨自己,就随便惩罚部属。

  科保正之以最高总管的职位,不但没有骄矜,反而有如此正确的主张。也难怪他这种防范于未然,又能事后负责的贤名,得以远播。

  领导者要明白掌握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分寸,以便在重大时刻作出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明治维新在近代日本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一个转折点。而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则是“奉还大政”。所谓奉还大政,就是把原先握在幕府将军手中的政治实权,归还给明治天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的战争。牺牲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才得到最后的成功。

  明治维新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未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身上。由于他深明大义,适时而退,把手中的政治大权,以和平的手段移交给天皇,并有效地控制了各地封建顽固的保守势力,使日本能依明治天皇的意愿,实行民主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政策,这在过去封建社会中,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典范。

  “奉还大政”固然是当时开明人士一致的建议,可是能否顺利完成则完全操在德川将军的一念之间。最后,他作了明智的决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虽然各方面反应不一,但近代日本历史却证明了这项决策的正确,并为日本的高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在当时德川庆喜将军是怎样作出这么明智的决定呢?这是因为他个人深明进退之道,换句话说,在自身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之间,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

  自古以来,正确无误的进退之道,被当作贤人处世的最高标准。企业领导者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只是个人修养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