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构成,目前公司有员工62人(现在还不断地招人),21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研发人员中16人具有硕士学历,2人具有博士学历。公司主要产品有:Indi。web 2。0虚拟Inter系统管理软件、Indi。office Universal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Indi。image1。1文档扫描管理系统等等。企业获得的荣誉有: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获得者、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首批创新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火炬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全军后勤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863/CIMS主题目标/产品承担单位等等。
姜晓丹说公司业务是帮助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如果把电子商务当作房地产,我们就是设计院和建筑队。
2000年11月8日下午四点半,我按约好的时间来到海淀六道口创业广场慧点科技公司,在二楼的总经理办公室见到了姜晓丹,他热情地让我在他办公桌前面的沙发椅坐下来。由于他晚上8点钟要和清华一位老教授要乘飞机去沈阳,我们抓紧时间切入了访谈的正题,我第一个问题问他目前公司的状况怎么样。
从发展这一点来讲,我们还是非常自豪的。这两年来按创业园老师的话说,慧点走的是稳健发展的路。我们确实在一步步地成长,到现在来看已经摆脱了创业期的这种稚嫩。我们不是说企业是法人吗,法人也是人,现在慧点应该属于会走路的这个阶段了。为什么说刚出生的小孩要过百日呀?因为百日之内的小孩生命力最差,最容易夭折。慧点现在看来差不多是一岁样的了,会走路了,会说话了。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学会奔跑,学会认识新的东西。
我说,你们公司主要靠什么发展下去呢?
第一个是团队,慧点是一个软件公司,它可能最关键的靠的是人,就是我们这个团队,而我们这个团队也是非常自豪的,有二十多人是清华毕业的,我不想跟清华创业园里的其它公司比了,我们这个团队的层次水平在国内来讲都是比较高的。尤其令我非常自豪的是,也是我们这个团队非常好的地方,这两年多来,大家都一直在努力,没有只顾着眼前的得失或者怎么样,每个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强。你也能看得到一些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了,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的内部团队分裂等问题。我们的最初团队有10个人,到现在我们团队不但没有分裂,而且大家还在保持着一直有的这种热情,这种凝聚力,并且越滚越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现在公司员工扩充到八十多人了。
第二个是观念,刚才说人是我们的基础,但是呢?为什么能够把这个雪球越滚越大?慧点做的一个相当不错的事情是,慧点创造并维持了一个比较开放的企业文化,我们在不断地吸引并期望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管理者进来,加入到这个团队来,而且这个团队非常的开放,能够融汇在一起。我们现在董事会里面有一半的人是原来我们团队之外的,而且这一半在公司的决策里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经理层里面也有一半是创始团队之外的,大家磨合得非常好。
第三个是现实给大家发展的速度,慧点能发展得这么快也是非常幸运的,社会环境给企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企业给员工创造的价值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那么我觉得在慧点工作体现了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在物质上,刚开始创业最好的时候拿八百块钱,不好的话就不拿钱,我们叫生活费,供济制……那么到现在,大家可以按正常的薪金标准来走。过去在精神上,大家在不断地挑战自己,完善自己。我强调的是大家工作一定要开心,如果不开心的话,我也不勉强大家留在慧点。
我说,公司发展到现在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困难,而你自己在此当中有没有受过比较大的挑战?
其实,各种各样的困难都经历到了,一直都存在。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把它吹成一朵花,清华创业园成立的时候,那么多人来报道,我觉得奇怪呀,有什以好报道的?一种就业形式嘛,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觉得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
还是回到刚才说的人的例子上,是小孩嘛,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咱们也一样,我以前身体不太好,当然现在不怎么常生病了,但小的时候呢,什么扁桃体发炎呀,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慧点在有“大学生创业”这个媒体概念之前就创立了,现在发展得也比较快,我不希望在宣传把我们跟学生创业连在一块,我们是创业公司,和所有的创业一样。
前两天看到一份报纸我觉得挺逗的,说创业有两派,一派叫海龟派,海外归(归与龟谐音)来的;一派叫土鳖派……
姜晓丹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并且重复着说“土鳖派”三个字。土鳖是骂人的词,用在“神圣的创业”上面,确实好玩,我也偷偷地笑了。我想到了“土博士”跟“洋博士”的区别,没想到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创业被谑称为“土鳖派”。姜晓丹认为没有什么学生创业与非学生创业的区别,大家走到市场上是一样的。接着,我问姜晓丹,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说实在,我到这个位置(总经理)上来是一直有这个愿望的,我喜欢做技术型的干部,能把自己的想法实驰下去,凭能力办事,而不是算计人。
上本科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个实业呀,做这个公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看重精神,我对物质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最近有人说:“不想当大款的可能就做不好企业家。”另一方面是理想,慧点里有很多人是把创业当作理想来奋斗的。
做为慧点来说有两块理想,一个就是信息化这方面的朝阳产业,IT技术。对于中国,如何没有制造业来支撑的话,谈不上什么强国,因为你没有根基呀。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软件技术给传统产业制造业服务,去帮助中国的企业加入到国际的竞争里面去,提高中国企业的利润。第二个理想是中国的软件业,这跟我们当中一些人的偏好有关系,我们很喜欢软件技术。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电的地方就有Inter,带电的东西就有软件,那么未来软件它真的是一个产业,像现在的纺织业,它可能不再是个高科技的东西,随着产业的转型就变成传统产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软件甚至成了劳动力型的产业。在这里面谁能够解决成本、质量、效益问题,谁就能取得胜利。我们能够看到软件,美国在做,巴西在做,印度在做,还有爱尔兰呀,冰岛呀……在这方面都投了很大的力量。中国的软件业相对落后,我们慧点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最好应该是最大了,我们是“土鳖”嘛,留下来了(指不出国)就应该为中国软件做点事。
我说,你自己认为不看重物质上的回报,其实在创业的过程中,你的财富就已经不断地在积累,只不过还没有兑现成人民币或美元而已,你是怎么看待知识创造财富这个社会现象的?
我上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知识管理,为什么叫知识管理呢?以前的管理是人、财、物,现在已经把知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有各别州提出立法,把知识作为财务化管理来体现,知识就是资本。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座谈会,探讨中关村的未来,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后来者了。会上出现了一个一闪而过的不愉快,跟我们同辈的一个创业者认为,现在的时代是我们的时代了,所有的经济规则都是我们的规则了,你们那一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柳传志(联想总载)不这么认为,我也不这么认为。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但是所有的平台都是沿着它自有的规律在走的。你说经济泡沫呀,真实过去一样嘛。咱们上大学之前生物火得不行,其实那时就是生物泡沫的时候,这些年泡沫沉淀下来,但是你看,随着基因的突破,现在生物又开始仰上去了。所以,这不是什么IT的创造,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的,过去电子呀汽车呀都经历这么一个规律。我认为过去不存在的,我们在开创新的领域必然会有迷失自己的方向的时候。
我说,你刚才谈到中关村三代创业者的座谈会,你有没有比较欣赏的创业者?
在国内,我很佩服柳传志,他能够把一个企业管理成军团一样。人家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那种不拘小节的、穿牛仔裤的、留泽楷头那样的……但是在联想,它是另外一种形象存在。国外的,我很佩服比尔…盖茨的技术天赋……反正我觉得我不如他们。
姜晓丹又一次哈哈大笑。我说,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故事称之为神话,你自己是不是也觉得在带领一批人在创造神话?
我刚才说了,我不如他们,但我想做的呢,我希望能去支持去服务一批有销售天才的人,有技术天才的人,大家在一起为慧点科技在做,所以说我看重的不是回报,而是我想把这个事业做得有多大,这可能也是我的特长,我也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将来慧点科技我想做得也不会比他们差得多。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样东西,叫土壤学说,就说你做这个企业呢,是做一个屋顶,还是做一片土壤?你做屋项呢,你很高很大很有能耐,你象一片屋顶把员工把事业罩在屋顶的下面,让它们去生长。你屋顶有多高,企业可能就会做得有多高,相对来讲,我更愿意去做一片土壤,我希望我这片土壤是非常肥沃的(姜晓丹低头瞧了瞧自己,笑着说自己挺胖的),能够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