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煌”到“破落”,这对观众的确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起到轰动的新闻效应,但新闻工作者是否想到:这样做(有点断章取义)会不会给观众一种误导?对创业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的李玲玲的创业报道,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特地去武汉采访她时,她对一些媒体不真实的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苦不堪言。
创业之初,各大媒体把李玲玲捧得有天那么高,把她誉为“中国女大学生风险创业第一人”。李玲玲在后来创办的“天骄网络公司”的网站个人主页上这样说:“我不是一个电影明星,我不愿看到那些莫须有的花边新闻。不知道一些不负责任的传媒者是否意识到,他们的传闻已经伤害了一个原本无辜学生最起码的尊严。”现在人们一说起李玲玲,第一反应就是:天行健公司停摆了,李玲玲创业失败了!我想,能够与李玲玲面对面交谈过的人极少,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她的创业的。
2000年7月,大学生李玲玲的无行健公司对外正式宣告瘫痪,10万风险投资收回无望。我感到非常可笑的是,不就是10万块钱嘛,有什么可以小题大做的?10万块钱怎么办公司呀?不停摆才怪呢!李玲玲上中央台《对话》节目后,视美乐总裁王科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那期《对话》节目我看了,我觉得媒体有误导。很难说她落败吧。因为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大学三年级的新闻系女生,去实践自己的专利,没有别人的帮助,成功了才怪呢。对‘李玲玲事件’这样的宣传,对她个人以后的创业不太有利。慧点科技、视美乐、易得方舟的创业者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摸索,为创业储备,融资成功,便如鱼得水,而不是拿了10万风险资金就让媒体炒一把。视美乐现在3000万注册资金,我们也没去炒什么所谓的‘第一’的概念,10万块钱能干多久?”
我去武汉采访李玲玲时,她跟我说:“像我当时创业吧,是在不经意中被推上来的,不能说我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应该说当时是很不成熟的。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组来找我,最后走的时候跟我说:‘李玲玲好好干,我觉得你已经具备了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我觉得这是我这么长时间来听到的最感动最让我高兴的一句话。”
近日,李玲玲打电话告诉我一个“喜事”,说有一家公司准备跟她合作要把“天行健”重新做起来。在话筒里听到她开心的笑声,我心里是万般滋味,也许我应该在黑夜里默默地为她祈祷……
说到媒体炒作,慧点科技的总经理姜晓丹这样说:“前段时间媒体的报道我很不高兴,我觉得新闻记者也好,媒体也好,它是个放大器,当创业这个事好的时候,把它吹成一朵花……我觉得清华创业园里面的公司整体都不错,就有那么个别的公司有困难的时候,报道的调子马上就翻过来,这可不太好……是小孩嘛(把刚成立不久的创业公司比喻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感冒发烧,什么扁桃体发炎呀,明儿什么磕呀碰呀……老是病假。不能就说:‘不行,他已经死了。’或者说怎么着,然后到处去报丧,让孩子更觉得没有希望,本来是一个感冒,然后转成肺炎,到最后真的让他死掉了。”
V2科技有限公司(乐都)的CEO叶滨说:“如果在普通缺少勇气的情况下,你去打击那些有勇气出来做事的人,我觉得这对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应该先鼓励人家,先让一批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广大学生一种新的希望,而不是还像过去那样上大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会想着去创造一个好事业。”
我写这本书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是什么报社、杂志社或电视台的记者,我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做这个系列采访的,所以不会受到所属单位报道方向的制约。我没有单位,不会受制于人,写得很真实,很客观。很多接受过我采访的创业者都说我跟那些记者不一样,意思是说我比较理解他们,能跟他们谈到一块。我跟他们可以说是同龄人,都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采访他们时我也只有26岁,加上我也是属于特别有追求的人——26岁就已经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两部长篇纪实文学,所以大家有共性,有心灵的感应,能达成一种默契,我最能传递他们的心声。上海同济大学的创业者宫海这样对我说:“我的很多想法和内在东西,是靠你去挖掘出来的,然后传递给后面想创业的人,把我们创业先行者站在潮头的感觉告诉他们,对他们创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采访完这批走在最前面的创业者后,再去看看那些报纸或杂志的新闻报道,发现有很多实在是太简单了,甚至是太肤浅了!只是陈述一下公司发展得怎么样了,大概由于报纸版面不允许的原因,很难把创业者的理念和内心感受更详细地告诉读者,而作为容量很大的书就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媒体靠吓人的标题来炒作,我认为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愚弄!
前言(四):“休学创业”不等于“辍学创业”
我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突然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休学创业”这几个醒目大字,我心里就在想:嘿,又要热闹一阵子了!
先是南方某大报显著位置有大标题为“教育部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下面副题是“清华大学为三名在读研究生发展企业首开绿灯”。该文称“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新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藉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碰巧的是,那三位清华研究生的停学创业申请已获校方批准,于是大家对这个关于教育部颁发文件的消息信以为真。
然而2000年1月21日的《北京青年报》以题为“大学生休学创业真能盖过盖茨取代戴尔”的报道纠正了教育部颁发文件的消息,报道这样写着:
“我们并没有发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当记者问起报上所谓的新政策时,教育部学生司综合处的张处长说:“那只是科技司下发的文件中的一句话,与学籍管理没有什么关系。关于休学的规定早就有,但其中没有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提法,因为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北京市教委学生处甘北林处长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连问了两遍:“教育部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记者又把报上的大标题念了一遍,可心里也有点发毛。
“这样说恐怕不太妥当,我要给你们媒体泼点冷水。”甘处长说,“大学生不够成熟,应付社会的能力不强,我们并不提倡学生休学个人创业。”
“1999年,清华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是教委特批的。他们的学生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很多理工科专业易于拿出较成熟的创业方案,在社会和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可能大一些,但清华中少数人的创业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再说,这也不是我们一提倡就能推广的。事实是,本科生创业成功的连1%都没有,研究生的成功率也不到50%。现阶段,我们不会鼓励学生去冒这个险。”
清华大学在1999年9月份开始,有次把“创业停学与复学”列入学籍管理规定,目的是想给有创业机会或经济困难的同学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前有病才休学,现在学生根据各自情况提出申请,导师和系里同意,就可以办理停学手续,但停学期间不享受研究生待遇,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三年。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以自己的优秀学子为荣,他说:“尽管有不少成功的创业者是在校大学生,但更多的还是学业有成者。清华2万学生,真正出来休学创业的只有10人,因此,在校学生应该克服浮躁,不要梦想百万富翁速成。”清华休学创业的学生代表有FanSo的鲁军和刘颖、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
北京大学以文科见长,但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校方的支持一点不弱。北大教务部李部长说:“如果学生认为有必要休学,北大会批准其休学一至两年。到社会上实践之后,学生会知道自己还需补充什么,这有利于促进学习。我们相信学生判断,支持他们自主地发展。对特殊人才会特殊对待。这些灵活的管理,既是对受教育者的认可,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除了北大以外,全国还有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清华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我以前在浙江大学做采访,听到学生说:“我们浙大的口号是学清华一百年不变!”看来,此话一点不假,创业便是最好的佐证。
2000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一篇叫“给休学创业盖茨梦泼盆冷水”的文章,这篇文章摘自新浪网,是一位身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写的,其中这样写到: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可是,美国教育部从来没有颁文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相反,一直把帮助全体公民完成大学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今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所有竞选人打出来的第一面大旗都是全民教育。在国内,如果“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属实,那么,那种做法是否正确实在值得深思。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恳切地希望各方人士能够审慎考虑“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
最后,我也想从大洋彼岸向国内校园的青年说几句心里话:你们的正业是学习。创业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你们的人生还处在学习阶段,这个黄金阶段是一去而不回返的。目前,在美国计算机信息产业,代表新技术发展方向的领衔科学家大多是三十刚出头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在校学习的黄金阶段开始的,而不是休学创业。因此,你们的创业活动应该为你们的学习和黄金时代服务,而不应该让你们的学习和黄金时代为神化了的“盖茨梦”服务。走快从“盖茨梦”中苏醒过来吧!
在我看来,这位留学生过于担心了,大学生并不是小孩子,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判断该不该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