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考虑到,如果普遍的表象”,这不是一般的概念,不是概念,是表象,“如果普遍的表象”,***,“先行于对它的阐述的尝试,那么它将使这种阐述变得易于理解,所以在这里勾勒出这个普遍表象的大概,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还想利用这个机会把一些形式加以清除,因为习惯于这些形式,乃是哲学认识上的一个障碍”,这是这一小段是对后面所使用的一种方法的一个预告,“由于考虑到,如果普遍的表象先行于对它的阐述的尝试,那么它将使这种阐述变得易于理解”,就是说你先要提供出一个普遍的表象出来,然后再去阐述它,那么你这种提出这个先行的表象只是一种尝试,这个要留有余地,你要留有余地,你不要以为我提出一个先行的表象就完了,就是知识了,就是绝对知识了,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目的,这个前面黑格尔一直在强调了,虽然他反对一开始就把目的摆出来,但是他并不反对一开始就把目的有保留地摆出来,把目的摆出来,它只是一种尝试,你不要以为这就是真理了,我们姑且把目的摆出来,那么摆出来有什么好处呢?“那么它将使这种阐述变得易于理解”,你把抽象的概念摆出来,那么后来对这个抽象概念的阐释、具体的阐释就有了依据,那当然就易于理解了,所有后来的阐释都是对这样一个表象的阐释,啊,就易于理解了,“所以在这里勾勒出这个普遍表象的大概,是有益的”,一开始呢我们要把这个表象的大概把它勾勒一下,把它大致谈一谈,这是有好处的,虽然你不能把它当真,虽然你不要把它当成绝对知识本身就在这里了,就是直接知识全部都在了,他是反对象雅可比和谢林他们那些人,一开始就规定一下,把绝对的东西都说到位,然后呢,所有后来的阐释都是往这个筐子里面装,他是反对这种做法的,他是主张一开始说出来的东西是最不完善的,后来的东西都是从这个东西一步步发展出来的,但是他还是同意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普遍的表象把它端出来,这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还想利用这个机会把一些形式加以清除”,不仅仅是破坏,它清除,就是一个先入之见,你要把它清除,“因为习惯于这些形式,乃是哲学认识上的一个障碍”,我们在这里呢、在这个开端、在这个《精神现象学》的开端、这个导言里面,一个呢是要把这个普遍的表象先行把它有保留地摆出来,另外一个呢要把一些干扰性的??形式、干扰性的形式要把它清除,清除掉,一些偏见,一些影响我们哲学思维的偏见,要把它加以批判,加以清除掉,这个是他在这里对后面的一个预告,前面都是这个对这个方法啊、对这个目的啊做了一个交待了,那么我们现在要开始了,首先一个表象,首先一个普遍的表象,我们就要把这些都端出来了,前面是在讨论我们该不该端,现在我们就要端出来了,端出来的同时,我们要把一些偏见、先入之见要把它顺便把它清除,利用这个机会顺便把它清除,所以下面这个大标题。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
从、第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这个就是、这个标题本身已经表明了这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目的,它的目的无非就是发展到科学嘛,从意识发展到科学,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目的已经摆出来了,那么这个发展过程,它的起点何在?这个发展过程从哪里开始?所以第一个小标题,绝对即主体的概念,绝对就是主体的概念,绝对就是主体,就是主体性,或者就是主体,我们来看看这里、这个开始,他说,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根据我的见解,——这种见解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这句话是关键性的,大家要把它记下来,“根据我的见解”,这个破折号里面实际上是一个保留,我先摆出我的见解,但是我这个见解是有保留的,什么保留呢?他说“这种见解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这种见解在这个时候、最开始提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见解,只是一个这个宣称,它的证明还没有,根本还没有做,我还没有对它进行证明,那么人家说你没有证明你把它端出来做什么呢?他说我后面会证明的,“这种见解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我后面、通过我后面的陈述,你慢慢就会知道了,它是有证明的,所以黑格尔把他的这个《精神现象学》以及其他的很多著作,他都宣称为一种回溯到根据的一种倒退式的阐述,它是一种倒退式的阐述,包括《逻辑学》都是这样,《逻辑学》就是退回去寻找它的存在概念的根,存在从何而来?
但是他首先抛出存在,《逻辑学》从存在开始嘛,但实际上还有待于证明啊,它是个抽象的概念,就到了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过去了的存在意思是存在之所以存在,它是由本质来的,过去了的存在就是本质,存在的原因就是本质,所谓过去了的意思就是原因,原因就是原来的因嘛,存在的原来的那个因,那就是过去了的存在,所以本质过去了的存在,它这种存在往过去倒退,退回去,追溯它的根,它的来龙去脉,首先说它的来源,它从哪来的?然后再往后面追,从本质又追到概念,原来本质和存在都从概念来的,这是种回溯法,这是康德所最早提出来的“何以可能”,知识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那么存在何以可能?它这里也是,我的见解何以可能?那么通过我后面的陈述,你就会知道何以可能了,但是我现在把这个见解是什么我要把它抛出来,不然我们谈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我在谈这件事情呢?所以我先要把这件事情摆出来,然后再去说它何以可能,但是既然如此,我把这件事情摆出来的时候,我是有保留的,我是未经证明的,我已经声明了,我这是未经证明的,但是我先把它摆出来,我们在谈论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要把它摆清楚,然后去论它何以可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它从哪来的?我知道有这个东西,但是呢它是怎么来的?
我后面我会要慢慢交待的,先把这个见解把它摆出来是最重要的,那个这个见解是什么呢?“——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它这里加一个“或真理”,实际上在德文里面就是一个词,***,***可以翻译成真实的东西,也可以翻译成真理,***就是真嘛,变成名词***,***就是真实的东西,但是翻译成真理呢,真理我主张呢把它用来翻译另外一个词,就是***,***更抽象一些,***就是一个形容词了,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更加抽象一些,我把***用真理来翻,而把***把它翻译成真实的东西,它一开始比较通俗化,当然***也很通俗,根据情况,有时候我把它翻译成真的,******,在真理中,其实在日常德语里面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在真理中,但它在这个地方呢,“真实的东西或真理”,一个***把它翻译成“真实的东西或真理”,好象总是有些别扭,我不太主张这种做法,当然这个好象比较全面,真实的东西或也可以翻译成真理,它是这个意思,按照原文里面并没有这么多,就是一个***,“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是他最重要的思想,黑格尔最重要的思想,他是对斯宾诺莎以来的哲学的一个重大的改进,斯宾诺莎的实体它是不是,它是非主体,然后再这个康德、费希特、到谢林,所有这些哲学家们都是把实体简单地就理解为实体,而没有理解为主体,所谓要理解为主体,主体就是能动性,就是能动的东西,就是有能动性的东西,实体本身是有能动性的东西,当然康德他们已经有这个苗头,康德他们本来就讲了,实体性是一个范畴,实体是一个范畴,而这个能动的东西、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是能动的东西,是自发性的,它能够主动地建立一切知识,所以它有主体性,在康德那里已经有主体性,可以说是康德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人的认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给他提供的信息,而是一手拿着原理,一手抓着实验,来考问大自然,人的认识实际上是主动地去考问大自然的过程,我用我的原理,也就是说范畴,作为我的武器,作为我的工具,用来去敲打自然界,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看看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什么样的经验的材料,然后,我又用这些范畴来规范这些材料,形成普遍的自然律,所以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但人为自然界立法在康德那里只是一个现象,只是现象界,只局限于现象界,在本体界是不可知的,本体界人有自由,但是这个自由它又是不可知的,所以他的实体和主体还是分裂的,真正说来,这个实体和主体还是分裂的,主体性、主体没有实体性,而实体呢又没有主体性,那么在实践理性里面,他的实体好象有主体性,但是那个主体性是在不可知的领域里面,是很弱很弱的,主体性不能表现出来,只是一个理想?
律令只是一个理想,只是一个道德理想,在现实中间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所以它只有一种抽象的实体性,啊抽象的主体性,而没有现实的主体性,而黑格尔比较强调,就是关键在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一方面要理解和表述为实体,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