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罗马哲学讲演录-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而且要折磨自己,故意折磨自己,实行苦行主义。据说有的斯多亚派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忍不拔,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忍受苦难,互相比、赛看哪个把手放到火上烧得更久。这个学派把真理的标准从感性转向了理性,当然这个转向也有它的过渡,最初他们还是崇尚感觉、知觉的,但后来他们把理性称之为〃内心的知觉〃,而与感性、外在的知觉相区别。感性是外在的知觉,他们也强调知觉,但却强调内在的知觉。内在的知觉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理性直观,最清楚明白的事情只有在内心才能知道,部的感官则是欺骗人的。

所以他们排斥感性,主张用理性来统治感性,思考理性怎样制约感性的问题。于是他们特别重视逻辑,重视亚里士多德的〃逻各斯〃精神。刚才讲到伊壁坞鲁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和努斯的自发性,斯多亚派则是重视他的〃逻各斯〃精神,即理性推理的普遍性原则。据说,〃logic〃这个词就是斯多亚派创造出来的,他们把〃逻各斯〃发展成了〃logic〃。他们对付逻辑不像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仅仅是把逻辑当作他的形而上学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工具论的一部分,而没有把逻辑运用到解释整个宇宙体系。斯多亚派恰好就是把逻辑推广到整个宇宙结构。整个宇宙结构都是一种逻辑结构,都是可以推出来的,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按照不矛盾律等等推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成了一种〃泛逻辑主义〃。

亚里士多德还不是泛逻辑主义,他虽然创立了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并没有真正用到他自己的体系里面。斯多亚派则是用形式逻辑解释整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讲到这种〃泛逻辑〃主义,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推出来,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后来像莱布尼兹就认为包括哲学问题我们都不要争了,现在我们拿出笔和纸来〃算一算〃,就可以把哲学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一种泛逻辑主义。当然莱布尼兹还加上一种〃泛数学义〃,因为他的逻辑是一种数理逻辑论。〃泛逻辑主义〃在斯多亚派那里是返回到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原则。

但是赫拉克利特还有一个就是〃火〃的原则,斯多亚派也非常推崇。斯多亚派一个是推崇〃逻各斯〃,一个是推崇〃火〃,他们回到了赫拉克利特,像伊壁坞鲁回到德漠克利特一样,也是回到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资源。斯多亚派认为整个世界是一场宇宙大火,而且这场大火是循环、的,过几百年就循环一次,把一切都烧毁,一切又重新开始,而宇宙大火里面的规律和原则就是〃逻各斯〃,所以他们认为〃逻各斯〃是宇宙大火、世界大火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逃避的。对人来说就是他的命运,他们称之为〃命运〃,命运是不可逃避的,这是一种宿命论。伊壁鸪鲁是反对宿命论的,他强调一种个别性、一种个体的然性,甚至强调一种自由。但是斯多亚派认为自由是很虚假的东西,一切都是命运所决定的,〃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这是西方的一句谚语,这句话从斯多亚派就有了。所以人活在世上,如果他能把握到〃逻各斯〃,那么他活了这一世,就等于把握到了永恒,也就等于把握到了无数世。他活一辈子也就等于活了元数辈子,因为所有人世间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区别,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从感性上来说当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生活底下的逻辑、〃逻各斯〃是完全一样的,理性的法则是完全一样的。什么他们要自杀?原因就在这里。

他觉得自己活够了,世界上的东西他都知道了。理性无非就是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无非就是那个体系嘛,他几天就可以把它学完,学完了以后怎么样呢?他都知道了。所以活着也没多大意思,只要你把握到〃逻各斯〃、把握龟到人的命运,就可以不以人的生死为意,实际上你就永恒了,跟〃逻各斯〃融为一体了。所以自杀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实际上都是永生,都是不死的了。所以这些人认为人的使命就是要服从命运,服从命运就是服从〃逻各斯〃,也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只有自己的理性才能把握〃逻各斯〃。因为〃逻各斯〃就是宇宙的理性、世界的理性。服从命运你就可以不动心,不动心就表现在你不为任何感性的诱惑所动。你掌握了〃逻各斯〃怎么还会动心呢?你就达到了哲人境界。所以最高的德性就是服从。

服从什么呢?服从〃逻各斯〃、服从理性。斯多亚派人表现得十分自制、刚毅、忍耐,自觉地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逻各斯〃的〃大我〃里去,融入到一种普遍的理性里面去,所以这是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在世界的规律里面,在世界普遍的〃逻各斯〃的法则里面,他们看出了自我的本质,自我实际上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是没错的,自我确实带有普遍性,虽然是〃小我〃,里面也包含有普遍性,也包含有〃大我〃,〃小我〃和〃大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那么伊壁坞鲁派是强调了〃小我〃这一方面,自发性的方面,斯多亚派则是强调〃大我〃这一方面,普遍性的一方面,强调把自我融入到普遍理性中去。他们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不可抗的,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反正得走,与其让命运拖着走,不如自己走,眼随着命运的指引自觉地走,这才是聪明人,才是智慧的。

(二)人格平等学说

既然理性的灵魂、人的灵魂、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那么斯多亚派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每个人都通过这个灵魂而同化于普遍的〃逻各斯〃。在世界理性面前,每个人的个体的特点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感性、外在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你的高矮胖瘦、财产多少、地位高低、种族、荣誉、被人瞧得起瞧不起,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理性,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所谓〃人格〃,就是每个个体中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人格,你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不能把他降到人格以下,哪怕他犯了罪。我们今天讲罪犯也有他的人格,其实就是从斯多亚派那里来的。斯多亚派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感性的外部世界对于人格来说没有关系,人凭借自己的人格在感性的外部世界面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他们取消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皇帝和奴隶,这个差距是最大的,最高的是皇帝,在奴隶社会最底层是奴隶,但是他们认为这两者是平等的。同样,不同种族的人、外乡人、异邦人跟本国的、本城邦人一律平等,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地位如何,血统如何,人人平等。所以他们由此提出来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斯多亚派是世界主义的。

这个世界主义后来在西方,比如说在康德那里,被作为一种基本的原则。康德经常谈到〃世界公民〃这样一个概念。就人格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是世界的,不要用宗教、产、地位等等这些外表的东西去对他们加以强行区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中西比较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涉及到这个问题,就是说如何理解西方人所谓的灵魂平等,包括后来基督教里面讲的灵魂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上帝跟人是不平等的,人世间所有的人,人人皆兄弟,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上帝面前你没有任何东西飞值得骄傲,在别人面前也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你谦卑,人人都是一样的。这和伊壁h鸟鲁派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一个强调个别一个强调普遍性。一个强调个别的灵魂、个别的主体,另外一个调灵魂的普遍性。但是总的来看,斯多亚派的这种思想层次更高、更有前途,所以它成为了基督教教义的来源之一。基督教里面讲到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基督教里面讲:每个人虽然出生不同,但是他的灵魂是一样的,灵魂平等也就是人格平等,将来切灵魂都是要汇合到上帝的圣灵里面去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讲斯多亚派哲学家塞涅卡是〃基督教教义的叔父〃,新柏拉图主义的斐洛是〃基督教教义的父亲〃。也就是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派成了基督教教义的理论来源,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所以斯多亚派提出的〃普遍人格〃这个概念,把个别性提到普遍性上,应该说是一个提升、一个进步。这是当时两个相对立的学派。不过在当还有第三个学派,就是怀疑派。

三、怀疑论派一一否定的自我意识的哲学


第三个学派是超越这两个学派之上的,但又利用了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冲突。这是我们要讲的罗马哲学的第三个学派,即否定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它也是自我意识的哲学,但却是否定性的,那就是怀疑论派。一讲罗马,人们就会想到伊壁坞鲁学派、斯多亚派和疑论派这三个学派,这在当时的罗马时代都是非常盛行的。

(一)怀疑主义之父

怀疑论派的创始也是在希腊化时期,在罗马时代之前的马其顿亚历山大时代,它的创始人是皮浪。皮浪生活在公元前365年到公元前275年,恰好是希腊化时期,亚里士多德之后。怀疑论除了它的创始人皮浪是经典的、典型的怀疑论以外,也包括一些新柏拉主义者,具体的名字我就不举了。总而言之,他们的主张是,不管是理性也好,还是感性也好,他们都加以怀疑。

伊壁坞鲁崇尚感性,斯多亚派崇尚理性,怀疑派认为理性和感性都值得怀疑,感性的确性和理性的确定性都应该摆脱,人都不应该受这些确定性的诱惑和束缚,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不动心。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一概不理,这时就可以不动心了,就可以不为外面的事物所动,不为一切知识所动,这才是不动心。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