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秀才妙拟奏折
 
  自古以来,食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贩盐是商人的生财之道,经营者很多。据说在清代,曾规定江南的食盐不能运到江北贩卖。同样,江北的食盐也不能运到江南贩卖,以避免纠纷。
  然而,贩盐的纠纷还是屡屡出现。有一年,江南的食盐歉收,杭州知府就暗中派盐商到江北运盐,不料在长江的江面上被对方拦截住了,盐商急将此事告知杭州府。杭州府去公文协商,恳求对方给予通融。对方却不肯谅解,说食盐南北分卖,是先朝立下的规约,谁也不能违背。杭州知府为此愁得食不甘味,夜不成寐。
  府衙有个姓李的幕僚,是绍兴入,秀才出身,才学出众,颇为清高自负,平时不愿多管闲事,但一旦干预,总能把事情办妥。杭州知府就同李秀才商议如何来解决这贩盐纠纷。
  李秀才坦诚相告:“要解决此事,势必通天,打破以前立下的规约。但革除旧规并不容易。朝廷准奏,固然能为民造福,万一怪罪下来,则非同猩。个中风险甚大,不知大人能担待否?”
  杭州知府说:“为民请命是我本分,只要有理有利有节,再大的风险,我也敢于担待。”
  李秀才发挥了他绍兴师爷“刀笔”的才能,当惩为知府代拟了一个奏折。他在奏折中慷慨陈词,分析了南北分贩食盐的不合理,强调革除旧规的必要性。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其中主要的句子是这样的:“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大清一统,何分江北江南。”
  这话的意思是统一的大清难道不如纷争的列国吗?为什么要自订规约,自缚手脚呢?
  这份奏折由杭州知府上达朝廷后,皇帝见了感到文中所写颇有见解,觉得自己应该做像一个统一的大清的主子。于是就将奏折批给户部,户部尚书不敢怠但,又见文中所说字字有力,句句在理,就下令取消了旧规。从此,食盐就可南北调运,这次纠纷当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冯师爷写禀救寡
 
  浙江省萧山县有个农村姑娘,由父母作主,媒的之言嫁给了一个有病的男子为妻。只过了一年,丈夫就病死了。姑娘年轻貌美,耐不住守空房的寂寞,就经常回娘家小住。期间,与娘家的一青年邻居有了感情。但是囿于封建礼教,两人难以成婚。一次,有个姓冯的师爷到该村办案,了解了这件事、受了姑娘的委托,就想成全他们一对婚姻。
  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被视为不守“名节”的行为,加之姑娘夫家的父亲和兄弟都竭力反对,所以这事很难办。但冯师爷很同情姑娘的遭遇,绞尽了脑汁,为她写了一封禀词。这份禀词通篇是之乎者也的古文,用现代文字来表达,大意是这样的:
  为请求保持名节事:小女子十七岁出嫁,十八岁丧夫,年轻守寡,看来是命里注定了的,本想安稳过日子,了却一生,再修来世。无奈公公是个光棍汉,小叔子年轻力壮尚未娶妻。小女子觉得在这样的家庭中很难相处得体,倘若事事顺从他们,就可能乱伦,如果稍有违背,就是对公公不孝,对小叔不敬,顺违两难。为了保全小女子的名节,故写此禀词,请大老爷作主。
  这份禀词上写的内容,既有事实,又有冯师爷的分析推理。明明是姑娘想再嫁,要冲破封建礼教的“名节”观念,却偏偏写成姑娘要守“名节”,请求官衙加以保护。
  县官看了这份禀词,觉得姑娘叙述得很合情理,为了保持封建礼教,免得乱伦之事发生,丢了他这个父母官的面子,就批复姑娘回转娘家。
  姑娘回娘家不久,就和青年邻居结婚了。她原来的公公和小叔因有县官的批文,不敢对她干涉。  

黄县令八字翻案
 
  清朝时的某年元旦,京城里的文武百官都到金銮殿向皇帝行朝贺礼。一些在京的外官也上朝祝贺。
  这些外官中,有浙江的将军李盛和巡抚张羚。那李将军与张巡抚平时有怨,老想找巡抚的岔子,好把他挤跑。这次他们都到京城办事,恰好朝廷要放一个姓黄的知县到浙江,便令巡抚带回去任职。巡抚是黄知县的顶头上司,黄知县自然对巡抚要比将军热乎得多。于是,心胸狭窄的李将军对张巡抚更是怀恨在心。
  这日朝贺完毕,将军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心想,这次一定要寻些事让张羚倒倒霉,方解我心头之恨!他想了一夜,清早起来写了一个奏折,请有熟人关系的京官呈给皇帝。
  皇帝打开奏拆一看,很是生气。原来李将军告了黄知县和张巡抚一状,说那黄知县朝贺时对皇上毫不恭敬,而张巡抚竟然对下级的过失不闻不问,这是在包庇胆大妄为的知县吗!
  皇帝当即派大监去责问巡抚。张巡抚有苦难言,垂头丧气地听训。
  太监临走时,那黄县官对张巡抚献上一计:先叫巡抚用山珍海味把那太监好好招待一顿,然后黄县官对张巡抚说:“巡抚大人,卑职认为,要了结此事并不难。请想:在朝拜皇上时,你们职位高的跪在前,我们职位低的跪在后,不管是谁,都得恭恭敬敬,不能左顾右盼,前倾后仰。可现在,李将军既然看到身后的我对皇上不恭敬,这只能说明他自己的身子转了过来,是他对皇上不恭。于是卑职想代您写上八个字,只要请那宦官带去给皇上一看,包你无罪。而且,反而能叫李将军倒霉呢!”
  张巡抚瞪大眼睛说:“是哪八个字?快快写来!”
  黄知县立即书写道:“参列前班,岂敢后顾?”意思是说:巡抚我在前面向皇上恭贺时,哪敢朝后面看呢?这八个字虽没直接指责李将军对皇上不恭,但其中的含意是多么明显呀!
  巡抚捻须一想,明白这八个字的分量,马上自己抄了一遍,盖上官印,并备了一份厚礼一同交给那太监。太监得了好处,自然也要帮巡抚的忙,赶到官中,转送上巡抚的奏折。皇帝见了那八个字,立即把李将军定上诬告之罪,削职为民,赶出京城。  

沈知县听字判案
 
  有个洋教士看中了襄阳城十字路口的一块地段,想在此繁华地区盖一座教堂。他就找到了房地产的老板,要买地皮。老板说:“这里可是寸金地啊!再说店房成群,这个买卖做不成的。”
  洋教士说:“我只要羊皮大的一块地皮,价钱嘛,任你用银元堆在这块羊皮上,能堆多少,我就给多少。”
  那老板利欲熏心,就同意了这个条件,双方签订了契约。洋教士就去买羊剥皮量地了。谁知他心怀叵测,将羊皮剪成羊皮条,竟将一条街都围了进去,老板觉得受了欺骗,便告到了县衙里。
  沈知县把原告、被告和有关人以及店铺住房的主人都传来县衙。洋教士为了虚张声势造舆论,把在襄阳的洋人都请来助阵。
  沈知县对众人喝道:“这里是公堂所在,所有人都统统给我跪下!”
  中国人一听喝声,齐刷刷地跪了下来,而洋教士与一班洋人都昂首挺立不肯跪下。还强词夺理说:“我们是天主的信徒,只给天主下跪,决不向异教徒下跪!”
  沈知县佯装不懂。间道:“你们的天主是谁?”
  “我主耶稣。”
  “这个名字好陌生,怎么我都没有听到过?”知县装糊涂到底,洋人们发出了一阵笑声。知县对洋教士说:“你把天主的名字写出来!”
  “那还不容易,快取文房四宝来!”洋教士显然是个中国通。
  “不必!”知县拿过公案上的朱笔,伸过手掌,“就写在我手心上好了。”
  洋教士就在知县手心写上“耶稣”两字。知县将手凑近耳旁,突然肃立,说道:“天主耶稣要我传言,要你们统统跪下!”
  洋人们一听此言,俨然把知县当作耶稣的化身,只得跪在大堂上。
  知县又将手心附在耳上,接着对洋教士厉声喝道:“万能的天主耶稣告诉我,你利用财迷心窍的异教徒,玩弄偷梁换柱的鬼把戏去骗人,叫我当堂代天主重责你四十大板!”
  洋教士一听,忙辩驳道:“你撒谎,天主决不会帮异教徒说话的!”但其他洋人却面面相觑,不敢吭声。
  知县喝道:“你竟敢怀疑天主吗?快给我打!”
  差役们闻声上前掀倒洋教士,重打了四十大板。直打得洋教士屁滚尿流,皮开肉绽。
  知县又听了听手掌,说:“万能的天主说,只要这迷途的羔羊退还契约,再不提及此事,可以饶恕他的罪过!”
  洋教士疼痛难忍,只好当场答应:买地契约作废,所付银两全部赔偿给受损失的中国百姓。
  待等洋人走后,知县又恢复了当地父母官的面目,下令重打那利欲熏心的房地产老板四十大板,以儆效尤。百姓们闻听此事,都称赞沈知县断案机智公正。  

起义军木头穿衣
 
  公元1784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甘肃回民田五等忍受不了清朝压迫,愤而起义。起义军很快攻下了安西州(现在的甘肃安西)。清朝廷忙派出陕西固原提督(官职名)刚培去镇压。
  刚塔指挥清兵大肆进攻起义军,田五阵亡。
  起义军退据马家堡,刚刚安营扎寨,刚培兵将已怪叫着如潮卷来。
  夜深了,起义军的新首领吩咐手下说:“与其死守,不如设计撤走。等到天亮,我们就没命了。大伙赶快行动,就照我说的去做!”
  起义军们很快散开,按照新首领的命令分头准备。
  很快,起义军营垒四周并排立起了许多木杆,一件件义军衣服、帽子悬挂在上面。夜色中,风一吹,那木杆儿活像一个个人。
  起义军们认认真真打量一会儿,暗暗笑了,然后借着夜色掩护,翻山撤走了。
  刚塔将士只以为起义军在调兵遣将,且老远望见起义军营圭四周站着许多人,就更放心了:他妈的,你们早已被包围了,还瞎折腾个屁!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刚塔实在憋不住了,发动手下进攻。当他们逼近起义军营垒时,发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