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立即告官。
  数日后,持假银骗典的那个青年出现在当铺内,取出当票要求赎银。伙计立时高呼擒拿骗子,众人拥上将他捉拿至官府,此人当即伏罪。原来,他曾用此伎俩在各地作案均得逞,这次在郓城再次诈骗成功,当他从街头看见布告,得知那当铺被盗的消息,心中大喜,认为可再敲一笔钱财。因为假银被盗,无证可对,当票上写明原价20 万钱,而他只兑付了10 万钱,另外10万钱不怕当铺不赔。没想到竟中了慕容彦的计,自投罗网。  

刘知远夫人谏帝
 
  后汉高祖刘知远率领大军进驻晋阳,想到军士劳苦,犒赏的事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由于连年作战,军中空虚,他正为拿不出一大笔经费发愁呢?
  一天,他把群臣和夫人李氏都找来商议犒赏之事。刘知远说:“我们的军队为者百姓打仗,转战南北,够辛苦的了。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好好地犒赏三军。现在军资不足,怎样才能得到这笔充足的财富来感谢军中将士们呢?”
  群臣们知道刘知远已有打算,不便多说,恭顺地听着。夫人李氏也以为丈夫另有高策,笑着等待着他的下文。
  “我想,我们可以从晋阳地区的老百姓手中征收财物,慰劳将士。各位以为怎么样呢?”
  在座的大臣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一时无法统一。刘知远把目光移到夫人李氏清秀的脸上,用无声的语言在征求她的意见。
  李氏站起来,表示对这位做皇帝丈夫的尊重。她直爽地说道:“我是不主张从老百姓手中征收钱财来犒劳军士的,陛下想过没有,您在河东创立千古大业,老百姓为了我们,颠沛流离,吃了多少苦啊!现在,对他们还没有施行一点恩泽,却要从他们手中夺取赖以生存的资本,这同天子拯救万民的宗旨总难以说到一块儿去吧?”
  群臣面面相觑,都在为这位皇后担忧,如果刘知远翻脸不认人,这不是大有生命之忧吗!
  想不到刘知远竟认真地听着夫人的发言,频频点头,现在看见她停下话头,忍不住问道:“那么,将士们就不用犒赏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皇后答道,“请陛下下令,把军中所有的军资都拿出来犒劳将士们,虽然赏赐不太丰厚,只要把困难说清了,谁会有怨言呢?”
  刘知远听了夫人的劝告,打消了在老百姓中征收财物的念头,搞了一次简单的赏赐活动,军内外都十分喜悦。  

州官扮鬼问血案
 
  五代时,苏州有个叫李喜子的商人,妻子早夭,撇下幼子春秋。他因常年在外经商,春秋无人照料,便续娶刘氏。不想刘氏为人狠毒,对春秋百般虐待。几年后刘氏生下亲子后,更将春秋视为眼中钉。光阴似流水,春秋渐渐长大。李喜子长年在外奔波,一次染上重病,一卧不起,奄奄一息。
  一日,刘氏对春秋说:“你爹病成这般模样,一旦有个好歹,咱家该怎么过啊!”说着掉了几滴眼泪,“你到城里去买点好药,快给你爹治治吧。”
  春秋见继母还算有良心,便应诺跑了几十里地到城里,买来了药。回到家中,见继母脸色好看,心中不觉很高兴,就说:“娘,我把药给爹熬了吧。”
  刘氏连连点头道:“秋儿,辛苦你了。”
  晚上,刘氏把熬好的药让李喜子喝了。没想到一会儿,李喜子捂着肚翻来滚去,七孔流血,一命呜呼了。
  刘氏见状大哭大同,一把揪住春秋,说春秋毒死父亲,硬拉着他去衙门打官司,春秋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只是跪在大堂连喊冤枉。
  州官听完刘氏的哭诉,对春秋说:“你买的药,你熬的药,不是你害死的还有谁?衙役们,快把李春秋押入大牢!”又对刘氏说:”你且暂退回家,老爷决不会轻饶杀人犯的。”
  刘氏走后,州官觉得此事蹊跷,李春秋幼年丧母,只有父亲待他好,怎会害他?于是把春秋带到后堂细细查问。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刘氏从娘家回来的路上,经过李喜子的坟地,不觉心生寒意。突然坟后边钻出一个蹦跳的披发鬼来,刘氏吓得双腿抽筋,差点晕过去。
  鬼说:“孩子他娘别害怕,我是喜子。那天我到阎王那里去报到,被打了出来。阎王说:“你吃什么死的都不知道,怎么跟你登记上簿子?回去问问去,你我夫妻一场,总不能让我死后不得安宁吧。再说我那毛病迟早要死的,有什么过错我也不会怪你。”
  刘氏想:既然如此,给他说实话吧。便颤颤地说:“你是吃砒霜死的。”
  “谁去买的?”
  “不,是前院二拐子家要来的。”刘氏又把毒死李喜子的经过给鬼说了一遍。
  “哦,既是如此,那我就去阎王爷那里回话了。”鬼说完便不见了。
  过了两天,刘氏被传到衙门。
  州官说:“前几天你撞到鬼了吗?”
  “是,老爷怎么知道的?”刘氏觉得奇怪。
  州官笑笑:“刘氏,那鬼是我的手下扮的。”
  刘氏吓得瘫在地上,连连磕头道:“老爷饶命吧!我是怕老头子死后,春秋平分家产,才动心害死老头子,嫁祸于他。。”
  案情大白,春秋无罪获释,刘氏受到了惩处。  

申渐笑雨怕抽税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战祸不断的朝代,打来打去,打得千里无鸡鸣,万里堆白骨。最后总算安顿了下来。但统治者并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为使天下财富尽其一人之用,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喘气。就拿南唐皇帝李昪在位时说吧,人民因受到许多捐税的侵害,不胜其苦,干脆叫南唐皇帝“万万税”。苛政猛于虎,足见其害!
  一年大旱,田地龟裂,禾苗半枯,河床朝天,深井汲干,老百姓都到龙王庙去求神拜佛,烧香念经,祈祷下雨,可折腾了好久,天上没有飘来一朵云,东方没有刮宋一丝风,烈日当空,日日如此。
  一天,皇帝正在花园里举行盛大宴会。饮醇酒佳酿,嚼山珍海味,侃天南地北,赏笙歌燕舞。这时不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雷声,不一会儿,太监喜滋滋地禀报说:“京都郊区突然下起雨来,雨量特大,庄稼得救了。”
  皇帝龙颜大展,既而又疑惑地问:“现在京郊下起雨来,唯独京城却不下雨,难道我们监狱中有冤枉的事违背了天意吗?”
  教坊长申渐高笑道:“这雨是怕抽税,所以不敢进京城呀!”
  皇帝听出了弦外之音,不由羞愧满面,他懂得,老百姓逼急了将意味着什么。于是,下令免去一切不合理的额外税收。  

张策辨别伪古鼎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著名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
  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据,请您指教。”
  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地说:“愿听高见。”
  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初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
  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记载的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喻皓设计斜宝塔
 
  五代末的吴越王钱镠据守浙东、浙南(今浙江,上海市和苏南部分地区)时,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木塔,刚造了二三层,钱镠登塔观赏,却发现塔在晃动,问建筑师是什么原因。
  建筑师说:“这是因为还没造好,顶上没上瓦,塔身轻,所以晃动。”钱镠命人铺上了瓦,可是木塔照旧晃动。那位建筑师急得没法,只得去向著名巧匠喻皓请教。
  喻皓说:“这塔是很容易稳定的,只要逐层用木板钉结实,就行了。因为木板上下都钉牢了,六面互相牵联住像箱子的板壁那样。人踩在上面,上下与四壁相互支撑牵引着,当然就不能晃动啦。”照喻皓的主意去办,果然使木塔稳定了。喻皓的名声于是大振。
  北宋初年,宋太宗于公元978 年灭掉了钱镠在两浙一带建立的割据政权。为了乞求神灵保佑自己的统治,公元981年,宋太宗决定在东京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建造一座大型木塔。喻皓被征召到京都,奉命负责木塔的设计和施工建造。
  公元989 年,一座八角形宝塔巍然耸立在开宝寺内。当时,东京的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从四面八方赶去一睹宝塔雄姿。嗬!宝塔飞檐凌空,装饰华丽。高达120 尺,有13层,是京都中最高、最美观的宝塔。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宝塔竟微微有点向西北方向倾斜。
  一位大官把喻皓找了去,责问他为什么把宝塔设计成这样?喻皓笑道:“我是有意设计成这样的。因为这京城一带地形平坦,四面无山,又经常刮西北风。如果塔身是正的,在西北风的压力下,就会慢慢向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