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哥一时间来了兴趣,和我说道:“天成,你快来看看,这件玉马,真是玉器中的极品!整个马是用一整块玉雕、刻、琢而成,玉呈黄绿色,通体透明,隐隐约约能看到对面,实乃玉中极品也!再看看这雕刻技法,雕刻技法上运用了‘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技法,如此看来定是汉代时期的岫岩玉没错。”
杜大哥说的“汉八刀”和“游丝毛雕”是两种极具特色的雕琢技法。
所谓“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
“汉八刀”实际上是斜碾工艺的一种。斜碾工艺在西周时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应是将砣具偏倾角度,利用其侧刃带动潮湿的解玉砂碾制,使线痕呈现出一面深、一面浅的斜坡状。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一面坡”技法。
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故此后历代多被沿用。
而“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
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巧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杜大哥已经没有闲工夫和我说话,早已被这件绝世珍品吸引的不能自拔。
我也好奇的看了起来,整件玉马四肢飞奔踏云,马鬓毛清晰可见,体态健硕,腿脚强劲有力。马的面部耳尖鼻圆,马首低沉,马脖弓起,马嘴大张,似蓄千钧之力,只待腾空一跃。该玉器雕琢精细,构图巧妙,整体形象充满动态与灵气,雄浑豪放,真是一件天下无双的玉器绝品。
杜大哥仰慕了片刻之后,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这件玉马,因为下面的宝物还非常之多,每一件都可以惊艳全场,所以想要一天时间对每件都仔细把玩一番那是不可能了,只好先目睹为快,过过眼瘾了。
果然,还没走几步,一张放在玻璃橱柜的书法作品拦住了大家的视线,走在前面的杜大哥看到这幅书法作品后坚定的说道:“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我正纳闷,杜大哥在说什么不可能,就凑近了人群,这才看到,原来橱窗里的不是别的,正是王羲之的《丧乱帖》娟摹本!
说起这《丧乱帖》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书圣王羲之笔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书法瑰宝,只可惜真迹早已荡然无存,留存于世的也就只有唐朝的临摹纸本的传说,据说当时被扶桑国的遣唐使带回扶桑国,至今未见任何踪迹。
可现在眼前这个《丧乱帖》到底是真是假?
拟或是某个人的临摹本也不一定,一时间,在场的行家里手都炸开了锅,这可比发现翔龙、凤凰、麒麟乃至神仙异兽更加引人瞩目!
正在众人嘈杂之时,吴叔恰巧路径此处,看见大家如此疑惑,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众人不解,齐刷刷的看向了吴叔。
吴叔走过来对着大家说道:“大家稍安勿躁,要知真假这有何难,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再请现场的墨宝行家鉴定便知分晓!”
众人听吴叔这么一说,刚才还乱哄哄的场面瞬间安静了一下来。
第76章 :一帖已是惊世容,何须传奇添锦花()
“说起这件《丧乱帖》绢本,来历还真是有点曲折寻味。此本《丧乱帖》是一个李姓家族的人遗赠给我的!”吴叔清了清嗓子说道。
吴叔如此说法,又引起了场上的一片轰动,这绝世珍品,平日里就连给别人看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赠送给人了,这种说法说给谁听,都不会相信!
吴叔看到如此,没有辩解,继续说了起来。
据那李姓之人和我谈起,他们的祖上是唐末时期的长安城的行政官,他们的祖上因盗掘过很多皇陵,所以从皇陵中得到了很多宝物。
而这件《丧乱帖》正是一次偶然盗墓得来的珍品。
他们先祖得到此物后,认真研究观摩,知道此物贵重,为了不让外人所知,引起杀身之祸殃及子孙,他的先祖就秘密的把这件东西交给了自己和丫鬟所生的一个小儿子,从此,这个李姓之人的私生子带着帖子就匿迹江湖,再也没有在世间露过面。
也许当年的风风雨雨也早都已成一抹黄土,可这件宝物却被这个李姓之人的后嗣,悄悄的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我曾经问及他们先祖的名号,那李姓之人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始终不愿说出来,最后我也无奈作罢!
吴叔说完这些,大家都怀疑的摇摇头,觉得非常没有可信度,这天下李姓之人如此之多,而且还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难道就没有被人发现?拟或是被他卖掉,非要等到你吴大掌柜到来赠送给你吗?一系列的疑问引得满场的人议论纷纷。
我也是同样,觉得有点没有可信的说服力。
吴叔看到此种情形,好像是意料之中的一般,对着在场的人说道:“大家不要慌乱,且听我继续吧故事说完!说故事前我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丧乱帖》是谁的作品?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中的什么朝代?”
“这有何难?《丧乱帖》出自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之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上!”一个稍微懂行的人喊道。
大家听此人这么一说,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位兄台说的极是,那么大家自然也听过传闻,说是《丧乱帖》的纸本临本在唐太宗时期就被遣唐使带去扶桑国的传说吧?”吴叔笑道。
“是啊,是有这样的传说!”
“传说,可信度能有多少?”
你这不是信口雌黄,西拉东扯吗?这又是什么证据呀?”
“看来你吴大掌柜也有说大话的时候,此种说法恐难令众人信服呀!”
一时间无数唾沫星子,直指吴叔,我真替吴叔捏把汗,他要是不解释出个子丑寅某,可怎么下台呀!
“大家这么想也是合乎常理!可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备至,更是喜爱有加,怎么会轻易把这无价之宝《丧乱帖》纸本拱手让给扶桑国呢?”吴叔无奈的说道。
吴叔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在了原地,这个问题确实是个不争的世事,看来也只有那太宗世民方能说出始末来!
吴叔接着道:“据那李姓之先祖的口传,这件事当时太宗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实都是被那些奸猾的扶桑国使者的花言巧语所蒙蔽,这才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
作为天朝上国,既然已经答应把这书法至宝赠送给蛮夷外邦,就不能言而无信。
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赠送给扶桑国的使臣!可这件《丧乱帖》是太宗的心头肉,怎能割舍的下?最后左右为难之际,大臣禇遂良献上一计:太宗何不临摹一个纸本送给扶桑国,这样真迹就可以永留手中。
太宗喜出望外,一时焦急,竟然忘了此法,,那扶桑国的使者,不可能过如此书法的真迹,所以临摹给他,他们不一定能看得出来。
于是太宗找来当时宫廷最好的书法好手临摹,经过几个月的细心研究临摹,纸本和竟然和绢本真迹几乎是一模一样,大功告成之后,太宗便慷慨的把纸本赠送给了扶桑国。
大家也许都听说了,王羲之的另一杰作《兰亭集序》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唐太宗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对书圣王羲之的喜爱可以说是到了极其疯狂的地步。
据传闻,当年唐太宗从辨才和尚那里骗得《兰亭集序》后,便命人临摹了十多份分发给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并立遗诏死后要把《兰亭集序》的真迹放在他的枕头之下。
可人算不如天算,太宗百年之后,尸骨未寒,就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所藏,唐高宗对书法也是非常喜爱,最后竟然武逆先皇,私自把《兰亭集序》扣押了下来,以至于唐末温韬盗掘唐太宗昭陵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兰亭集序》。
而唐代的陵墓之中,唯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至今为止没有被盗掘,而《兰亭集序》也随着唐高宗李治的死,再也没有出现在世间之上,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很有可能被埋葬在乾陵之中。
当年唐高宗李治违背父亲的临终遗言,拿到父亲最喜爱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之时,总觉得愧对先皇,羞为人子,于是经过艰难的思想挣扎,自己留下了更为出众的《兰亭集序》,最后还是忍心把《丧乱帖》绢本和唐太宗埋葬在昭陵。
大家现在应该很清楚了,这《丧乱帖》绢本应该在谁的手里了吧?
“按吴掌柜的说法,这《丧乱帖》的绢本应该在温韬手里了?”杜大哥想了一下说道。
“杜大人果然才思敏捷!”吴叔拱手说道。
没错这《丧乱帖》的绢本就是被这温韬所盗。
而大家都知道温韬本家姓李名彦韬,是五代时的梁国人,而温韬在唐朝末年疯狂盗掘皇陵的事,被天下人指着脊梁骨唾骂,温韬也自知罪孽深重,为了不让后代人受到牵连,随命后人一直以李姓为姓氏,一来怕遭到唐氏宗亲的报复,二来多多少少有点赎罪的意思。
那么我说的李姓之人,之所以吞吞吐吐不说出自己先祖的名号,也是觉得先祖做了让天下人嗤之以鼻的事情,无颜再提及罢了。
“如果这么说来,这也算是合情合理了?可是那李姓之人为何有突然要赠给你这无价之宝呢?”杜大哥听后如有所思的说道。
“杜大人,你有所不知,这个李姓家族,世代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