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孙元化得知这个消息,气的连胡子都竖起来了,黄龙这是赤果果的抢人啊,他好心好意的把方云派到旅顺就救援黄龙,结果差点就赔了夫人又折兵,再说他的人什么时候需要黄龙帮忙请功。
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孙元化,当即提笔就开始写请功的折子了,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照宋光上报的信息来写的。这也是当初方云一心想要干掉宋光的原因,像他这样的下级军官,连见孙元化的资格都没有,战报怎么写,全都由宋光做主,孙元化最多也就是询问了其他几个登州将领,反正没有他们这些卫所出身的军官什么事。
而且孙元化也不可能没事跑到军营里面去问他们,宋光说的是不是真的,尤其是在这种打了胜仗的情况下。
方云在旅顺待了三天,就回了威海卫,不过随同方云在威海卫登陆的只有破虏军和长枪营,成山卫和靖海卫的人,除了两个千户带着自己的心腹回各自卫所复命之外,其他的人都被方云送往黑龙湾港口去了。
方云也早就派人通知了王永民,只要他们一上岸,就会立刻把他们集中安排到一个地方。
如今黑龙湾港口已经从原来那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发展到了一个大镇规模,光是兵工厂,造船厂,已经码头上的水手和工人就有四千多人,算上他们的家属,来往的商贩,各种工匠,黑龙湾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三万余人,相当于三四个威海卫的人口。
所以即便是多出两千人,也不会那么的突兀,而且这次还有水师负责押送,如果有人怀疑,大不了说是从旅顺抓到的俘虏。
只是随着黑龙湾的人口越来越多,能够产生的利润也越来越大,盯上这块肥肉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人已经蠢蠢欲动了,如果不是方云携带大胜之威回到了威海卫,恐怕有不少人要开始摘桃子了。
只是方云的封赏还没有下来,他们还不好动手。毕竟明眼人都知道这次援军在旅顺打了一个大胜仗,朝廷的封赏肯定是少不了的。
而且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是援军打了胜仗,但是回来的却只有威海卫的军队,其他两卫回来人加起来也还不到一百人,这意味什么已经很明显了,不少消息灵通的人都得到消息,登州巡抚衙门那边似乎准备重赏方云。
所以不管结果如何,至少现在巡抚大人正关注着方云,如果方云的赏赐定下来,甚至有可能到京城去面圣,这个时候,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去触方云的霉头。
第176章 被忽视了()
朝中有人好做官,孙元化的奏折很快就直接上达天听了,旅顺大捷,对挺孙派的官员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消息,尤是孙元化还消灭了三四千的鞑子,这可是自新皇登基以来,明军在与后金军对抗的战场上,迎来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他们当然是要抓住这个机会,多给陛下留下好印象。
又有周延儒这个内阁首辅亲自为孙元化请功,使得崇祯皇帝对孙元化的印象很不错,
毕竟这也是他登基四年以来,听到过最好的消息了,以往只要是和鞑子有关的战报,不是丢城就是失地,要不就是某某地方被掳掠了多少人口,某某地又被鞑子杀了多少百姓。
别看崇祯已经登基四年了,但是现在也不过是二十岁,后世社会这个年龄的人大部分还在学校读书了,可是崇祯却已经扛着腐朽的大明走了四年了。
只是这四年崇祯走的很不容易,原本他一上任就铲除了危害大明江山阉党,文武百官人人拍手称赞,把他喻为千古名君,崇祯也单纯的认为没有了魏忠贤这个大奸臣败坏朝纲,大明应该可以蒸蒸日上,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他自己也必将成为大明的一代中兴之主
是可惜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不仅没有展现出中兴之资,甚至连维持原状的能力都没有。杀了阉党魁首魏忠贤,任用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的袁崇焕督辽,可辽东的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的恶化。
不仅如此,关内农民起义也越发的频繁,而且规模还一次比一次大,到如今已经席卷了整个陕西,一连串的坏消息,让这个只有二十岁的皇帝,连白头发都要愁出来了。
如今好不容易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崇祯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王承恩,你说孙元化会不会是杀良冒功呢,朕记得登州那里只有登莱总兵这一路兵马,兵力也只有几千人,孙元化是怎么消灭三千多鞑子兵。”看着手中朝臣为孙元化请功奏折,崇祯脸色阴晴不定地说道。
王承恩对此似乎早有准备,应声道:“皇上,孙大人两朝为臣,忠心耿耿,廉洁奉公,绝不会行杀良冒功之事。依奴才看可能是孙大人的部将自作主张虚报军功。
而且孙大人还阵斩了后金四大贝勒之一和硕贝勒莽古尔泰的长子迈达礼,并且已经派人将迈达礼的尸首随同百余鞑子的尸首送往京城,这件事肯定是做不了假的,因为这个消息肯定瞒不住。迈达礼是奴酋皇太极的侄子,连他都被杀死了,所以奴才认为,即便是孙大人部下虚报军功,后金鞑子这次的损失一定不会小。”
“嗯,你分析很有道理,看来是朕当局者迷啊。”崇祯点了点头道。
崇祯知道自己是关心则乱,孙元化如果真是杀良冒功,怎么可能会主动将鞑子的尸首送到京城来让他们检查,更不会蠢到用迈达礼的身份来欺骗他们。
对于王承恩所说有的虚报战功问题,崇祯已经免疫了,他不在是当初那个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沙子的皇帝了,不管鞑子具体损失了多少,总之他们被全歼是真的,旅顺安然无恙是真的,杀死了鞑子贝勒的儿子也是真的,而这些对崇祯来说就足够了。
国难思良将,板荡见忠臣,崇祯没想到孙元化这个不怎么爱表现,甚至喜欢研究西洋蛮夷武器的文官,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如果不是旅顺叛乱刚刚平息,登莱还需要孙元化坐镇,崇祯真想立刻把孙元化诏到京城来问奏。
只是眼下旅顺刚刚稳定下来,登莱也还需要孙元化,所以崇祯最终还是决定暂先把孙元化留在登莱,等那边安定了,在调到京城来,崇祯甚至连孙元化的去处都想好了,那就是兵部,崇祯打算在孙元化到了京师之后,就让孙元化去兵部担任兵部左侍郎。
尽管不能立刻封赏孙元化,崇祯决定在其他方面补偿一下孙元化,比如说这次孙元化报上来的那几个将领,崇祯已经决定满足孙元化的要求。
崇祯略作思索,对王承恩道:“王承恩,你立刻拟旨,孙卿所奏朕都应允了,叫吏部准备好功劳簿。”
崇祯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因为他认为孙元化在奏折上着重提到几人,必然是很看好这几个将领。
比如其中一个叫方云的,此人在旅顺大捷之前,只是一个百户,但是孙元化却把方云列为这次大捷的首功,并且希望自己将方云越级提拔为指挥佥事,崇祯本能的认为这是孙元化看中了方云的才能。
对于崇祯来说,提不提拔方云也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已,身为皇帝,别说越级提拔方云为卫指挥佥事了,就是让方云直接担任卫指挥使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前提是,他做这件事必须有意义,这才是关键,就像这次,崇祯想要提拔孙元化为兵部侍郎,并不是打算把孙元化在京师和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大臣们扯皮的,而是打算再次把孙元化调到辽东去替他打鞑子。
崇祯同意现在把方云这些人提上来,就是想要为孙元化培养一些直系力量,这样孙元化去了辽东才能指挥得动辽东的那些骄兵悍将。
而有皇帝的亲自出马,方云的赏赐很快就下来了,成功地跨越了千户的职位,成为威海卫的指挥佥事,尤超也沾了方云的光,连跳三级,成为卫指挥同知,而被尤超顶替的那个指挥同知则与和卫指挥使陈奇一起被调往登州城任职去了。
陈奇被调走后,也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上面暂时没有指派新的卫指挥使司下来,目前威海卫指挥使的位置暂时空缺。
朝廷的这个举动,让威海卫的几位大佬们蠢蠢欲动起来,如今再威海卫,站在第一序列的是刚刚升任指挥同知的尤超,和另外一个指挥同知王志海,第二梯队的就是方云和另外三个指挥佥事了。
不过方云和尤超两人之前一个百户,一个千户,在卫城没有一点根基,虽然坐上了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的位置,但是卫城的那些官员们并没有把他们两个放在心上。
几个指挥佥事就不说了,尤超上任都没有来拜见。就连卫城的镇抚官,经历,知事,吏目也都无视了尤超和方云两人的存在,卫城内所有的公务从来都没有向尤超报备过,都是直接交由王志海和另外三个指挥佥事处理。
第177章 被肥羊了()
想想也是,那些在卫城任职的卫所官相比尤超这样的千户来说,就好像一个是中央,一个是地方,哪怕是品级一样,那些卫城的官员也自带光环的认为自己比在千户所任职的人要更高级。
而就在十几天前,尤超还是他们的下属,在他们面前只能唯唯诺诺的站着,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这才几天的功夫,尤超就变成他们绝大多数人的顶头上司了,这种事放在谁身上,都会不服气的。
“大人,如今尤超成了指挥同知,连方云那个小崽子都当上指挥佥事了,这样一来,黑龙湾的事情我们就很难插得进手了。”
王志海的府邸,聚集着卢峰,范欣,孙亚伟三大指挥佥事,三人的后面,则是卫城镇抚司镇抚官,经历司经历,基本上在卫城说话有用的官员都来了。
这并不奇怪,眼睁睁的看着黑龙湾这块肥肉越来越肥,他们不眼馋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威海卫还是他们的地盘。
本来主持议事的人应该是陈奇,不过因为尤超和方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