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秦浩明,只要按此发展下去,便如昔日的辽东王李成梁,有他们在,便再无大清的存在。
你知道为什么吗?”
ps:感谢书友abcde4869 、爻释、20170411132658683打赏,铭感盛情,阿土祝愿诸君初一快乐!
第六百三十九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面对皇太极锐利的眼神,多尔衮脸色赫然,嗫嗫不能言。
心中一方面讶然于皇太极的魄力,为了拉拢取信自己,毅然把大明将领秦浩明别有居心的信件给自己看。
这封信内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辩不明道不清,根本无从说清。
现如今,皇太极不惜脸面,大大方方的展示给自己,顿时让这封信失去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多尔衮又感叹于皇太极思维敏锐未雨绸缪。定南军才刚刚斩头露角,就如临大敌片刻不敢松懈。
到底是为君者,考虑事情周全而缜密。
不似自己,短于政务战略,格局终究有限。
“纵观近年大明优秀将领,唯有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最令人称道。可二者在治军间的手段谋略,却又颇为不同。”
多尔衮回答不上来,皇太极也不在意,而是自顾喝了一杯酒,自问自答。
毕竟,他知道多尔衮在行军打仗上或许有些天赋,其他的只是中人之姿,并无什么出彩之处。
今天过来,也只是碍于时局恶劣,过来点拨一番。
目的是要多尔衮认清事情原委,一则避免内部争斗,二则却是要他鼎力相助。
“戚继光以制度带兵著名,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号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
二者皆有利弊,很难说谁好谁坏。
戚继光守规矩重制度,奖罚分明,百战百胜,这是戚家军的优势。
可弊病是循规蹈矩太过僵化,手下很难有优秀将领能冒头。
有他在,自然万事无忧。
可若没有他,戚家军也就此烟消云散,很难继续传承下去。
而李成梁用战功奖励手下健儿,其后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祖宁等辈皆富贵,各拥一城,威震辽东。
其一生育有九子,分别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
九个儿子个个骁勇善战,立下了战功赫赫,时人称为李家九虎将。
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连他们的部下都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在辽东传为佳话。
虽说到了后期,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暮气难振
但不管怎么说,辽东大地现在还是他的将领在抵抗着大清的扩张”
对于戚家军的评价,皇太极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但对李成梁家族,却如数家珍般一一道出。
满人崛起于黑山白水,兴起于辽东半岛,历史非常短暂。
一部家族史,就是目前建奴的整个历史过程。
而这,都是伴随着辽东王李成梁一生兴衰,所有的建奴都对此知之甚祥。
李成梁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四十岁以生员袭职。起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
隆庆四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
此后十年间,明朝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与是军声始振。
在明将官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北方各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
先后奏大捷者数十,万历皇帝动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
而李成梁武功之盛,自太祖、成祖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
除了他自己位望益隆,其子弟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最终,辽东大地成了大明一道坚固的屏障,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贸易。
李成梁死后三年,万历四十六年,老奴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廷宣战。
可以说,李成梁若未死,老奴哪里敢反明?
当然,话说回来,成也萧何败萧何,如果不是李成梁养寇自重,老奴也没有崛起的机会。
包括大明朝廷对满人建奴的称谓,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年轻时曾经是李成梁家中的奴仆,且出身于大明建州左卫,故以此相称。
随着皇太极娓娓道来,逐一分析其中得失利弊,多尔衮结合自己和秦浩明交手的经验,终于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忌惮定南军?
盘踞在旅顺和金州的定南军,不仅融合了戚家军的规矩和制度,更是和李成梁一样,大力培养手下将领。
张云、卢欣荣、阎应元、李想、殷雨昂原本的籍籍无名之辈,随着此次瓦房店大战,扬名整个辽东。
与蓟辽边关的明军相比,他们敢打敢拼无畏生死,根本无惧大清将士的赫赫威名,打出自己的威风。
假以时日,凭着大明的财力物力人力,还有他们的新式枪炮,只要有十万这样的大军,满人还真不是他们的对手。
想起满人对汉人的残暴手段,以及定南军主将秦浩明对辽东满人的报复杀戮,皇太极担忧灭族并非危言耸听。
念及此处,多尔衮对皇太极的眼光愈发敬佩,心里对他的仇恨也开始松动起来。
确实,在面对举族危急存亡之际,个人恩怨似乎可以暂时放下。
“那皇兄可有什么应对之道?”
多尔衮对于皇太极的谋略还是有信心的,既然能发现问题,那必然有解决之策。
公允的说,他虽然和皇太极仇深似海,彼此之间明争暗斗,但唯独在大局上非常佩服后者的眼光。
否则,历史上多尔衮也不会在皇太极死后,对他留下的遗命坚决贯彻执行,从未有半分更改,简直比儿子还乖。
见多尔衮双眼灼灼发光,斗志昂然,皇太极反而微微轻叹,白皙的脸上泛起几分苦涩,眼眸中露出几分疑惑和犹豫。
定南军不同别的大明军队,战力强悍武器精良,急切间又能有什么办法?
但多尔衮的士气好不容易鼓起,还是必须说点什么。
ps:感谢诸君春节期间的打赏和投票支持,阿土回来了。
谢谢大家的理解,回老家过年真是疯狂,亲戚同学发小,一波又一波,真的无法码字,脑袋就没有一天清醒,大碗大碗喝酒。
不过,真的很痛快很热闹。
为了弥补春节断更的损失,给大家推荐一本新书南明大丈夫。
书虽然是新作,可作者却是崇祯十七年的老作者,完本之作三百多万字,那文风行文简直是太爽,阿土也每天追看,希望诸君喜欢,共赏!
第六百四十节 还没杀够(诸君元宵节快乐!)()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定南军夺回旅顺和金州,大力招募辽东汉民,四处劫掠蒙古朝鲜百姓,屠戮大清族人,依托城池构建工事,其意是想长期盘踞和大清对抗。
要是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必然是大清的心腹大患。
可若要拔除他们,付出的代价我们也恐难以承受。毕竟,他们的战力不弱,又有坚城为凭,大不易。”
皇太极举起酒杯,轻呡一口老酒,摇摇头轻叹。
片刻,目光逐渐坚定起来,放下酒杯,胖手一挥颇有气势的继续说道:
“不过这也没什么?我们想拔掉他们固然不容易,但他们想进攻大清却也是痴人说梦,无非对峙而已。
老实说,原本大明若是没有内乱,或者说天下太平,我们满人是没有出路的,唯有蛰伏于黑山白水间。
如今能走到这个局面,除了父皇锐意进取外,气运显然也在大清这边。
大明西北叛乱不止,大小反贼数十支,犹以李自成、张献忠为大,他们是大清天然的盟友,也我们希望所在。
可惜范永斗等晋商被秦浩明查抄灭门,宁完我又被他活剐,今后信息方面堪忧,必须重新组建渠道来源。
十四弟手下包衣奴才曹振彦,头脑灵活又是汉人身份,容易获取情报来源,不如调他接替宁完我的位置,如何?”
“臣弟遵命!”多尔衮大喜,急忙答应。
曹振彦是他的包衣奴才,个人家族生死由他一言而决,现在让他负责情报工作,无疑是增加自己的实力。
终至此刻,多尔衮也被皇太极的心胸和手段深深折服。
这让他不禁想起近十年来,大明始终处于流寇和大清的夹击之中。每当流寇将要平定时,皇太极必然会有所动作,与流寇形成配合。
两方势力就像一对配合默契的队友,轮流爆锤大明,
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协议,这一切都是皇太极独自为之,有此可知他长远的战略目光。
大清只有那么多人,如果大明不乱,就算大明一败再败,清军也难以奈何大明。
所以,皇太极便有意配合关内的流寇,让他们来耗费大明的元气。
每当流寇不行了,皇太极通过范永斗的消息,入关对大明进行一次打击。
让流寇继续作乱,破坏大明的生机,从而使得流寇不管愿不愿意,都成为他们天然的盟友。
崇祯十一年,以大清第五次入关为例,不仅仅是破坏山东河北,使得十几万大明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更是令被重重围困的流贼乘机逃脱明军的清剿,让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了喘息之机。
只可惜那次由于秦浩明的横空出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岳托和阿巴泰枭首,大清损失惨重,也是多尔衮的第一次败仗。
现在更是主动进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