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目睹如此威风和帅气的军礼,特别是崇祯望着秦浩明他们五百人却有上万人的气势,这是只有百战余生的老兵方有的惨烈气势,想学都学不来。
这一刻,崇祯情不自禁的留下帝王的眼泪,仰头望天喃喃自语,心里却无比的满足和惬意,完全迷失在震天的呐喊中!
若是有十万的这样的铁骑,何能叫鞑虏入侵朕的大明江山?
PS:若是有觉得不错的书友,请帮忙打赏一二,以便我建立粉丝值。
现在才知道网站是看数据推荐,无语……没推荐很心酸,大家都看不到我的书,唯有自救。唉!
如有不便的书友,也请帮忙向朋友推荐。
点点滴滴,不敢忘却,定铭记于心!故土难离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厚爱!
第94章 君臣相宜()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王公贵戚、三阁六部文武百官目光有点复杂地看着眼前一切,今天的风头无疑是崇祯皇帝和原本的无名之辈秦浩明。
他们个个都是宦海沉浮的高手,目光如炬,如何不知秦浩明是在讨巧,取悦于崇祯皇帝。
只不过,他用得高明啊!这个势借得好,借得巧妙,符合现场氛围,让人不得不叹服!
除了君前拔刀略有瑕疵之外,让人有所指责,其它的堪称完美。
便是他们,若是年轻上少许,怕也是会血脉贲张,不管不顾参加军旅,搏他一个堂堂正正的公候将相?
可惜激情已逝,他们都是玩政治的高手,眼前唯有利益得失。
与卢象升交好或者同一派别的,自然是为秦浩明的表现叫好,看从中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与之相反的,则在想着如何抓这小子的破绽,除去卢象升一臂。
至于秦浩明本人,不管他愿不愿意,已经给他们自动划分到卢象升的阵营中。
不过,经过眼前这件事情,这个无名小子必然名动天下,达到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威望?
倒是要好生筹谋,不急一时。先不要触犯这个眉头,与天下人为敌,智者所不为也。
杨嗣昌面色平和,不动声色的看着秦浩明的表演,心里却苦涩异常。
卢建斗运气好,有此子相帮,竟然在如此劣势之下,逆天而为,活生生的建立如此惊天大功,反而把自己衬托得像小人一样。
相忍为国,何其难也!
官场就是这么肮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容不得半点仁慈。
呐喊声逐渐减小,天雄军将士把碗里的酒喝了一大半,剩下的交给旁边的宫中侍卫。
之后,礼部官员亦会同起先报功奏折一样,拿去拜祭天地、宗庙、社稷、岳渎、山川、宫观及在京十里以内神祠,以英雄的酒行二献之礼。
加上待会刑部砍下鞑虏的脑袋祭奠上述地方,以敌人的头颅行三献之礼。
这就意味着整套三献礼完成,冬至献俘完美落幕。
其仪式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仪式所需的相关制品,严格规范。
遵从古制,符合礼俗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千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今日所有将士,每人赏银二十两。今晚移驻府军前卫,赐宴!”
崇祯龙颜大悦,大手一挥,意气风发的说道。
与传说中的苛刻传闻,大有天壤之别的趋势。
天雄军将士闻言大喜,叫声更是高涨,对秦浩明更加敬佩。
要知道这可是额外的赏赐,不包括原来军功。
并且,这是皇上金口玉言亲自封赏,朝廷断然不敢有半点扣刻,说不定立马就可以领到钱。
再说了,皇帝亲口赏赐,这也是一种荣耀不是?
当兵拼死杀敌,为的还不就是吃粮吃饷,在这乱世当中存活。
特别是移驻府军前卫,更是一种无形中的荣耀。
府军前卫负责皇帝近身侍卫,又称带刀侍卫,属于亲军都指挥使司,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这说明崇祯对他们的恩宠和信任,殊为不易!
戚纲看见崇祯皇帝龙颜大悦,敬佩的看了旁边的秦浩明一眼。
不同于普通的将校,戚纲是知道大明正规军礼的,当初秦浩明找自己商量这些的时候,自己曾经是反对的。
可秦浩明说得很绝对,出了事情是他的,跟己无关。
话说到这里,他实在无言。
不说自己官升一级和获得的军功皆拜他所赐,就冲着这些日子里彼此的战斗情谊,他也必须支持。
原本自己还有些提心吊胆,不意却大获成功。
看来那件事情不能再拖了,秦浩明崛起可期,不然随着差距越来越大,那可就悔之晚矣。
“秦爱卿,这刀是朕当信王的时候用的,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让它见血,至蒙尘多年!
宝刀赠英雄,希望能在你手里发扬光大,痛饮建奴鲜血,也不枉它跟随朕一场。”
崇祯接下腰间的佩刀,独自催马前行几步,缓缓的对秦浩明说道。
“谢陛下恩典,微臣必定誓死效力,护我汉人江山。”
秦浩明赶紧翻身下马,跑步前行,单膝下跪,低头说道。
“秦爱卿请起,不必多礼。看看朕的宝刀可和汝意?”
崇祯笑容满面,努力让自己的声线柔和,极尽笼络。
一旁侍卫将领从崇祯手里接过腰刀,递给秦浩明。
秦浩明双手朝上接过腰刀,仔细摩挲着刀鞘上的皮质,掂了掂刀的重量。
腰刀目测约通长近四尺、宽三寸左右。
铁质,长条形,鱼腹刃,刀靶两侧有木夹柄,柄首包镶云纹金片,并缀有金十字形隔手。
刀鞘为木质,外包一层鲨鱼皮,涂红漆,脊部镶长条形金饰,上刻两组云龙纹,末端包有云纹金琕。
鞘身有金箍四道,中间两道较窄,鞘口及下部两道较宽,刻有云纹,并缀金修饰,上有扁鼻套圆环并系有丝带。
带上有金环一个、金钩一个,用以悬挂。
做戏自然要做足,秦浩明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
退后几步,拉开与崇祯的距离,缓缓抽出刀身,娴熟的挽了几个刀花,顿时博得喝彩声一片。
“好刀,微臣一定用鞑虏鲜血浇灌它,方不负陛下的赠刀之情。”
秦浩明把刀入鞘,右手高举,目注崇祯,信誓旦旦朝四周大声喝道。
实则心里却在腹诽不已,中看不中用,刀身修饰太多,只能挂在墙上当做修饰品。
“好!好!好!朕就等你和卢爱卿捷报频传,再为尔等大明将士庆功。”
连叫三声好字,崇祯皇帝骑在矫健的高头大马,豪情大发。
今天的一幕,刺激了他的眼球,对他的触动很大。或许,要转变策略?
“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尽全力,定不辱使命!”
秦浩明双手抱拳,慨然应诺!
心里微微一叹,崇祯帝王心术不缺,奈何性格上有缺陷。
这样的人若是朋友,倒是值得交往,可身为帝王,却是误国了。
“行三献礼!今用建奴贝勒阿巴泰的头颅告慰历代先祖,朕等着有一天用敌酋皇太极的脑袋再次祭奠,望诸位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听到刑部已经执行完毕,崇祯开始做结束陈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现场如潮般的呼声再次响起,恭送崇祯皇帝回宫。
府军前卫指挥同知李永茂带领秦浩明他们离场,大部分文武官员逐渐退场,百姓也议论纷纷不依不舍离开。
只留下主和的朝臣面面相觑,相顾无言。
皇帝朝夕令改,随心而欲,奈何?
PS:感谢书友abcde4869一次500的打赏,有心了,感谢蓝冰封神、罗爸爸、心空无18、阿杰阿轩阿心、明时山居云汉纸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推荐票支持,同时也感谢帮忙推荐的朋友,今天收藏涨了许多。故土难离感激莫名,唯有努力相报诸君!
第95章 府军骄横()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紫禁城东侧的菖蒲河附近,有个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带一块占地极广的演武场。
门内有三个高高的箭塔,成品字形拱卫大门。通过狭窄的甬道,其间自有天地。
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馆内庭院草绿竹青,建筑整体古朴怡然,此处便是府军前卫的常驻营房。
作为天子亲军,其工作有它的特殊性。
明太祖朱元璋设了十二个亲军卫指挥使司,之后成祖朱棣北京夺权成功,扩充为二十六卫,一直延续至今。
每个亲军卫都有它的巡防范围,如羽林前卫,卫戍皇城南面:金吾左卫,卫戍皇城东面:金吾右卫,卫戍皇城……
府军前卫是崇祯的私人卫队,直接受崇祯指挥,目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具体负责。
可王承恩也没工夫天天在此,所以又下设指挥使(正三品,由勋戚大臣担任)、同知、佥事、千户……
但指挥使是由昌平候的后人杨瑞担任,平常极少到军中,所以具体的事情都是指挥同知李永茂在打点一切。
这是一个及其关键的职位,概因亲军二十六卫中,若论亲密程度,府军前卫犹胜骆养性指挥的锦衣卫。
所以秦浩明也是尽力与之交好,毕竟久在崇祯身边,关键的时候,帮你说一二句话,足以让事情进展顺利许多。
花花轿子众人抬!而李永茂对秦浩明这个刚刚鹊起的指挥佥事同样不敢小觑。
秀才出身,刚及弱冠年龄,又有军功在身,并且得到崇祯皇帝的御赐腰刀,可以说今后的前途无可限量。
可两人原本并无交集,共同的话题不多,聊了几句渐渐无话可说。
秦浩明眼睛一转,笑嘻嘻对李永茂说:“李兄,讲一个笑话给你听。
某日侍郎、尚书、御史三个高官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狗从三人面前跑过。
御史借机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